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21:50:02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下面对《黄鹤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颔联写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意境苍莽,表现出诗人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感慨。
C.尾联写诗人傍晚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B.《傅雷家书》可谓是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傅雷反复告诫儿子傅聪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甚至对如何正确理财都提出了建议。
C.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生动叙述了朱德同志与彝族同胞歃血为盟,占领泸定桥,胜利渡过大渡河的故事。
D.《昆虫记》一书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4.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5.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能融情入景。
B.【乙】诗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C.两首诗都描写了“月”,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都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之情。
D.两首诗的结尾句都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别之意,表达了对朋友、故乡的怀念惜别之情。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实/是欲界之仙都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曦月(xī) 襄陵(xiāng) 追溯(sù) 抵御(yù)
B.长啸(xiào) 荇草(xìng) 颓败(tuí) 急湍(tuān)
C.轩邈(miǎo) 鸢飞(yān) 横柯(kē) 缥碧(piǎo)
D.东皋(gāo) 驱犊(dú) 萋萋(qī) 戾天(lì)
8.《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歇息)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回旋)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D.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二、综合性学习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秋南春北。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呢喃蜜语的候鸟。雁:金文(即,“人”字形)+(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造字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古诗词中的“燕”: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材料三
古诗词中的“雁”:①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③指代书信;④大雁入秋南徙,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1)仿照材料一中对“燕”造字本义的解释,试解释“雁”的造字本义。
(2)结合上述材料,正确选择“燕”与“雁”,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①鸟啼芳树丫,________衔黄柳花。
②鸿________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③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________子傍谁飞?
④乡书何处达?归________洛阳边。
(3)小明默写古诗词时,总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三、语言表达
12.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
示例:
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 枯叶 小溪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
(3)沿溯阻绝 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5.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6.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 ①〔滟(yàn) 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襆(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五、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沧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故山殊可过
(2)憩感配寺
(3)与山僧饭讫而去
(4)北涉玄灞
(5)多思曩昔
(6)倘能从我游乎
18.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下:近腊月下
与月上下
(2)之:斯之不远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2)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3)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0.下列能表现冬日清丽的一组句子是( )
①清月映郭 ②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③景气和畅 ④露湿青皋 ⑤步仄径,临清流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21.在这封书信中,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试举例说明。
22.试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蘑菇(有删改)
阿来
(1)在这个电影布景般的镇子尚未兴建之前,只有河水日夜冲击愈益广阔的沙滩,这里所描述的高山峡谷,是藏族嘉绒部族栖居的地方。
(2)在外公死了很久的一个夏天,嘉措突然想起幼年时外公说过的话。那时他上小学,羊群在草坡上散开,老人和孩子坐在一丛青的阴凉中间,看着永不知疲倦的鹰在空中飞旋,突然外公的鼻翼就像动画片中狗的鼻翼一样掀动起来并说:“你听。”但却什么声音都没有。
(3)“用鼻子。”眨巴着眼睛的老头是个颇具幽默感的人。
(4)嘉措的鼻子果然就“听”到了一股细细的幽香。老头把光头俯向外孙,在他耳边低语:“悄悄地过去,把它们抓来。”说完他就嘿嘿地笑了。
(5)就在十步之外,嘉措采到了三朵刚刚破土而出的蘑菇,一些薄薄的、潮湿松软的苔藓下还有东西拱动,慢慢地小小的蘑菇就露出油黑的面孔,一股幽香立即弥漫在静谧的林间。这时,他确实像是听到了什么声音。
(6)外公把蘑菇用佩刀切成片,撒上盐,在火上烤熟,细嫩无比,芬芳无比。后来,两人还用羊奶煮过蘑菇,味道就更加令人难以忘怀了。现在,放羊的老人已经死了。
(7)蘑菇在这个地区特指松茸,蘑菇季节马上就到来了,一朵朵幽香的蘑菇像超现实主义的花朵一样从青树根的旁边,林间的青草底下,岩石的阴影下开放出来,到菌伞渐渐撑开,香气就渐渐消失了,然后腐烂。代理商把冷藏保鲜设备最好的车开来,收到松茸立即往省城,然后上飞机直抵日本,说奶油烧松茸在东京、巴黎是一道价值上百美金的菜肴。
(8)哈雷请嘉措和启明吃饭,热气腾腾的锅里是去年的干蘑菇,更浓烈的香是红烧猪肉。“我倒要仔细品品,”嘉措说,“一下身价百倍的东西是个什么味道。”一阵大笑后,三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在回想那味道。
(9)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渐渐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湍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10)第一批蘑菇上市了,一只只放在硕大的黄叶子上,顶上粘着几根松针,一丝碧绿的苔藓。只是它们再不是镇上人可以随意享用的了,一上市就哄抬到五十元一斤。设在供销社、外贸局、冷库的收购点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代理商,它们竞相抬价,价格一下飞涨到八十元一斤。
(11)星期天,嘉措如约和两个朋友去找蘑菇。望着他们往山坡上猛窜的背影,涌入他心头的已不是单纯的友情了。他们商定,找到一斤蘑菇就吃掉,找到两斤就卖掉一斤,买一瓶茅台酒。现在,他俩肯定被超出这个想象的想象所激励,神情焦躁,汗水淋漓,却不肯把脚步稍稍放慢一点。而嘉措脚步轻松,穿过山腰结着红果的灌丛带时,他还去观赏琥珀色的蝉蜕。
(12)嘉措想谈谈外公,但他知道他们不感兴趣。譬如外公掏出一块玉石般晶莹的盐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要是他知道蘑菇一下身价百倍时,会感到惊异吗?外公已经死了。他的生命像某一季节的花香一样永远消失了。
(13)“你外公的蘑菇在哪里?”朋友的问话打断了他的遐想。“快了。”那里鼎足而立三块白色的石英石像牧人熬茶的锅庄,外公给它起名为“仙人锅庄”。嘉措就像从未离开过一样找到了这里。三块石头依然洁白无瑕,但一群蘑菇已经开始腐烂了。
(14)嘉措抑制住对两个朋友的失望,带他们去第二个地方,“初五的月亮”是白桦林环绕的一弯新月形草地,一只只黝黑的蘑菇闪烁光芒,两个朋友欢跃起来,扑向草地。他们显然不知道怎样采蘑菇,他俩扑向那些高立在草丛中,张开菌伞,香气散失的大蘑菇。最好的尚掩没在浅草中的却被他们压碎了,所以,本该采到五六十斤的地方只弄到二十多斤。嘉措讲外公怎样取蜂蜜,他用柏树枝熏起轻烟,柏烟升起后,蜜蜂就不频繁进出了,再把空心草茎插进蜂巢就可以吸食蜜糖了。嘉措讲这些时,哈雷和启明一副心猿意马的样子。
(15)他俩迫不及待地问还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有,可我不想去了。”“为什么?”哈雷问。“算了,”启明说,“是我也想一个人发财。”“那下山去吧,比预想已经超出了十倍。”
(16)两个朋友又返身朝山上爬去。嘉措喊:“告诉你们一些名字,动动脑子会找到的。”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的名字都不太写实,而是写意的。有水潭的地方叫“镜子里的星光”;那片最幽深只偶尔漏进几斑阳光的树林叫“脑海”。喊完,嘉措就掉头下山,经过外公坟地时,他伫立一阵。原本不高的土丘被羊群踏平了,上面的草散发着明净爽朗的芬芳。
(17)他俩下山来了,并对嘉措做了好些辜负了他们友谊的表情,但嘉措一直向他们微笑。 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后还需要交朋结友。他们依然是朋友。
(18)有时嘉措也想,他们明年还会让我去找外公的那些蘑菇吗?那我们就不是朋友了。
23.按照故事发展,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回忆和外公一起采蘑菇、吃蘑菇→__________→带着两个朋友找蘑菇→__________
24.第(12)段中,“外公掏出一块玉石般晶莹的盐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外公的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
25.阿来的《蘑菇》中有多处用嗅觉来写蘑菇,请赏析下面句子。
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湍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26.模仿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名字的办法,给下面的地方取名字,并说说你命名的理由。
有水潭的地方叫“镜子里的星光”,那片最幽深只偶尔漏进几斑阳光的树林叫“脑海”。
漫山遍野丛生着野花的草甸叫“_____________”,命名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7.经历了这次采蘑菇的事之后,嘉措在内心深处是否还把哈雷和启明当作朋友?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小鬼”(节选)
①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②“四年!”我不信地叫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准是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
③“不错,”他得意扬扬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④“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
⑤“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
⑥“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⑦“他们现在在哪里?”
⑧“现在?我不知道。我离开江西时,他们在福建的红军里,他们和方志敏在一起。现在我可不知道了。”
⑨“农民喜欢红军吗?”
⑩“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分地给他们,赶走了地主、收税的和剥削者。”(这些“红小鬼”都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词汇!)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
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红军里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少年。少年先锋队是由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据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冯文彬说,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单单在红军里谅必有好几百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的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者时行军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
28.从节选内容来看,“红小鬼”这个称呼的来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9.本文题为“红小鬼”,文中却提到老百姓做鞋、做军服、侦察敌人,有什么作用?
30.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有何含义,请联系选文和原著简要分析。
七、作文
3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你一定有心中的“最美”,关于“最美”,你一定也有感悟,请自拟一个包含“最美”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C
【解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D为对偶;B为设问。故选C。
2.下面对《黄鹤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颔联写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意境苍莽,表现出诗人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感慨。
C.尾联写诗人傍晚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答案】A
【解析】A.首联的意思是: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作者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不是“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B.《傅雷家书》可谓是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傅雷反复告诫儿子傅聪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甚至对如何正确理财都提出了建议。
C.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生动叙述了朱德同志与彝族同胞歃血为盟,占领泸定桥,胜利渡过大渡河的故事。
D.《昆虫记》一书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答案】C
【解析】C.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生动叙述了刘伯承同志与彝族同胞歃血为盟,占领泸定桥,胜利渡过大渡河的故事;
4.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答案】A
【解析】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故诗人是离开蜀地去往楚地,并非选项所说“离开楚地去往蜀国”。
5.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能融情入景。
B.【乙】诗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C.两首诗都描写了“月”,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都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之情。
D.两首诗的结尾句都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别之意,表达了对朋友、故乡的怀念惜别之情。
【答案】C
【解析】C.甲诗写月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乙诗写月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水中月明如圆镜,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所以“都描写了“月”,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都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之情”的鉴赏有误;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D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实是/欲界之仙都。据此,答案为D。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曦月(xī) 襄陵(xiāng) 追溯(sù) 抵御(yù)
B.长啸(xiào) 荇草(xìng) 颓败(tuí) 急湍(tuān)
C.轩邈(miǎo) 鸢飞(yān) 横柯(kē) 缥碧(piǎo)
D.东皋(gāo) 驱犊(dú) 萋萋(qī) 戾天(lì)
【答案】C
【解析】C.鸢飞(yān)——yuān。故选C。
8.《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台儿庄战役胜利发生在1938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生在1936年的12月12日,1936年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故选A
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答案】C
【解析】A.“近”与“左右”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
B.“防止”与“不要”连用,不合逻辑;或否定不当,可去掉“不”;
D.“发扬”与“产业”搭配不当,可改为“发展”;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歇息)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回旋)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D.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A项中的“歇”是“消散”的意思。据此,答案为A。
二、综合性学习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秋南春北。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呢喃蜜语的候鸟。雁:金文(即,“人”字形)+(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造字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古诗词中的“燕”: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爱情的美好;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材料三
古诗词中的“雁”:①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③指代书信;④大雁入秋南徙,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1)仿照材料一中对“燕”造字本义的解释,试解释“雁”的造字本义。
(2)结合上述材料,正确选择“燕”与“雁”,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①鸟啼芳树丫,________衔黄柳花。
②鸿________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③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________子傍谁飞?
④乡书何处达?归________洛阳边。
(3)小明默写古诗词时,总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答案】(1)(示例)一种习惯以“人”字队形迁徙的候鸟。
(2)①燕 ②雁 ③燕 ④雁
(3)“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雁”多用于写秋天景象的诗歌中。“燕”多用来表达对时序更迭,年华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雁”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燕”多用以象征爱情,“雁”多用以象征边塞。
【解析】(1)答题时,仿照例子,结合所给出的信息,如“‘人’字队形”“鸟群”,用“一种习惯以……的候鸟。”进行仿写即可。
(2)可以结合材料二、三对“燕”“雁”意象的解读,联系诗句内容作答。①结合横线后“衔”字,可确定为在衔泥筑巢的“燕”;②“几时到”写出一种期盼,所以是“鸿雁”传信。③结合“旧家、傍谁飞”可知是居家的“燕”。④结合“乡书”可知是“雁”。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可以根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弄清楚“燕”与“雁”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自己的积累来分析。“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大雁入秋南徙,所以“雁”多用于写秋天景象的诗歌中。“燕”多用来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羁旅情愁;“雁”多用来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可据此作答。
三、语言表达
12.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
示例:
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 枯叶 小溪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月亮 我抬头望天,月亮温柔地注视着我,我举步行走,月亮默默地陪伴我走那夜行的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做这类题时要注意结构、格式的一致性,内容的连贯性,还要根据所选对象的特征来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根据例句中的结构及所用修辞手法,可写为: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小溪—路欢歌,奔向远方。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
(3)沿溯阻绝 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5.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6.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 ①〔滟(yàn) 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襆(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13. 同“缺”(空隙,缺口) 冲上(漫上) 逆流而上 飞奔的马
14.(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5.B
16.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略无阙处: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漫上。(3)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4)虽乘奔御风: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奔,奔驰的快马。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太阳。(2)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茂。良,实在。
1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天三峡水流的急,并非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故B错误,选B。
1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选文第四段。结合“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从“寒、肃”两词体会到三峡秋天环境的安静和寒冷特点,结合“属引凄异”可知,用猿猴的声音渲染悲凉怪异的氛围。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2)链接材料。链接材料运用排比修辞,比喻修辞,把礁石比成马、牛、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突出礁石的大,结合“不可下、不可留、不可触”可知,因为礁石非常大,人和瞿塘峡被隔离,突出了瞿塘峡的凶险的特点。
五、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沧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故山殊可过
(2)憩感配寺
(3)与山僧饭讫而去
(4)北涉玄灞
(5)多思曩昔
(6)倘能从我游乎
18.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下:近腊月下
与月上下
(2)之:斯之不远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2)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3)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0.下列能表现冬日清丽的一组句子是( )
①清月映郭 ②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③景气和畅 ④露湿青皋 ⑤步仄径,临清流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21.在这封书信中,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试举例说明。
22.试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答案】17.(1)很 (2)在……休息 (3)完 (4)渡 (5)从前 (6)跟从
18.(1)末尾 由高处到低处
(2)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19.(1)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2)多次想起从前你我手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果你不是天性与众不同的话,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
20.C
21.从视觉方面写,如“清月”“寒山远火”,写出景物的色彩;从听觉方面写,如“吹声”“夜春”“钟声”,写出景物的声响;从感受方面写,如“独坐”“静默”,写出对往昔同游的回忆。
22.第一自然段:游山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冬夜游玩的见闻,忆往昔同游之乐。第三自然段:想共享春山中美景,约裴秀才同游。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殊,很。
②在感配寺休息。憩,休息。
③和山中僧人吃完饭后就离开了。讫,完。
④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涉,渡。
⑤多想从前。昔,从前。
⑥(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从,跟从。
18.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1)将近腊月末尾。下,末尾。
和月亮一起从高处到低处。下,从高处到低处。
(2)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之,结构助词,的。
1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沦”“曩”“仄”“临”“务”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0.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题目中前三句所写为冬日景色,后两句为春景。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段描绘了辋川的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的;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清丽、静谧、幽深,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写的是人物的行为和感受。
2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第一段中“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点明了游山的原因;第二段写一天中游山的经历和感受,但从“猥不敢相烦”到“多思曩昔”却是写对裴迪的思念;第三段是正式的邀请了,王维希望裴迪来年春天能够前来,他用想象中的大好春光召唤对方。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蘑菇(有删改)
阿来
(1)在这个电影布景般的镇子尚未兴建之前,只有河水日夜冲击愈益广阔的沙滩,这里所描述的高山峡谷,是藏族嘉绒部族栖居的地方。
(2)在外公死了很久的一个夏天,嘉措突然想起幼年时外公说过的话。那时他上小学,羊群在草坡上散开,老人和孩子坐在一丛青的阴凉中间,看着永不知疲倦的鹰在空中飞旋,突然外公的鼻翼就像动画片中狗的鼻翼一样掀动起来并说:“你听。”但却什么声音都没有。
(3)“用鼻子。”眨巴着眼睛的老头是个颇具幽默感的人。
(4)嘉措的鼻子果然就“听”到了一股细细的幽香。老头把光头俯向外孙,在他耳边低语:“悄悄地过去,把它们抓来。”说完他就嘿嘿地笑了。
(5)就在十步之外,嘉措采到了三朵刚刚破土而出的蘑菇,一些薄薄的、潮湿松软的苔藓下还有东西拱动,慢慢地小小的蘑菇就露出油黑的面孔,一股幽香立即弥漫在静谧的林间。这时,他确实像是听到了什么声音。
(6)外公把蘑菇用佩刀切成片,撒上盐,在火上烤熟,细嫩无比,芬芳无比。后来,两人还用羊奶煮过蘑菇,味道就更加令人难以忘怀了。现在,放羊的老人已经死了。
(7)蘑菇在这个地区特指松茸,蘑菇季节马上就到来了,一朵朵幽香的蘑菇像超现实主义的花朵一样从青树根的旁边,林间的青草底下,岩石的阴影下开放出来,到菌伞渐渐撑开,香气就渐渐消失了,然后腐烂。代理商把冷藏保鲜设备最好的车开来,收到松茸立即往省城,然后上飞机直抵日本,说奶油烧松茸在东京、巴黎是一道价值上百美金的菜肴。
(8)哈雷请嘉措和启明吃饭,热气腾腾的锅里是去年的干蘑菇,更浓烈的香是红烧猪肉。“我倒要仔细品品,”嘉措说,“一下身价百倍的东西是个什么味道。”一阵大笑后,三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在回想那味道。
(9)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渐渐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湍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10)第一批蘑菇上市了,一只只放在硕大的黄叶子上,顶上粘着几根松针,一丝碧绿的苔藓。只是它们再不是镇上人可以随意享用的了,一上市就哄抬到五十元一斤。设在供销社、外贸局、冷库的收购点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代理商,它们竞相抬价,价格一下飞涨到八十元一斤。
(11)星期天,嘉措如约和两个朋友去找蘑菇。望着他们往山坡上猛窜的背影,涌入他心头的已不是单纯的友情了。他们商定,找到一斤蘑菇就吃掉,找到两斤就卖掉一斤,买一瓶茅台酒。现在,他俩肯定被超出这个想象的想象所激励,神情焦躁,汗水淋漓,却不肯把脚步稍稍放慢一点。而嘉措脚步轻松,穿过山腰结着红果的灌丛带时,他还去观赏琥珀色的蝉蜕。
(12)嘉措想谈谈外公,但他知道他们不感兴趣。譬如外公掏出一块玉石般晶莹的盐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要是他知道蘑菇一下身价百倍时,会感到惊异吗?外公已经死了。他的生命像某一季节的花香一样永远消失了。
(13)“你外公的蘑菇在哪里?”朋友的问话打断了他的遐想。“快了。”那里鼎足而立三块白色的石英石像牧人熬茶的锅庄,外公给它起名为“仙人锅庄”。嘉措就像从未离开过一样找到了这里。三块石头依然洁白无瑕,但一群蘑菇已经开始腐烂了。
(14)嘉措抑制住对两个朋友的失望,带他们去第二个地方,“初五的月亮”是白桦林环绕的一弯新月形草地,一只只黝黑的蘑菇闪烁光芒,两个朋友欢跃起来,扑向草地。他们显然不知道怎样采蘑菇,他俩扑向那些高立在草丛中,张开菌伞,香气散失的大蘑菇。最好的尚掩没在浅草中的却被他们压碎了,所以,本该采到五六十斤的地方只弄到二十多斤。嘉措讲外公怎样取蜂蜜,他用柏树枝熏起轻烟,柏烟升起后,蜜蜂就不频繁进出了,再把空心草茎插进蜂巢就可以吸食蜜糖了。嘉措讲这些时,哈雷和启明一副心猿意马的样子。
(15)他俩迫不及待地问还有没有这样的地方。“有,可我不想去了。”“为什么?”哈雷问。“算了,”启明说,“是我也想一个人发财。”“那下山去吧,比预想已经超出了十倍。”
(16)两个朋友又返身朝山上爬去。嘉措喊:“告诉你们一些名字,动动脑子会找到的。”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的名字都不太写实,而是写意的。有水潭的地方叫“镜子里的星光”;那片最幽深只偶尔漏进几斑阳光的树林叫“脑海”。喊完,嘉措就掉头下山,经过外公坟地时,他伫立一阵。原本不高的土丘被羊群踏平了,上面的草散发着明净爽朗的芬芳。
(17)他俩下山来了,并对嘉措做了好些辜负了他们友谊的表情,但嘉措一直向他们微笑。 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后还需要交朋结友。他们依然是朋友。
(18)有时嘉措也想,他们明年还会让我去找外公的那些蘑菇吗?那我们就不是朋友了。
23.按照故事发展,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回忆和外公一起采蘑菇、吃蘑菇→__________→带着两个朋友找蘑菇→__________
24.第(12)段中,“外公掏出一块玉石般晶莹的盐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外公的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
25.阿来的《蘑菇》中有多处用嗅觉来写蘑菇,请赏析下面句子。
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湍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26.模仿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名字的办法,给下面的地方取名字,并说说你命名的理由。
有水潭的地方叫“镜子里的星光”,那片最幽深只偶尔漏进几斑阳光的树林叫“脑海”。
漫山遍野丛生着野花的草甸叫“_____________”,命名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7.经历了这次采蘑菇的事之后,嘉措在内心深处是否还把哈雷和启明当作朋友?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答案】23. 蘑菇被哄抬得身价百倍 对朋友失望中怀念外公
24.外公有生活情趣,热爱自然;他也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热爱和亲近自然;这也是祖孙俩感情深,特别亲近的表现。
25.这句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蘑菇的香气比作音乐,用听觉来写嗅觉,写出了蘑菇香气的带给人的那种不可捉摸,飘忽幽远的感觉。
26. 示例:彩云美好的梦 五彩斑斓的野花丛给人以美的感受,也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的憧憬。
27.不是。虽然表面上他们可能依然是朋友,那也只是因为嘉措觉得需要朋友,在内心深处已经不再把他们当朋友。因为他们找蘑菇,找到了比预想的超出了十倍还想继续,很贪心;他们还因为没有经验和急躁,毁坏了大部分的蘑菇,对自然没有热爱之心;他们毫不关心嘉措讲述的外公给蘑菇圈取名、舔盐巴、取蜂蜜等美好的回忆,只是让嘉措带路,对嘉措怀念外公的情感也不能体会;他们认为嘉措想一个人发财……所以,嘉措对哈雷和启明非常失望,内心深处已不会把他们当作真正的朋友了。
【解析】23.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文章的前6段是写嘉措和外公一起采蘑菇、吃蘑菇;第7到10段是写蘑菇身价被炒得很高;用原文当中的话来说就是“身价百倍”;第11到15段写嘉措带着两个朋友找蘑菇;第16到18段,写的是两个朋友很贪心,嘉措带着对他们的失望,怀念外公。
24.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玉石般晶莹的盐”是纯美无比的,在外公心中那是自然的象征,外公“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是有意无意的在教育孩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我们从中也能读出那种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祖孙关系。
25.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蘑菇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这里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借助听觉效果来写嗅觉。“在林间蜿蜒流淌”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自然是缥缈的,不可捉摸的,作者实际上以此形象表现了蘑菇香味带给人的那种奇妙感觉。
26.本题考查对文章意境的理解。根据文中的提示“外公给长蘑菇的地方取的名字都不太写实,而是写意的”,可知外公起名字的特点是写意的,缥缈的,充满美感的,能激发人美好憧憬的。“漫山遍野丛生着野花的草甸”在外公心中,想必如彩云一般美好,好似人间仙境,可以叫“彩云美好的梦”“美丽的梦境”“梦幻仙境”等。据此作答,合理即可。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嘉措在内心深处是否还把哈雷和启明当作朋友,仔细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到许多写嘉措和他的朋友的句子,对比他们的态度,就可以得出答案。文章的最后两段写到:“嘉措一直向他们微笑。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后还需要交朋结友。他们依然是朋友”“有时嘉措也想,他们明年还会让我去找外公的那些蘑菇吗?那我们就不是朋友了”,可见嘉措内心里已经不把他们当作真正的朋友了,之所以表面上还是朋友,只是因为他“还需要交朋结友”。嘉措清楚,他和朋友的追求不同:他们是贪婪的,说好了能弄到二斤蘑菇就一斤卖钱,一斤换酒,嘉措领他们都弄到二十多斤了,他们仍然不罢手;他们是不懂得热爱大自然的,采蘑菇时随意践踏,不知道用心倾听蘑菇生长的声音,随意糟蹋蘑菇;他们也不关心嘉措提到的和外公相处时的融洽亲情、生动情节;他们认为嘉措和他们一样,都想一个人发财……嘉措和哈雷、启明之间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共同追求,所以他们不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了。据此作答,意到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小鬼”(节选)
①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②“四年!”我不信地叫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准是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
③“不错,”他得意扬扬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④“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
⑤“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
⑥“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⑦“他们现在在哪里?”
⑧“现在?我不知道。我离开江西时,他们在福建的红军里,他们和方志敏在一起。现在我可不知道了。”
⑨“农民喜欢红军吗?”
⑩“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分地给他们,赶走了地主、收税的和剥削者。”(这些“红小鬼”都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词汇!)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
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红军里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少年。少年先锋队是由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据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冯文彬说,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单单在红军里谅必有好几百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的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者时行军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
28.从节选内容来看,“红小鬼”这个称呼的来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9.本文题为“红小鬼”,文中却提到老百姓做鞋、做军服、侦察敌人,有什么作用?
30.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有何含义,请联系选文和原著简要分析。
【答案】28.年纪小,大多是12~17岁;他们都刚毅坚韧,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29.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写老百姓对红军所做的事,表现了老百姓对红军的爱戴和拥护,写出了红小鬼刚毅坚忍的品质,为下文红小鬼的牺牲做铺垫。
30.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不仅照亮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亮全中国。文中红小鬼牺牲和奉献他们的刚毅,坚忍,对红军的忠贞,坚定,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
【解析】2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理解“红小鬼”这个称呼的来由,需要从“红”和“小鬼”两个方面来分析。阅读文章,从第 段中的“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可知,称他们“小鬼”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小,大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从第 段中“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可知,“红小鬼”的“红”指的是政治觉悟高,是从精神品质的角度说的。据此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29.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从多个角度概括了老百姓为红军所做的事情,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老百姓为了红军付出了很多,每家的每一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源于他们对红军的爱戴与拥护,所以十分支持红军的工作,努力改善红军的生活条件。这里的侧面描写也烘托出红小鬼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为下文写红小鬼被抓时表现出来的刚毅、坚忍的情节做了铺垫。
30.本题考查名著题目含义的理解。结合名著内容来分析,从第 段中“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可知,红小鬼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革命者,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们坚强勇敢的品质以及对红军的忠贞不渝,代表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红星精神。“红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也照亮了全中国的前途,给全中国的人民带来了美好和希望。
七、作文
3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你一定有心中的“最美”,关于“最美”,你一定也有感悟,请自拟一个包含“最美”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最美的瞬间
世界上许多最美的瞬间往往都在不经意间,在幡然醒悟某个人生道理之时,在收获劳动成果之时,也在目睹他人付出辛勤劳动之时,悄悄在眼前绽放……
在我记忆中,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寒风呼啸,冷风刺骨,让人瑟瑟发抖,街上只是依稀看见几个匆忙的身影,加快脚步向学校走去,心里不停的咒骂着:“这是什么鬼天气啊!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低着头,不让寒风和雪打在脸上,情不自禁地握紧了发热的暖手贴,快步走向学校。我突然停住了脚步,只看见一个人站在我面前,我抬起头,努力睁开眼睛,只见一个身着橙色工作服,脚穿一双破破烂烂的布鞋,头戴一顶简陋的鸭舌帽,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哦!原来是个环卫工人。她低着头弯着腰,颤抖的手牢牢地抓住扫帚,用力的扫着铺满冰雪的路面,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我不由顿了一下,从她身旁绕了过去,继续往前走。当我再次转身时,只见她把扫帚搁在一边,双手握成拳,放在嘴边,嘴不停地向外面哈气,刚呼出的一股热气,却瞬间被冷酷的寒风带走了。她嘴唇发白,脸冻得通红,脚不停的跺着地面,当她抬头看到面前一大片白色的地面时,皱起眉头,又拿起了扫帚继续工作。
我心里瞬间燃起了一团火,温暖着我的心,我不再感到寒冷,迈开步伐坚定地走向学校。蝉的生命中最美的瞬间在它短暂的开始;鱼最美的瞬间在于它逆流而上时;鸟最美的瞬间在于飞行中……人最美的瞬间,在于辛勤工作时。生活中有许多美的瞬间,也许这才是最美的那个吧!
我们要展现出自己的最美的瞬间,生命才会有意义,活的才精彩,活的才有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题目分析。题目中“最美”显然是文章所应表现的主题,提示材料则限定了写作内容及选材范围。因为题目要求只要含有最美一词即可,据此,可以在题目后加词语,补为“最美的风景”“最美的情感”“最美的风采”“最美的心灵”“最美的记忆”“最美的一瞬”“最美的声音(或乐章)”“最美的时光”“最美的你”等,也可以在题目前加词语进行补充,如“成长最美”“读书最美”“挫折最美”等等。就本题来说,如果侧重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则比较适于写记叙文;如果侧重阐述某种情感或修为的价值和意义,则比较适于写议论文。不管采用哪种文体,都要做到构思新、立意巧,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选材和立意。写作文应当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开始写。这篇作文关键的落脚点在于“最”字。“最美”,可以写最美的人,如父母,或是敬佩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也可以写一种行为一种现象,如某人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等,从而反映出某种社会现象。注意选材要典型,可以取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大方面,也可以在亲情、成长、人生哲理三大主题中寻找素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