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10 21: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五章 (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特点 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碳循环 2.温室效应 3.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信息类型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四)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3.设计生态缸(生态瓶)
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量:阳光、热能。
物质:水、空气、无机盐等。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群落: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找出与下面的对应性)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重点知识回顾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⑴.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C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1.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了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成分是 (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成分
C
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1、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2、生产者都是植物吗?
3、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4、消费者都是动物吗?
5、细菌都是分解者吗?
6、分解者都是细菌吗?
7、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吗?
8、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吗?
菟丝子——消费者
蚯蚓、蜣螂、粪金龟子
——分解者
蓝藻、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易错点辨析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
病毒,菟丝子
蚯蚓、蜣螂(动物);蘑菇(真菌)


请同学能在黑板上画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图解)
提示:
要求体现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和营养结构。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关系
捕食
遗体、枯叶落叶
遗体、排遗物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结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猫头鹰

蟾蜍
食草的昆虫

蜘蛛
吃虫的鸟
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 。
2.食物网中蜘蛛和蟾蜍的关系是
: 。
3.与猫头鹰相关的食物链共有 条。
4. 吃虫鸟如果因某种原因而减少,则蟾蜍的数量可能是 。
5.如猫头鹰全部迁走,其它动物中数量可能明显减少的是 。
4
捕食,竞争
4
先增多后减少
蟾蜍
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于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各营养级的生物依次减少。
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会下降,导致流行病的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③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例如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鹰并非只以蛇为食,所以蛇的数量的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数量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稳定。
考点1:能量流动的概念
考点2:能量流动的过程
考点3:能量流动的特点
考点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返回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点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输入
能量的传递
能量的散失
阳光
光合作用
生物群落
在生物群落内沿食物链的方向进行传递,单向逐级递减。
生物群落
呼吸作用
无机环境
能量的转化
三大类有机物间的转化。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源头:
起点:
输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
渠道:
能量散失的形式:
太阳能。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食物链和食物网。
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热能。
考点2: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
每个营养级同化能量=呼吸消耗能量+未被利用能量+分解者释放能量+下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
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
第一
营养级
第二
营养级
第三
营养级
第四
营养级
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 解 者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点3: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原因
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2、各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沿食物链方向一直向前(不循环,不可逆)。
特点
3、分解者所利用;
生产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
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A
B
C
D
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昆虫
数量金字塔

昆虫

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与数量金字塔

考点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秸秆
牲畜
粪便
沼气池
沼渣
肥田
肉食
燃料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返回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练习
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
关于“最值”计算
①已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②已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需最多能量:
需最少能量:
获得能量最多:
获得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最低能量传递效率
选最短食物链,最高能量传递效率
选最短食物链,最高能量传递效率
选最长食物链,最低能量传递效率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
考点1:物质循环的概念
考点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考点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返回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二、碳循环
图5-11 碳循环模式图
(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形式?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渠道)?
(6)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阶段?场所?
(7)碳返回到大气(无机环境)的途径?
(8)温室效应主要是哪个过程异常导致的?
2.碳循环要点
CO2
CO2和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生物(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学燃料的燃烧
有机物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
二.碳循环
化学燃料
1.碳循环模式图
A
B
C
D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碳循环的图解
化石燃料
无机环境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燃烧作用
摄食作用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分解作用
考点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考点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考点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返回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性质 来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
行为信息
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植物:有机酸,生物碱
动物:性外激素等信息素
生物体的行为特征
无机环境或生物体
生物体的产物或分泌物
生物体的动作行为
化学信息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通过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1.哺乳动物的体温 2.鸟类鸣叫 3.红外线
4.萤火虫发光 5.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 6.电磁波
7.昆虫发出的声音 8.昆虫的性信息素 9.植物开花
10.河豚的刺 11.紫外线 12.蜜蜂跳舞
1
,2
,3
,4
5
,6
,7
,9
,11
,10
,8
12
巩固练习
考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考点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返回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影响因素
联系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
相反关系
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者之间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考点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生产者
消费者
生物群落
结构稳定
生态系统稳定性
功能稳定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食物链(网)
生物
分解
物理
沉降
化学
分解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净化作用
无机环境
决定
构成
决定
自我调节能力
渠道
决定
返回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课
知识建网
食物网
分解者
信息传递
全球性
抵抗力稳定性
单向流动
恢复力稳定性
往往双向
物质循环
消费者
负反馈调节
人口增长
自我调节能力
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