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河流不同地段地貌一样吗
形成原因是什么?
思考
下蚀
使河床加深
侧蚀
使河床拓宽
溯源侵蚀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河流的侵蚀作用示意图
1. 河流的侵蚀作用
2. 河谷发育的初期
“V”形河谷
落差大,下切作用强烈
溯源侵蚀强烈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
瀑布
瀑布又称跌水。其成因大致有两种:
溯源侵蚀遇到较硬的岩石
河流遇到断层
溯源侵蚀过程遇到坚硬的岩石形成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河流遇到断层形成瀑布(委内瑞拉天使瀑布)
3.河谷发育的中期
落差减小,侧蚀增强
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凹岸凸岸
下蚀减弱
一般位于河流中游
河流流向
凹岸
-侵蚀
凸岸
-堆积
3.河谷发育的中期
凹岸
侵蚀
凸岸
堆积
4.河谷发育的成熟期
落差很小,侧蚀为主
河谷继续拓宽,呈宽而浅的槽形
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作用
一般位于河流下游
4.河谷发育的成熟期
4.河谷发育的成熟期
一、河流侵蚀地貌
从 上游 到 下游
落差减小,流速减小,下蚀减弱,河谷变浅
水量增加,侧蚀增强,河谷拓宽
河漫滩
平原
三角洲
平原
洪积-冲
积平原
位于山前空地
二、河流堆积地貌
1. 洪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三角洲
平原
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2. 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
2. 河漫滩平原
西藏林芝尼羊河
三角洲
平原
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3. 三角洲
亚马孙河口三角洲
2.作用于“V”型河谷的力主要是流水的
A.下蚀和溯源侵蚀 B.侧蚀和堆积
C.侧蚀和溯源侵蚀 D.下蚀和堆积
答案
答案
读“三角洲形成过程图”,回答下题。
3.根据上面各图可得出三角洲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甲、乙、丙、丁、戊、己 B.丁、乙、甲、丙、己、戊
C.丙、甲、丁、乙、己、戊 D.乙、丙、丁、甲、戊、己
1. 高原地区聚落形态
分布:河漫滩平原
形态:条带状
密度:小
规模:小
原因: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黄土高原
2. 山区聚落形态
广西柳州
分布:河漫滩平原
形态:条带状
密度:较小
规模:较小
原因: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3. 平原地区聚落形态
分布: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团状、带状
密度:大
规模:大
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上海陆家嘴
3. 平原地区聚落形态
上海宝山钢铁厂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往往沿河分布
一般分布于河流的冲积平原
出于安全考虑,聚落往往选在地势稍高处
或修筑防洪堤
地形越平坦,聚落数量、规模越大
练习: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
蛇曲
练习:请简析图中西藏林芝地区民居选址的特点及理由
西藏林芝尼羊河
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下图为“江汉平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答案
1.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D.侧蚀作用较弱,下蚀作用较强
解析 若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则河漫滩应全部与南岸相连,图中显示并未相连,所以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岸堆积,北岸侵蚀;有河漫滩发育,可以判断侧蚀作用加强,下蚀作用减弱。
解析
答案
2.有关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B.该区域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
C.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够减轻洪涝灾害
D.北岸筑堤束水,该地貌无法继续发育
解析 该区域聚落一般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
解析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