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 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21: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藤野先生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宛如(wǎn) 樱花(yīng) 绯红(fěi) 油光可鉴 (jiàn) B.芦荟 (huì) 和蔼 (ǎi) 发髻 (jì) 抑扬顿挫 (cuō) C.畸形(jī) 不逊 (xùn) 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 D.匿名(nì) 教诲 (huǐ) 解剖 (pōu) 深恶痛疾(w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B
.电影

流浪地球》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A.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
(

...
D
.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C.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深受学生们喜爱。
....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 富士山。(夸张、比喻)
C.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反语)
D.于是点上一枝烟,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赞扬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B .本文以作者在日本求学的地点变化作为叙事线索,其中重点讲了与藤野先生 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C .本文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还用白描的手法来勾画人 物的特征。
D .作者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理解是“物以希为贵”,这种非同寻常的理解饱 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二、提升题
5. (2022 山东德州德城期末改编)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1 年 11 月, 通过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 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 国考古事业的最新发现。
B.当前, 实体书店面临着生存困境, 能否实现逆袭, 关键在于探索出适合未来的 发展模式。
C.张桂梅,扎根边疆山区 40 余载,用教育之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温暖了无数 人的心。
D.菜鸟驿站采用共同配送的方式,可以大幅度增加快递员的派件效率。 6.下列语句是应填入语段横线处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在 20 世纪早期就强 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姿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7. (2020 湖南岳阳中考)一位武汉文艺青年想写一副礼赞抗疫英雄的对联,请 帮他确定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 )
上联:救死扶危,医护柔肩___①___
下联: ___②___,军民铁臂___③___
A. ①擎大爱
B. ①渡劫波
C. ①擎大爱
D. ①渡劫波
②干群携手
②克难制胜
②克难制胜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③济时艰
③济时艰
③祛瘟疫
三、阅读题
(2022 江苏常州二十四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哭舒乙师
孙 洁
①人生偶尔会遇到一些被“点亮”的时刻。一点亮, 就是一生, 可遇而不可 求。我自己, 就在混沌中备战高考的某一天, 被一封“从天而降”的书信点亮了 前方的路。
②1980 年代, 买书的渠道没有现在这么多, 那时我自己没钱, 要的书大多是 让我爸买。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 对汇款买书这种事熟门熟路。但是, 有一次 我爸遇到了难题: 我要的好几本老舍的书, 出版社也没有。怎么办呢?他脑子一 热,就给舒乙老师写了封信,问他有没有。
③有的有, 有的没有! 有的几本, 很快就寄来了! 就这样, 我收到了来自舒 乙老师的第一封信。这封信, 把我从懵懂中唤醒, 让我确立了人生目标: 学文学! 从那一天起,我一直在和他通信。
④最初的通信, 都是一些幼稚的提问, 但每每能换得他不厌其烦的解答和亲 自复印的资料。终于有一天, 我跟他说, 我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了。他的回信也 很愉悦, 这句话我一直能背诵, 他说: “几乎能肯定, 又多了一位研究老舍的学 者。”这句话,我不能忘,不敢忘,也不会忘。
⑤现在, 他的这些信, 有好几十封, 都在我手边, 我却不大敢打开, 生怕惊 扰了珍藏在里面的岁月的魂灵。
⑥第一次见面是 1994 年。真的见到舒老师,却一点也没有紧张,也容不得 我紧张。他这个人——多年以后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就像个永远放射着光芒的 小太阳, 特别能聊天, 特别 自来熟, 说话特别有感染力。这么多年过去了, 那次 的会开的什么内容早就忘记了, 但舒老师讲的故事和动听的歌声却时时回响在耳 畔。
⑦会议结束后,我又随同去的学长郑重地捧了鲜花,登临中国现代文学馆, 去拜访舒乙老师。舒老师那时是副馆长。他带我们一间一间地参观。他每推开一 扇厚重的大门, 我就听到来自岁月深处的一声“吱呀”的回响。就这样, 一间又
一间, 他认认真真地带我们看完了整个文学馆, 丝毫不把我们当成两个少不更事 的大学生看。
⑧见到舒乙老师之前, 我已经读过很多他的文章。在认真阅读他写的各种散 文和论文的时候, 他最早带给我的“老舍之子”的定义会渐渐地很稀薄。在我的 阅读经验里, 他就是一个散文家, 偶尔会写一些关于他父亲的、或者深情或者充 满趣味的文字而已。当时, 我读过他写的《悼杨犁》和《哭任宝贤》 ,都是登在 《文艺报》上的, 从那些深情怀念挚友的文字里, 我读到了悲天悯人, 读到了风 趣睿智,读到了惺惺相惜,也读到了人以群分。
⑨2012 年 11 月,在福建漳州开老舍会。刚报到完不久,吃午饭的时候,有 人在背后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是舒乙老师。他把一本书塞到我手里,说: “这是新写的, 送给你。”这本书是写北京和承德的藏文石碑和藏式建筑的, 叫 《见证亲密》 。我知道他这些年一直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较劲, 想来这书也是 成果之一吧, 就高兴地收下了。展卷一看, 名已经签好了, 落款日期是 10 月 15 日,原来是十月份就签好了带来的,又特地拿到餐厅来寻我。
⑩再后来的一次会议是 2014 年,很多老先生一起到俄罗斯开会,舒乙老师 因为在苏联留学过, 听说又当导游又当翻译, 玩得很尽兴。但那时因我已经远赴 澳大利亚陪教, 所以没有去俄罗斯, 也就错过了最后一次和他老人家盘桓的机会。
人生就是这样,以为一直还会再有的事情,突然就中断了,再也没有了; 以为不久又会见面的人, 以为错过这次还有下次, 突然就没有下次, 再也不见了。
舒老师脑溢血之后, 在床上躺了很多年, 想想就难过, 这是一段多么难熬 的岁月! 不知道这些难熬的漫漫长夜他是怎么过的。 不知道在这漫长的看不见星 光、看不见五彩、看不见他热爱的北京城的时光里, 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 他 会想到过我。
(选自 2021 年 5 月 9 日《文汇报》,有删改)
8.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与舒乙交往的事件 舒乙的人物性格
写信求书,得到回应
初次见面,毫不紧张
平等待人
读其文章,转变印象
9.请结合选文内容理解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可以改成“舒乙二三事”,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和舒乙先生的交往经历, 有详有略, 再现了舒乙先 生高尚的人格。
B.第⑥段加点词“特别”, 连用三个, 体现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舒乙先生时的激动 之情。
C.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体现了读完舒乙先生的文章之后, 作者 对其原有印象的颠覆之深。
D.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表达了作者对舒乙先生长期卧病在床的 同情以及对他的怀念。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C A.绯 fēi。B.挫 cuò。D.诲 huì。
2.答案 B “抑扬顿挫”只能形容歌声、语气和语调等,不能用来形容电影情 节。
3.答案 D “正人君子”用的是反语。
4.答案 B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5.答案 C A.缺主语。可删掉“通过”。B.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改为“要”。 D. “增加”与“效率”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提高”。
6.答案 A 在所给的语句中,第④句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 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第①句总说鲁迅的批评对象, ③⑤两句分别从正反角 度举例指出鲁迅对不同人群的态度。第②句与后文衔接。
7.答案 C C.根据“柔肩”可知,①处是“擎大爱”。“擎”的意思是举、向 上托。这里“柔肩”和“擎大爱”形成鲜明对照, 突出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的奉 献、担当精神。根据“救死扶危”可知,②处是“克难制胜”,都是并列短语。 “干群携手”是主谓结构。“济时艰”的意思是拯救艰难的时局, 与上联的“擎 大爱”意思相对, 准确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决心和信念。而“祛瘟 疫”意思太直白,且不合句末平仄要求。故③处用“济时艰”。故选 C。 8.答案 热情善良 开朗热情 拜访舒乙,游文学馆 深情真挚
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梳理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 结合表格中 给出的信息, 确定段落, 提炼或概括作答。第③段, 从“有的有……很快就寄来 了”可以看出舒乙老师“热情善良”的性格; 第⑥段, 从“就像个永远放射着光 芒的小太阳……说话特别有感染力”可以看出舒乙老师“开朗热情”的性格; 第 ⑦段, 从“去拜访舒乙老师……他带我们一间一间地参观”可以概括得出, 写的 是“拜访舒乙, 游文学馆”, 从“他认认真真地带我们看完了整个文学馆, 丝毫 不把我们当成两个少不更事的大学生看”可以看出舒乙老师“平
等待人”的性格;第⑧段,从“从那些深情怀念挚友的文字里……”可以知道, 舒乙老师是个“深情真挚”的人。
9.答案 舒乙先生不仅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幼稚的提问, 为“我”提供复印资 料, 而且还勉励“我”努力成为一名研究老舍的学者, 这对年轻的“我”而言是
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让人无法忘怀; 同时, 这份期待和希望也警醒“我”继 续奋斗,不能辜负舒乙先生、让他失望, 他的话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让“我” 时刻督促自己, 所以不会轻易忘记。这句话展现了作者对舒乙老师的深深的感激 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第③段可知, “我”收到了舒乙老师随 书寄来的第一封信。这是我们通信的开始, 这封信点亮了“我”的人生目标。第 ④段,在来信中,舒乙老师不厌其烦地解答“我”“幼稚的提问”,还为“我” 提供复印资料, 舒乙老师做的事对年轻的“我”来说是最大的精神鼓励, “我” 在他的鼓励下“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了”, 他知道后说“又多了一位研究老舍的 学者”, 这句话成了“我”前进的动力, 就像一句座右铭, 时刻督促“我”, 让 “我”“不能忘,不敢忘,也不会忘”,表达了“我”对舒乙老师的感激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0.答案 不可以。“哭舒乙师”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奠定了文章 的感情基调, 一个“哭”字表达了“我”对舒乙先生的不舍和怀念; 同时又点明 了舒乙先生的身份, “师”表明他既是“我”学习上的老师, 也是“我”的人生 之师。“舒乙二三事”只能概括文章内容, 情感表达和含义不如“哭舒乙师”丰 富。
解析 此题考查题目作用的分析。首先明确不能改, 再结合题目的作用分析理由。 仔细阅读可知,“哭舒乙师”这个题目中:“舒乙”点明文章记叙的人物; “师”是“老师”的意思, 表明人物的身份, 是作者的文学之师, 也是指引作者 人生道路的恩师; “哭”代表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舒乙先生的感激和怀念。而以 “舒乙二三事”为题, 只能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情感、内涵均没有原 来的标题丰富。
11.答案 D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述错误,“不知道在这漫长 的看不见星光、看不见五彩、看不见他热爱的北京城的时光里, 会不会有那么一 个瞬间, 他会想到过我”是间接抒情,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舒乙老师的不舍、 心 疼与怀念,“同情”的表述不恰当。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