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强化练习-第四单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强化练习-第四单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18: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强化练习-第四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颓唐(tuí) 暂时(zàn) 绿釉(yòu) 俯瞰(kàn)
B. 差使(chāi) 凋谢(diāo) 鲜腴(yú) 秀颀(jīn)
C. 马褂(guà) 鸡(zōng) 飓风(jù) 惆怅(zhōu)
D. 耸立(sǒng) 濒临(pín) 密匝匝(zā) 蹒跚(pán)
下列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迂腐 吆喝 辟邪 纵横绝荡 B. 松懈 奉献 驻扎 素未谋面
C. 交卸 狼籍 赋闲 触目伤怀 D. 俯瞰 遏制 点缀 神彩飞扬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拿到试卷,王立同学对着那几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 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C. 每一起案件的侦办过程都需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分析研判,最终才能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D. 伴着迎春花在风中欢笑着舞蹈,2021的春天悄然到来,希望便开始在每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B. “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D. 明天市中心的活动,你是步行去?还是乘车去?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最近,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式收官结束。在视频末尾,“多谢款待,下季再见”的弹幕刷了屏。观众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这部片子的喜爱和留恋。美食纪录片的火热,离不开舌尖上的欢愉,但持久的吸引力却不光靠挑动味蕾。走胃又走心,成了爆款美食纪录片共同的圈粉因子。
A. “方式”是名词,“对”是介词,“喜爱和留恋”是并列短语。
B. 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最近,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式收官。”
C. “走胃又走心,成了爆款美食纪录片共同的圈粉因子。”这个句子中,“共同”是状语。
D. “美食纪录片的火热,离不开舌尖上的欢愉”一句的主干是“火热离不开欢愉”。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阅读《海浪》的节选部分,仿照诗句,续写一节诗。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
海浪
海浪是娃娃,
手牵手,笑着,
一起跑过来。
海浪是橡皮擦,
把沙上的字,
都擦去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激活了思维。班级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设计活动环节。请你为本次活动补充设计两个恰当的环节。
环节一:开展“互联网新闻”展播会
环节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四:开展“互联网图片”解读比赛
(2)在“互联网新闻”展播会环节,李宗儒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了搜集的一则缺标题的新闻,请你帮助他拟写新闻标题(20字以内)。
《潇湘晨报》2021年2月9日讯 2021年2月1日,全闽乐购“阳光1+1”首届大田助农直播年货节启动。此次活动由福建省民政厅指导,大田县人民政府主办,18名乡镇干部走进直播间,与网红主播一起为当地名优农产品“代言”。近年来,大田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以高山美人茶、精致种养业、文旅康养等为支撑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副产品网络销售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互联网图片”解读比赛现场,假如你看到了下面这幅漫画,请你拿起话筒,勇敢解读:先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后揭示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
背影(节选)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说说选文第②—③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出现了两个“终于”,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写了父亲送“我”上车时的一系列小事,比如照看行李、_________、_________等。
(4)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的不喜欢。
B.写父亲“嘱咐”“踌躇”等,表明父亲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年龄不小了,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D.作者写“勾留南京”一笔带过,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
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长,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蛤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蛤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作“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咕咕咕咕”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零零零”……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至少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写栀子花和巴根草时分别引用了山歌和童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散落世间的趣味儿,却可以被汪曾祺老先生以神奇的丝线加以串连。他的散文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 的典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散神不散”的角度对本文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者
①行走在天地之间,广袤的原野从我脚下延伸而去,一直到遥远的天际。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②记得小时候在放牧的路上,当别人家的牧羊犬拽脱拴它的铁链,狂吠着向我冲来时,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幸亏阿爸及时赶到,一把拽住正准备落荒逃去的我,我们定定地站立在原地。因为有了阿爸,我心里的恐惧立刻减损下来。那牧羊犬冲到离我们大概十步之遥时停下来,不断地叫着,却没向前靠近。“不要跑,要停下来,必要时要迎上去!”阿爸说。后来,阿爸的这句话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经验。
③每次放牧,走上原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比如,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一道弯弯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就唱:七色的彩虹搭起了帐篷。再如,盛夏时灿烂的野花盛开在草地上,便唱:大地的头上插满了鲜花。渐渐地,我发现天地之间,我可以和任何一样东西对话:原野上的花花草草、天上的飞鸟、河流里的小鱼,甚至一块石头。
④我发现除了我,在原野上喜欢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个草原上的小牧童,常常听到它们婉转又悠长的歌唱,随性又自由。
⑤小时候,我和堂弟共同喜欢的游戏是在草原上寻找鸟巢。最容易寻得的,是角百灵的鸟巢。它们用干枯牧草搭建的圆形鸟巢,精致得就像人工所为。我们会在鸟巢附近做上记号,然后隔三岔五来探望,等待鸟蛋一天天地孵化。当雏鸟破壳而出后,我们的探望就会频繁起来,俨然是痴心于野外观察的鸟类专家,看着雏鸟的羽毛一点点丰满起来,直到它们的父母带着它们飞离窠巢。
⑥百灵鸟的雏鸟在没有长出羽毛之前是不发出声音的。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这有着“草原歌唱家”之誉的精灵,把小小的鸟巢隐藏在广大的辽阔之中,以枯草般的毛色掩护自己,在雏鸟时代选择了噤声,是为让自己有更多活下来的机会,为长大后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纵情地歌唱。
⑦我曾看过一个视频,画面里是一只已经死了的角百灵雌鸟,当镜头慢慢推近时,出现了一个被它身体遮掩的小小鸟巢,里面还有几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幼鸟,因为听到了动静,幼鸟像是忽然醒过来一样,个个伸长脖子,把嘴喙高高地升向空中。饥饿的它们等待着父母衔来吃食,却不知道当冰雹来临时,它们的母亲用单薄的身体护住它们,一直到冰雹把自己砸死,也没挪动一下!看着这画面,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普天下的雌鸟啊,普天下的母亲啊!
⑧可如今我发现,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由此我判断他们对其他事物,比如对野花也是同样态度。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
(作者:龙仁青 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述题目“歌者”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所蕴含的人生经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我”吟唱的歌词很有艺术性,请品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结尾段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的教诲,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B.颀qí。C.惆chóu。D.濒bīn。
2.【答案】B
【解析】A.绝→决。C.籍→藉。D.彩→采。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项,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这里形容王立同学冥思苦想后做出数学题,使用不恰当。
4.【答案】C
【解析】 A.“山啊、水啊、树啊”中的顿号改为逗号。B.“他们说”后边的冒号改为逗号。D.选择疑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用问号。故选C。
5.【答案】C
【解析】 C项“共同”修饰名词“因子”,在句子中是定语。
6.【答案】(示例)海浪是糊涂虫,/把很美很美的贝壳,/忘在了沙滩上。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本诗以海浪为意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海浪的特点,表达对海浪的喜欢。要在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主题的基础上进行续写。注意补句要在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7.【答案】(1)(示例)举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知识”讲座 开展“拥抱网络,健康成长”手抄报比赛 举行互联网主题朗诵比赛 举行网络技术讲座(任选两个即可)
(2)(示例)首届大田助农直播年货节启动
(3)(示例)画面中,一个青少年拼命想要沉迷网络游戏之中,但他的四肢分别被写着“家庭”“教育”“技术”“法律”的手拉着。这幅漫画意在说明要避免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家庭、教育、技术、法律的共同努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环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掌握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环节的基本方法。解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
(2)本题考查新闻拟题能力。抓住导语——第一句话,概括作答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要细心观察图画。画面中央是一个呈飞行状态的青少年,他扬起头,奋力冲向前方,前方是竖立的被夸大的手机,屏幕上有六个字“沉迷网络游戏”,青少年的四肢分别被不同的“手”紧紧握住,文字显示为“家庭”“教育”“技术”“法律”。漫画寓意明确,即要使青少年远离网络游戏,需要家庭、教育、技术、法律的共同努力。
8.【答案】(1) 通过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惨淡的光景,烘托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突出父爱的深沉。
(2) 我读出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进而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细致入微、深沉、含蓄。
(3) 和脚夫讲价 拣定座位 嘱“我”不要受凉 嘱托茶房(任选两个即可)
(4)运用反语,“聪明”实为糊涂,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解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选文第②—③段不仅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加强文章的真实性,也为读者交代清楚了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光景惨淡的故事背景,表现出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处家庭变故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凉、杂乱的环境氛围;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反过来安慰“我”“天无绝人之路”,处处为“我”着想,这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更突出父亲的坚韧与父爱的深沉。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根据“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等句可知,父亲因为事忙,本不打算送“我”,但因为放心不下“我”,最终决定亲自送“我”,两个“终于”强调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这样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细致、深沉、含蓄。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根据题意定位到第⑤段,父亲送“我”上车时,“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由此可概括为:和脚夫讲价。“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一句可概括为:拣定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可概括为:嘱“我”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可概括为:嘱托茶房。因此,横线处可填入:和脚夫讲价、拣定座位、嘱“我”不要受凉、嘱托茶房等。
(4)这两个“聪明”运用反语,实际是作者认为自己愚蠢,不懂事。这里的“聪明”是作者的自嘲,反映了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一直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却是自以为是的愚蠢,如今明白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不免遗憾、自责。因此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是抒发自己的内疚之情,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9.【答案】(1) 运用了反复手法,突出了夏天早晨的舒服。第一次,开门见山,直接写出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同时引出下文“令人舒服”的具体内容描写。第二次是为了强调夏天早晨的舒服。(大意对即可)
(2)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葵,使之具有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葵纤弱的特征和作者的怜爱之情。②文白夹杂,有淡淡的幽默;写出剖瓜时的声响和感受,有声音,有动作,有感受,给人丰富的想象,读来饶有兴趣;“连眼睛都是凉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凉气四溢的感受,让凉的感觉生动可感,真实可信。(至少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3)引用山歌“栀子花开六瓣头”证明栀子花是六瓣,引用童谣写“巴根草”的顽强,都增添了文章的情趣。(意对即可)
(4)(示例)本文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到了极致。“形散”主要指没有主要人物、主要故事、主要景致。作品首先写夏天早晨的感觉,接着一种接一种谈夏天的事物。作品写这些事物,只是淡淡地谈,写完即止,决不扬厉铺张。但看似散漫,实则贯穿全文的是对夏天的一种感受,是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析】(1)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可分析出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反复有强调的作用,而此处是为了强调夏天早晨的舒服。“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写出了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从而引出下文,第二次是为了强调夏天早晨的舒服。
(2)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从“命薄”“楚楚可怜”可以看出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写出了秋葵的纤弱,表达了作者的爱怜。②从修辞角度赏析,“连眼睛都是凉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悬于井中西瓜的凉;从关键词角度赏析,“一刀下去”“喀嚓”“凉气四溢”,写出了剖瓜时的动作、声音、感受;从句式分析,“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是文言文句式,“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是白话文句式,文白结合,富有幽默感。
方法归纳 赏析句子的角度
①抓关键词语,例如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拟声词等关键词语。②从修辞的角度,例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设问、通感等。③从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④从写作手法角度,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例如长短句结合、双重否定句、倒装句等。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文章引用山歌是为了写出栀子花是六瓣的特点;写巴根草引用童谣是为了突出巴根草非常顽强,拉扯不断。都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4)本题考查对散文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将散文的特点与文本内容主题相结合,切忌空谈。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的是散文内容、材料等分散;“形不散”指的是文章的中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集中的。结合本文,本文写的内容众多,涉及栀子花、珠兰、牵牛花、秋葵、凤仙花、苍耳、巴根草、臭芝麻等植物,西瓜、香瓜等水果,蝈蝈等昆虫,乘凉、看月华等惬意之事,但无论哪样,都是为了表现夏天舒服、清新、充满活力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10.【答案】(1)放牧时,以唱歌消解孤独的“我”;草原上自由、纵情歌唱的百灵鸟;所有能勇敢顽强地面对困境,唱出精彩的鲜活生命。
(2)(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困境,不要畏惧、逃避,而应该冷静面对,思考解决的办法;必要时迎难而上,甚至做出一些牺牲。
(3)歌词简洁生动,通俗易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彩虹”联想到草原上常见的“帐篷”;把“遍地鲜花”想象成是姑娘“头上插满了鲜花”。富有鲜明的民族和草原特点。
(4)结尾段写一些人对鲜活生命的漠视,与上文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要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来思考。题目“歌者”,意思是唱歌者。文中出现的唱歌者有:第③段“每次放牧,走上原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即为消解孤独而唱歌的“我”;第④段“我发现除了我,在原野上喜欢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比“我”更喜欢唱歌的百灵鸟,也是“歌者”;文章第⑧段中写“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那些勇敢顽强地面对困境的“许多鲜活的生命”,应该也是歌者。最后总结即可得出“歌者”的不同含义。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联系原文可发现,句子“不要跑,要停下来,必要时要迎上去!”是阿爸教育“我”面对恐惧时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联系这一点来写其中所蕴含的人生经验:“不要跑,要停下来”告诉我们不要畏惧、逃避,要敢于面对;“必要时要迎上去”告诉我们要迎难而上,甚至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可以的。由此即可归纳出答案。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首先联系题干找到需要赏析的内容,即第④段中“我”吟唱的歌词。然后从修辞、语言、句式等方面进行品析。“七色的彩虹搭起了帐篷”赋予“七色的彩虹”以人的动作,说它“搭起了帐篷”;“大地的头上插满了鲜花”采用拟人手法,说法生动,富有情趣。体现了草原地域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4) 本题考查分析结尾段作用的能力。认真阅读全文,先看结尾段和前面内容的关系:文章的前面部分都是写歌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结尾段却写“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考虑其与主题的关系: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最后概括即可。
11.【答案】[例文]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梦里花落知多少,时间流转,季节更替,唯有一朵永驻心间,散发迷人的芬芳。
淅淅沥沥的春雨,依如昨日般飘落,有征兆却似乎没有尽头。我站在教室外的走廊里,等待着来接我的母亲。良久,春雨中依旧空空的,留下些许香的残迹。远处,一个妇女正在雨中疾驰,没有穿雨衣,衣服湿了一大片,我看清了那是母亲,一阵刹车声将我的烦躁统统激起,我一脸生气:“怎么到现在才来呀?”“我本来很早就出门了,因为今天是你的生日,就去做了个蛋糕,没想到竟来晚了。”听到母亲的话,我生气的表情渐渐缓和,我的视线绕过母亲,射向了那件雨衣,雨衣下面确实盖着什么。“你为什么不穿雨衣呢?”“哦,我把雨衣盖在了蛋糕上,以防把它打湿。”我的心一惊,望着被雨淋湿的母亲,看着雨衣盖着的蛋糕,心里不知是酸还是甜。
思绪不知何时被风中的花香牵引,飘向去年的今天。依旧是春雨淅沥,依旧是春风裹香,疲劳工作了一天的母亲一回家便瘫倒在床上,似乎已经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有些生气,却不忍唤起母亲。突然,母亲像上了发条般从床上“弹”起,拿起雨衣匆匆出门,我不知道母亲去干什么,只是隐约被失落笼罩着,春花的芬芳掠过鼻间,我却无心玩赏。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里提着蛋糕——用雨衣盖着的蛋糕,我的眼眶里有热泪在涌动。
“我们走吧。”母亲的话将我的思绪从回忆中唤回,此刻的情景和去年的今天重叠,放映着一场短暂却深刻的电影,电影的主角是母亲,而我只是被感动的观众,我要将我最响亮的掌声献给这场令人回味的电影,告诉电影的主角,我对她的感谢。
感谢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感谢母亲赐予我的感动,感谢母亲在我心中植下了那朵芬芳的花。
春雨淅沥,春风吹拂,春花的花瓣被无情地吹落,唯有心中的那朵花,不会因时光而萎谢,不会因环境而凋落,它是被爱加了保险的,芬芳永远不会消失。
[点评] 文章文笔流畅,语言连贯,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蔓延在小作者心中的芬芳,是那永恒的母爱啊!母亲为了孩子冒雨去买蛋糕,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小事,两幅相似又不同的画面演绎的是最动人的母爱!文章景物的描写也很生动传神,有力地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记忆”,一个是“芬芳”。审题时,要弄清“芬芳”的意思,“芬芳”意为“香,香气”,这里应该用它的比喻义:让人温暖的人和事。通过阅读提示语可知,“芬芳”可以是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事、一瞬;可以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场面等;还可以是美的情、美的悟、美的思想。简言之,就是生活中美的人、美的景、美的物都可以。
“芬芳”前面的限制修饰语“留在记忆里的”,写作要求也写得很清楚,“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所以写作时要突出一个“真”字,可写一件事,也可记叙几件事。因为题目的关键词是“记忆”,所以要以记叙为主,也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故心理描写也不能少,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采用边记叙边抒情的方式。
在写法上,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注意精心选材,使文章更具吸引力;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