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一着惊海天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一着惊海天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02:23

文档简介

第4课一着惊海天
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感。
3.重点字词
着陆 (zhuó)) 凛冽(lǐn liè) 默契(qì)
殚(dān))精竭(jié)虑
镌刻 (juān) 桅杆(wéi) 娴熟(xián)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影片《木星上行》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
B.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C.兰新高铁的开通,使兰州至乌鲁木齐的列车周道入砥,一泻千里。
D.剪纸、刺绣、皮影、砖雕是陇原大地的乡土文化元素,可总有人对这些产品不屑一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不能形容列车。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不符合语境。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ēi) 着陆(zhuó)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
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
D.镌刻(juān)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
【答案】C
【解析】A. 桅杆(wēi) ——wéi;
B. 坠毁(zuì)——zhuì;
D.澎湃(bài)——pài;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答案】D
【解析】A.否定失当,应去掉“不”;
B.语序不当,应把“凝聚哲思”和“演绎热情”调换顺序;
C.关联词使用错误,应将“却”改为“但”。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B.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像一道清流浸润人心,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D.初夏时节,安顺旧州山里江南百花争艳。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鹜。
【答案】D
【解析】D.“趋之若鹜”本意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故选D。
5.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B.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
C.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D.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答案】C
【解析】A、B、D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故选C。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教团队对训练的要求很高,即使是训练前的热身和训练完的拉伸、放松,都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B.影片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镜头充分揭露了敌人的法西斯暴行。
C.“以前只是在电视和网络上收看WNBA比赛,如今成为这个联盟的成员,有梦想成真的感觉。”邵婷兴奋地道出了心声。
D.得知偶像柯洁败给“阿尔法狗”的消息,围棋迷舒波连续两天废寝忘食,上课时总是走神,就连老师点名他都没听到。
【答案】D
【解析】D“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是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7.下列关于新闻的相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B.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C.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等。
D.消息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先写出来,然后按“重要——次重要——次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答案】B
【解析】B“背景必须独立成段”有误,背景可以隐含在主体中。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今天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B.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除公益放鱼环节外,本届太白湖放鱼节,还有超模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
【答案】D
【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
B.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C. 搭配不当,把“增加”改为“增强”;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C.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大赛前夕,教练员喋喋不休地嘱咐参赛选手赛场上的注意事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D项“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多含贬义,用在此处褒贬失当。
10.关于本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宏大场面,主要表现了记者对工作人员的敬佩之情。
B.这篇通讯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C.本文记叙战斗机着舰的情形时使用了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D.本文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本课的内容和主旨的掌握,本文表现了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表达了赤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A选项“主要表现了记者对工作人员的敬佩之情”不准确。
二、综合性学习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②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材料二
漫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请写出材料二漫画的构成要素,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1)爱国是从古至今永恒的话题。(意思对即可)
(2)画面主要构成要素:画面主体是一个伸展双臂,“头上”写着“中国吸引力”的磁力人;来自不同方向一齐飞向磁力人的4个男女“飞天”,他们都有包,身上写着“留学人才”,心里想着“追梦”“感恩”“创业”“机遇”。寓意:许多留学人才被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中国所吸引,心怀梦想,感恩等爱国热情,纷纷回国效力。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材料意思,提取关键词,分析材料的共同点。本则材料需要了解语句的意思,作者和出处。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敌人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②③是现当代革命领导人的爱国名言。综上,可以概括为:从古至今,热爱祖国是个永恒的话题。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四点:一是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二是认真读图,读全读懂;三是理解内涵,明确寓意;四是组织答案,有序有据。具体来说,描述画面内容时要对画面进行有序介绍,不添枝加叶,不议论,不抒情,客观全面;概括寓意时要在分析画面的基础上,看画中字,看夸张处,联系现实展开想象,从而提炼所揭示的主题或寓意。对于本题,由下而上观察漫画,画面主体是一个人伸开两只胳膊,要拥抱什么,往上看头顶写着“中国吸引力”;再往上看,想着“追梦”“感恩”“创业”“机遇”的4个男女“留学人才”从国外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此基础上挖掘漫画的寓意: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中国,吸引心怀梦想,感恩等爱国热情的许多留学人才,他们纷纷回国效力。
三、语言表达
12.《新华字典》中对“名”字有下列几种解释,请为下面的“名”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A.名字;名称
B.名字叫做
C.名义
D.出名的,有名声的
E.说出
F.占有
G.量词,用于人
⑴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 )
⑵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光中依稀可见。( )( )
⑶李时珍年轻的时候就潜心医学,为了寻找各种珍贵药材,他遍访名山大川。( )
⑷整个博物院工作人员很多,大约有三百多名。( )
⑸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 )
⑹表面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其实一文不名。( )
⑺刚刚还是晴空万里,此刻却又下起了小雨,真是莫名其妙。( )
【答案】 ⑴B ⑵A E ⑶D ⑷G ⑸C ⑹F ⑺E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义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能力。(1)中“名胡兰”中“名”的意思就是“名字叫做”。(2)中“不知名”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名称,“名”是“名称”的意思;“不可名状”意思是无法用言辞形容,“名”是动词“说出”的意思。(3)中“名山大川”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名”是“出名”的意思。(4)中“三百多名”指的就是三百多个,“名”在这里做量词。(5)中“以出差为名”指的是把出差当理由,“名”是“名义”的意思。(6)中“一文不名”指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名”是“占有”的意思。(7)中“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名”是动词,“说出”的意思。
四、现代文阅读
拓展阅读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13.本文使用倒叙手法有什么效果?
14.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哪里?
15.说说新闻标题的作用。
16.本文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重点稿件,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你具体分析一下。
【答案】13.(1)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14.马奋勇的诚信:马保东进货货款不够时,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给马奋勇;马保东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借给他16万元;马奋勇看到马保东的窘境,债台高筑也不提钱;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在全国遍寻马奋勇;从2008年开始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汇给马奋勇10万元,还给他留着90万元做事的钱。
15.本文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兄弟”加了引号,暗示读者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16.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但是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
【解析】13.考查倒叙手法的作用。所谓倒叙,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这种倒叙手法,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开头就像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出吸引阅读兴趣外,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14.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能力。也是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要分别作答:马奋勇的诚信表现在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马保东的诚信表现在全国遍寻马奋勇;网上寻找马奋勇;要还给马奋勇100万等。读懂文章情节并能概括出来是作答的关键。
15.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要抓住关键词分析。“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这一标题,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而“兄弟”加了引号,具有特殊意义,说明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对“诚信”的坚守。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想想“小”指的是什么,“大”指的是什么。“小”是指马氏兄弟其人其事都是平常的。“大”是说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文学创作最常见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7.第1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18.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19.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20.第4自然段中说“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航母舰载机着舰“最具风险”的?
2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B.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C.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D.“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3.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近代历史和当前的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新闻事件所具有的意义的理解。(至少写出3点)
【答案】17.环境描写。描绘事件发生的环境,海面、航母、风浪、红旗,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画面。同时,也交代活动的场景,照应了文章标题。
18.因为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19.因为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2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突出舰载战斗机着舰的难度很高。②运用具体的数字,举例说明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巨大危险。
21.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2.D
23.①近代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②富国强兵,是中国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是我国海军近半个世纪的期盼。③歼—15在航母上的着陆成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中国人民的凝聚力。④在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今天,增强我们的军事力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解析】17.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等。
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描绘事件发生的环境,并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故表达方式为描写;“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句中的“海面、航母、风浪、红旗”等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同时交代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活动的场景,照应了文章标题。
18.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即“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19.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故说“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20.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①“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突出舰载战斗机着舰的难度很高。
②“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句中的“80%”“1 000多架”“700多名”列举着舰的时候发生事故的具体的数字,表明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巨大危险。
21.本题考查对关键语段的理解。
这两段用“不是普通的飞行”“更不是普通的降落”渲染出紧张的氛围;让读者不自觉的继续读下去,想知道结果如何;同时也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D.“咔嚓!”“咔嚓!”两个引号连用,中间不加逗号;
23.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和语言表达能力。审题时要关注关键词“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回答“为什么说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是振奋人心的”,“为什么说这个事件凝聚了正能量”,作答时可结合文章内容和中国的历史总结答案。
示例: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②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辽宁舰”舰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
③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五、填空题
24.《一着惊海天》以______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使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修辞。
【答案】 时间 检查情况 塔台广播 着舰指挥员引导 舰载机成功着舰 军民欢庆胜利 比喻 对偶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章对着舰前、中、后的叙述,可知文章以时间为序,对于五大事件的概括,可根据时间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概括,。文中运用了比喻、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5.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澎湃(______) 坠毁(______) 绽放(______)
凛冽(______) 镌刻(______) 娴熟(______)
wéi(______)杆 zhàn(______)蓝 默qì(______)
【答案】 pài zhuì zhàn lǐn juān xián 桅 湛 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中要注意不要把“湃”误读作bài,同时要注意区分“契”与“锲”的字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4课一着惊海天
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感。
3.重点字词
着陆 (zhuó)) 凛冽(lǐn liè) 默契(qì)
殚(dān))精竭(jié)虑
镌刻 (juān) 桅杆(wéi) 娴熟(xián)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影片《木星上行》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
B.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C.兰新高铁的开通,使兰州至乌鲁木齐的列车周道入砥,一泻千里。
D.剪纸、刺绣、皮影、砖雕是陇原大地的乡土文化元素,可总有人对这些产品不屑一顾。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ēi) 着陆(zhuó)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
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
D.镌刻(juān)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B.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像一道清流浸润人心,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D.初夏时节,安顺旧州山里江南百花争艳。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鹜。
5.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B.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
C.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D.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教团队对训练的要求很高,即使是训练前的热身和训练完的拉伸、放松,都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B.影片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镜头充分揭露了敌人的法西斯暴行。
C.“以前只是在电视和网络上收看WNBA比赛,如今成为这个联盟的成员,有梦想成真的感觉。”邵婷兴奋地道出了心声。
D.得知偶像柯洁败给“阿尔法狗”的消息,围棋迷舒波连续两天废寝忘食,上课时总是走神,就连老师点名他都没听到。
7.下列关于新闻的相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B.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C.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等。
D.消息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先写出来,然后按“重要——次重要——次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今天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B.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除公益放鱼环节外,本届太白湖放鱼节,还有超模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C.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大赛前夕,教练员喋喋不休地嘱咐参赛选手赛场上的注意事项。
10.关于本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宏大场面,主要表现了记者对工作人员的敬佩之情。
B.这篇通讯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C.本文记叙战斗机着舰的情形时使用了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D.本文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二、综合性学习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②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材料二
漫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请写出材料二漫画的构成要素,并揭示其寓意。
三、语言表达
12.《新华字典》中对“名”字有下列几种解释,请为下面的“名”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A.名字;名称
B.名字叫做
C.名义
D.出名的,有名声的
E.说出
F.占有
G.量词,用于人
⑴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 )
⑵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光中依稀可见。( )( )
⑶李时珍年轻的时候就潜心医学,为了寻找各种珍贵药材,他遍访名山大川。( )
⑷整个博物院工作人员很多,大约有三百多名。( )
⑸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 )
⑹表面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其实一文不名。( )
⑺刚刚还是晴空万里,此刻却又下起了小雨,真是莫名其妙。( )
四、现代文阅读
拓展阅读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13.本文使用倒叙手法有什么效果?
14.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哪里?
15.说说新闻标题的作用。
16.本文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重点稿件,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你具体分析一下。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7.第1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18.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19.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20.第4自然段中说“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航母舰载机着舰“最具风险”的?
2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B.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C.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D.“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3.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近代历史和当前的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新闻事件所具有的意义的理解。(至少写出3点)
五、填空题
24.《一着惊海天》以______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使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修辞。
25.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澎湃(______) 坠毁(______) 绽放(______)
凛冽(______) 镌刻(______) 娴熟(______)
wéi(______)杆 zhàn(______)蓝 默qì(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