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20: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1949年前后发生过哪些大事吗?这些大事对中国历史又有什么影响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笔下的《消息二则》,了解事实真相,共同感受他笔下的解放军战士横渡长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了解消息
消息是一种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快速而客观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或即将变动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真实性
时效性
准确性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新闻常用的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创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
芜湖( )
荻港( )
溃退( )
歼灭( )
绥靖( )( )
瑰宝( )
负隅顽抗( )
高屋建瓴( )
è


kuì
jiān
suí
jìng
guī

líng
páng

检查预习
气势磅礴( )( )
阅读文章,并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
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
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中、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初读感知
通读全文,口头复述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故:
何事:
如何:
中、西、东三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中、西、东三路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作?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突出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战线长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越过
只写出了“经过”
突破
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1)准确;
(2)简洁而具有气势;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本篇新闻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战况等,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彻底崩溃。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