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藤野先生
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体:回忆性散文。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追忆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净胜。
本文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情
3.重点字词
畸形(jī) 不逊(xùn) 绯红(fēi)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 驿站(yì) 教诲(huì) 芋梗汤(yù gěng)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yì yáng)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答案】B
【解析】B.省略号与“等”不能一起使用,可删掉其一;故选B。
2.《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学医太难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答案】C
【解析】《藤野先生》一文中,结合看电影事件,作者认识到了国人精神的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自己也说过:“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故选C。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厌恶) 不逊(谦虚)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匿名(隐藏)
C.油光可鉴(照) 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瞥见(斜着眼看)
【答案】D
【解析】瞥:很快地看一下。故选D。
4.《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答案】C
【解析】从《藤野先生》文中可以知道引发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件有两个: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无怪他们疑惑。”作者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思想上受到极大震撼,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更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因此改变志向,弃医从文。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鲁迅写的《藤野先生》选自小说集《呐喊》。
C.《背影》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D.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杜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答案】B
【解析】B.鲁迅写的《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故选B。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绎站,写道:日暮里。
B.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C.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奇形。
D.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遥无消息了。
【答案】B
【解析】A.绎站——驿站。
C.奇形——畸形。
D.遥无消息——杳无消息。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不逊(xùn) 下咽(yàn)
B.诘责(jié) 畸形(qí) 匿名(nì)
C.绯红(fēi) 解剖(pōu) 喝彩(hè)
D.顿挫(cuò) 厌恶(wù) 驿站(y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改为:畸形(jī)。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8.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完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màn fěi sàn qiān
B.wàn fēi sǎn jiàn
C.màn fěi sàn jiàn
D.màn fēi sǎn jiàn
【答案】D
【解析】漫:读作màn,绯,读作fēi,“散”多音字,sàn、sǎn,此处读作sǎn,鉴:读作jiàn。故选D。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集大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B.在常规能源中,水能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C.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付更高价格。
D.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技能组织大会上,全体成员一致决定,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上海举办。
【答案】D
【解析】A. 成分残缺。改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B. 搭配不当。压缩主干就会发现它的毛病。“……优越性是……的再生能源。”显然主宾搭配不当。可将“取之不尽”前的顿号改为逗号,并加上“水能是”。
C. 成分残缺。删掉“随着”或“使得”。
10.下面两个语句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语句(一)中的画线句,是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语句(二)中的画线句,用“还有一个我”强调自己不在麻木国人之列。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语句(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甲]也无怪他们疑惑。
语句(二)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乙]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A.[甲]冒号[乙]分号 B.[甲]冒号[乙]冒号
C.[甲]分号[乙]分号 D.[甲]分号[乙]冒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语句(一)“也无怪他们疑惑”是表示对前面内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总结,所以【甲】处应填冒号;语句(二)“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是并列的两方面,所以【乙】处应填分号;
二、综合性学习
1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①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2)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示例: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毫不留情。
【解析】(1)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下联的内容要能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
示例下联:清廉贤达不辞劳苦。
(2)考查材料的概括能力。分析两挽联所写的内容,找出共同点作答即可。
①这是蔡元培先生送鲁迅先生的挽联。上联赞美鲁迅先生写过的中国小说史,是当之无愧的。下联是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故这幅挽联是在颂扬鲁迅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鲁迅逝世的沉痛。
②这是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和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挽联中提到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 》。这幅挽联是在颂扬鲁迅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故两幅挽联的共同主题是: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本题为主观性试题,但在表达内容时要围绕着鲁迅的战斗精神来写。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示例:“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三、语言表达
12.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1)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_______睡安稳了。
(2)爱国青年也 ___________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3)—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_____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4)因为看得他有些________,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答案】 A C D B
【解析】试题分析:居然,一表示没想到, 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楚。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愤然:愤怒的样子。自然:在这里是当然、固然之意。
四、现代文阅读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3.语段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何?
14.语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感情。
15.作者生动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3.表达了作者失望的心情,为后面写去仙台学习做了铺垫。
14. 外貌 动作 厌恶
15.当时剪不剪辫子是反不反清朝、革不革命的标志。这些留学生舍不得剪掉辫子,说明他们是清王朝的奴才,回国后凭着一条辫子表示对主子的忠心,以便升官发财。作者这样写,是对他们辛辣的嘲讽。
【解析】(1)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语段的作用。结合段首句的一般作用及段落内容分析即可。段首句的一般作用是总领全段、为下文做铺垫等。结合本段内容分析,“无非”一词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极度失望。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赏析。从“盘着大辫子”和“扭几扭”可判断出这是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清国留学生”加引号,是在讽刺他们无所事事,胸无救国之志,表露出作者极度的厌恶之情。
(3)本题考查描写含义。答题时,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掉辩子,表示要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于是只好盘起辫子。鲁迅把“辫子”比喻成“富士山”,生动形象地揭露了这些“清国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四位恩师
季羡林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 。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我在清华大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当了一年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当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二战爆发,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诉我,他要把平生的绝招全传授给我,包括他费了20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权威。我非天才,六七种外语早已塞满了我那渺小的脑袋瓜,我不想再塞进吐火罗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诉我的是他的决定,一点征求意见的意思都没有。我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谨遵命。回忆起来,冬天大雪之后,在研究所上过课,天已近黄昏,积雪白皑皑地拥满十里长街。雪厚路滑,天空阴暗,路上阒静无人,我搀扶着老爷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此时我心中思绪翻腾,感激与温暖并在,担心与爱怜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汇报成绩。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门槛一向极高,难得进入。现在竟有天赐机遇落到我头上来,焉有不愿意之理!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胡先生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籍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而且,还做了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此后三年内,我在适之先生领导下学习和工作。我同适之,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是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那间狭窄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我几乎是常客。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免不了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职员和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他摆当时颇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节选自《二月兰》作家出版社)
16.根据上下文,在第一段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
17.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差强人意:__________
(2)如坐春风:__________
18.“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19.季羡林先生说:“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
(1)他们分别是谁?请列举出来。
(2)其中你最佩服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并概括他对季羡林的影响。
【答案】16.才能、勤奋、机遇
17. (1)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 (2)赞美胡适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18.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19.(1)陈寅恪、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胡适之。
(2)示例:陈寅恪;他学术造诣深厚,对年轻学子热情,善于发现人才。影响:他的著作和授课,奠定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方向,他大胆推荐年轻的季羡林到北大任教,使他有机会成就大学问。
【解析】16.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的能力。答此题,要抓住下文的“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几句,从中提取关键词“才能”、“勤奋”、“机遇”即可。
17.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中的“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中的“如坐春风”:赞美胡适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如坐春风”般的温暖。即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18.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要回答“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就得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是“我”对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的敬重之语。敬重原因可分析第2段的“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等句。
19.信息筛选与提取,也是在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1)“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有2段的“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 中的“陈寅恪”;“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中的“瓦尔德施米特”;“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的“西克”;3段的“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的“胡适之”。(2)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你最佩服的人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佩服谁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且要根据文章相关情节,结合这些学者与季羡林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来谈对季羡林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6课 藤野先生
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体:回忆性散文。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追忆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净胜。
本文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情
3.重点字词
畸形(jī) 不逊(xùn) 绯红(fēi)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 驿站(yì) 教诲(huì) 芋梗汤(yù gěng)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yì yáng)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2.《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学医太难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厌恶) 不逊(谦虚)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匿名(隐藏)
C.油光可鉴(照) 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瞥见(斜着眼看)
4.《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鲁迅写的《藤野先生》选自小说集《呐喊》。
C.《背影》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D.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杜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绎站,写道:日暮里。
B.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C.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奇形。
D.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遥无消息了。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不逊(xùn) 下咽(yàn)
B.诘责(jié) 畸形(qí) 匿名(nì)
C.绯红(fēi) 解剖(pōu) 喝彩(hè)
D.顿挫(cuò) 厌恶(wù) 驿站(yì)
8.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完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màn fěi sàn qiān
B.wàn fēi sǎn jiàn
C.màn fěi sàn jiàn
D.màn fēi sǎn jiàn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集大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B.在常规能源中,水能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C.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付更高价格。
D.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技能组织大会上,全体成员一致决定,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上海举办。
10.下面两个语句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语句(一)中的画线句,是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语句(二)中的画线句,用“还有一个我”强调自己不在麻木国人之列。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语句(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甲]也无怪他们疑惑。
语句(二)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乙]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A.[甲]冒号[乙]分号 B.[甲]冒号[乙]冒号
C.[甲]分号[乙]分号 D.[甲]分号[乙]冒号
二、综合性学习
1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1)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_______睡安稳了。
(2)爱国青年也 ___________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3)—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_____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4)因为看得他有些________,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四、现代文阅读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3.语段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何?
14.语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感情。
15.作者生动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四位恩师
季羡林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 。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我在清华大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当了一年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当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二战爆发,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诉我,他要把平生的绝招全传授给我,包括他费了20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权威。我非天才,六七种外语早已塞满了我那渺小的脑袋瓜,我不想再塞进吐火罗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诉我的是他的决定,一点征求意见的意思都没有。我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谨遵命。回忆起来,冬天大雪之后,在研究所上过课,天已近黄昏,积雪白皑皑地拥满十里长街。雪厚路滑,天空阴暗,路上阒静无人,我搀扶着老爷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此时我心中思绪翻腾,感激与温暖并在,担心与爱怜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汇报成绩。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门槛一向极高,难得进入。现在竟有天赐机遇落到我头上来,焉有不愿意之理!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胡先生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籍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而且,还做了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此后三年内,我在适之先生领导下学习和工作。我同适之,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是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那间狭窄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我几乎是常客。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免不了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职员和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他摆当时颇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节选自《二月兰》作家出版社)
16.根据上下文,在第一段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
17.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差强人意:__________
(2)如坐春风:__________
18.“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19.季羡林先生说:“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
(1)他们分别是谁?请列举出来。
(2)其中你最佩服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并概括他对季羡林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