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户: 单扇的门
为(wéi):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①做 ②认为、 以为 ③是
为(wéi):①做 ②认为、 以为 ③是
遂:①田间水沟 ②于是,就 ③终,竟,终于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
1.联系文章注释
2.借助工具书
3.根据上下文语境
4.联系学过的字词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试着画出心情变化曲线图。
示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文章为什么要写水中藻荇交横,又是竹柏影,那么水中藻荇交横不就可以删去了吗?(朱奕铭)
2.作者写下积水中的藻荇其实是竹柏的倒影,有什么深意吗?(倪安慧)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比喻:月光—— 积水空明
竹柏影 —— 藻荇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文章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处境与人生观?(刘俊豪)
2.诗中所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指我们现在所指的很闲的人吗?如果不是,那对“闲人”的正确理解又是什么?(戴宇昊、蒋奕娴、洪紫玉、周逸臣、杨祖源、董语含)
闲人?
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整合理由。
派代表发言:
我们认为……
根据原文……根据资料……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有不同政见,被反对派网罗罪名投入了监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他以罪臣身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无薪酬,不能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过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生活,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
知人论世
苏轼,
虽遭受小人陷害,冤屈入狱,
险些断送性命,
却依然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人不是好人”。
苏轼,
虽被排挤于杭州 ,郁郁不得志,
却依然赞美道“我本无家更
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
虽被流放至黄州,生活极其艰辛,
却依然在他初到黄州之时赞叹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
虽历典八州,屡遭谪贬,
却依然能够随遇而安,有所作为,
将无数功业留于后世。
苏轼,
虽一生起起落落,命运多舛(chuαn)(命运充满不顺),
却依然笑面人生,
笑谈“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The Gay Genius
The Gay Genius
苏东坡传
(快乐的天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苏轼写于黄州的诗词;
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