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野望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野望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02:52

文档简介

第13课 野望
知识梳理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之感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写,注重于色彩,层层树林已经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该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静态的元素。
D.这首五言律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答案】C
【解析】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故“增添了静态的元素”有误,应为“增添了动态的元素”。故选C。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中间两联写景,描绘了薄暮时分的田园风光。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近景,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远景。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
C.尾联抒发情感,由外物回归自身,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放声高歌。
D.全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于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
【答案】B
【解析】B.有误。颔联总写秋色,是远景;颈联转写牧人和猎马,是近景。
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B.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每一棵树,每一座山 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
C.颈联写动态、近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写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了诗人心中的忧郁,诗人从中寻找到了慰藉。
【答案】D
【解析】D.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故选D。
4.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颔联描写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
C.颈联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诗歌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D.尾联中“无”字带有强烈的否定语气,表现了诗人难觅知音,孤独抑郁的心情。诗句表达了避世退隐的愿望。
【答案】B
【解析】B.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的图景是: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表述有误;
5.下而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五言律诗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B.“徙倚”是徘徊的意思,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情。
C.颔联与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由近及远,以静衬动,搭配得恰到好处。
D.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答案】C
【解析】C.“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及近”。故选C。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意蕴丰富,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B.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融情于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返”与“归”两字写活了画面,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答案】C
【解析】C.颈联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故选C。
7.对王绩的《野望》一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思亲念乡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答案】A
【解析】A.错误,应是: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故选A。
8.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开篇“望”字点题,“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内心苦闷和矛盾。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写远景,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C.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安逸而又令人陶醉,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D.尾联,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由外物回归自身,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对故乡及亲朋的怀念之情。
【答案】D
【解析】D.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表现作者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联系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可知作者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并非抒发“对故乡及亲朋的怀念之情”;故选D。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答案】B
【解析】B.“由远及近”表述不准确。颔联理解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都是远景描写,写出了秋季静谧的大背景;
10.下面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颌联以工整的对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C.颈联写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表现了作者安宁恬淡的心境。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C
【解析】C项,颈联,描绘了傍晚时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故“表现了作者安宁恬淡的心境的”理解是错误的。
二、语言表达
11.王绩的《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请由此充分发挥想象,描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远处的树木和起伏的群山。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呈现出浓浓的秋意,每一座山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远处传来早出牧人的吆喝声,他们驱赶着成群的牛儿返回家园,外出打猎的人收获颇丰,带着许多的猎物回归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的意境,抓住景物特点,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意思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描绘画面,注意字数的要求。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3.这首诗的颔联(划线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12.B
13.示例一: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家晚秋图;
示例二: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木染上枯黄秋色,重重山峦仅仅只有夕阳余晖覆盖着的一派萧瑟、荒凉的画面,烘托出一种孤凉冷清的氛围。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不正确,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可知诗人在此用质朴的语言描画,应该是白描的手法,而非工笔细描。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理解。颔联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这两句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颔联写远景动态,侧重宏观描绘,描写了秋意正浓的农村山野景色。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用典,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14.B
15.示例: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秋色”“落晖”等意象勾勒出萧瑟衰败景象,烘托了诗人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苦闷、孤独、落寞的情怀。
【解析】14.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B.错误,颔联意思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总写秋色,是远景静态,可知此项的“动态”错误;
15.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的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颔联描绘了一幅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衰败暮光的山野晚秋图,运用了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萧瑟静谧的秋景中寄寓了诗人彷徨、孤独、落寞的情怀。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13课 野望
知识梳理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之感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写,注重于色彩,层层树林已经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该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静态的元素。
D.这首五言律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中间两联写景,描绘了薄暮时分的田园风光。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近景,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远景。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
C.尾联抒发情感,由外物回归自身,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放声高歌。
D.全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于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
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B.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每一棵树,每一座山 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
C.颈联写动态、近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写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了诗人心中的忧郁,诗人从中寻找到了慰藉。
4.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颔联描写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以动衬静,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
C.颈联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诗歌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D.尾联中“无”字带有强烈的否定语气,表现了诗人难觅知音,孤独抑郁的心情。诗句表达了避世退隐的愿望。
5.下而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五言律诗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B.“徙倚”是徘徊的意思,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情。
C.颔联与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由近及远,以静衬动,搭配得恰到好处。
D.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意蕴丰富,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B.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融情于景,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返”与“归”两字写活了画面,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7.对王绩的《野望》一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思亲念乡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8.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开篇“望”字点题,“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内心苦闷和矛盾。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写远景,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C.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安逸而又令人陶醉,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D.尾联,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由外物回归自身,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对故乡及亲朋的怀念之情。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10.下面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颌联以工整的对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C.颈联写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表现了作者安宁恬淡的心境。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二、语言表达
11.王绩的《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请由此充分发挥想象,描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3.这首诗的颔联(划线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颔联写远景动态,侧重宏观描绘,描写了秋意正浓的农村山野景色。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用典,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