(共22张PPT)
八年级(上册)语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初读文章,完成两个学习任务:
(1)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请做上记号。
(2)理解有障碍的字词,请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请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语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温故
知新
盖以诱敌
但当涉猎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记承天诗夜游》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的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等等。
1.请同学们根据对“记”这种散文体裁的认识,说说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层(1-3句):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4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5-7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按照叙事写景的结构,可以分成时间、地点、人、事、景5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边读边筛选相关信息填写这个表格。
时间 地点 人 事 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苏轼
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
月
竹柏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四年后,张怀民也因反对变法,被贬到当地。两个人同病相怜,很快成为好友。
“乌台诗案”是宋代第一起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文字狱”,也是北宋后期党争的一次恶性发作。
乌台
政治不相信文人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户:门
“欣然”是高兴的意思,写出了苏轼见月色后的欣喜之情。
“遂”字写出了苏轼毫不犹豫想与好友一同欣赏美景。
“亦”字也写出对方果然跟他心意相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了什么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
像
清明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正面
实景
虚景
侧面
比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何理解“闲人”,“闲人”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人就是闲着没事做的人,“闲人”一词道出了作者的身世与处境。“闲人”二字里有苏轼对自己的自嘲,有面对逆境想开之后的旷达,也有与知己相伴同行的庆幸及温暖。
人生如果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面对逆境达观处世
潇洒人生难能可贵
课堂小结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大受打击,可以说贬职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大转折,他坚韧、乐观,在走出朝野之后,关注名声和自然,从豪迈慷慨中而洒脱超然。在黄州,他完成了自我蜕变,虽在人生谷底却攀上了文学的高峰。苏轼的这份豁达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