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21: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三峡的山水之美,四季风光之美。 2.通过圈点勾画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3.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描绘的意境和画面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三峡的山水之美,四季风光之美。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描绘的意境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创新点
导入新课 这节课让我们转变角色,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进行评判。 ( 屏显:正方:清人张岱曰:“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太上:最上,最高如:太古、太上皇、太上老君等) 反方:郦道元不过是照搬了前人的文字,稍加改动,称之为“山水圣手”言过其实) 究竟孰是孰非,如何评判,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通过角色转换评判公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文意,赏美景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试着用一个词完成填空(屏显) 三峡之景,山容水意,四季分明,各具情态:“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其形可谓( )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其身可谓( )矣。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势可谓( )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行可谓( )矣。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其景可谓( )矣。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其境可谓( )矣,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其声可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情可谓( )矣。 2.如果是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三峡的美景呢?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说。 利用变式形态,帮助学生快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同时,通过提炼总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锻炼学生感知文本的能力。 问题涉及由点到面,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来介绍三峡美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析文本,明写法 1.本文用1段来写山,后3段写水,但是行文内容却并不呆板,没有让读者觉得沉闷,反而是意趣盎然,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第一段先写水,后三段写水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进行描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除了结构层次上的巧妙安排,写法上有没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按照提示,在文中进行批注,然后交流。 修辞 描写手法 观察角度 ...... 小结:正是由于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视觉、听觉、仰视、俯视等角度对三峡四季之景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写,才让我们对三峡的美景有了真切立体的感受。由此我们知道,写景要传神生动可以运用的技巧有:(屏显) 景物多从五觉写,动静正侧虚实合。 巧用修辞更生动,渲染意境重感情。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结构之美,第二个问题通过对后三段写水段落的比较,既有段与段之间内容的整合又各有侧重,同时由对文意的理解到写法的赏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而必要的提示又可以帮助学生对写景散文的基本方法的理解,使学生有据可依,避免茫无头绪、放而不收。
品、比、鉴,辨高下 【过渡】下面是反对者的证据,郦道元被质疑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作为北魏的官员从来没有到过三峡,我们来看一看红色字体是郦道元在前人的基础上做的改动,效果如何?从下面四句话中任找一处加以赏析。 袁山松《宜都记》: ①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 ②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③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 ④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曰月也。 郦道元《三峡》: 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明确: 与袁山松的原文相比郦道元改后的文字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文字更加典雅,在意境的营造上也更丰富,文学表现力也更强一些。 小结:同学们,郦道元是北魏人,当时南北分治,郦道元根本就没有到过三峡,他就是凭借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把地理文献资料加工创作成为传诵千载的经典名篇,赢得了后世的普遍赞誉,这样看来,郦道元被后人冠以“山水圣手”的美称是担得起的。 (通过比较、评价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力求实现文言文教学“文字、文言、文学、文化”的统一)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特点鲜明 山水圣手?! 写法多样 想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