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3.重点字词
胡髭(zī) 长髯(rán) 蒙昧(mèi) 粗糙(cāo)
正襟危坐(jīn) 鬈发(quán)侏儒(zhū rú) 黯然失色(àn)
滞留(zhì) 藏污纳垢(gòu) 犀利(xī)
粲然(càn) 锃亮(zèng) 广袤无垠(mào) 乡绅(shēn)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屋粗制烂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B.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顿和压抑。
C.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含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D.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平庸 粗制滥造 平淡无奇 引人注目
B.粗鄙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诚惶诚恐
C.笼罩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广袤无垠
D.禁锢 颔首低眉 麻木不人 黯然失色
3.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B)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C)但我觉得,人们在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的同时,也会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D)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A.A B.B C.C D.D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B.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C.文中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目光的犀利,灵魂的高贵。
D.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夸张写出了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5.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B.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成为国内首支登上世界最高峰。
C.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至8月间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D.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武汉市近日开展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评选活动。
6.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黝黑(yǒu) 滞留(zhì) 颔(hàn)首
B.愚钝(dùn) 轩昂(xuān) 广袤(mào)
C.侏儒(rǔ) 炽热(zhì) 犀利(xī)
D.禁锢(ɡù) 锃亮(zènɡ) 尴尬(gān gà)
7.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 , 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 , 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8.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______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_____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_____和惊讶。什么?这么个_____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A.因为 几乎 疑惑 八面玲珑
B.由于 几乎 疑虑 小巧玲珑
C.由于 差不多 疑惑 小巧玲珑
D.因为 差不多 疑虑 八面玲珑
9.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传记和小说,如《三作家》《象棋的故事》等。
B.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白痴》《复活》等。
C.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D.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白夜》《罪与罚》等。
10.根据课文,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住 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 ,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二、综合性学习
11.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托尔斯泰的“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他的双眼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眼”的世界。
(1)[“眼”中辨字体]下面四幅“眼”字书法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2)[“眼”中识人物]阅读下面名著中的片段,试指出所描写的人物。
片段一:
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A,今朝难满脱天罗。
(《西游记》)
片段二: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B真勇悍,人号铁牛儿。
(《水浒传》)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3)[“眼”中表真情]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老师的眼睛,是严厉的眼睛。每当我骄傲自满时,那双眼睛会让我变得谦虚。老师的眼睛,是爱抚的眼睛。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那双眼睛会给我巨大的鼓励。老师的眼睛,是________________。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双眼睛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可以单独造,也可以组合造。
黯然失色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
刘 真
亦师亦父的严教授去了。他到我梦里来过,渊博严格,目光清澈,一如从前。
十七年前,我到美国留学。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中的美国梦大相径庭,我像只迷失的土拨鼠一样惆怅。所幸,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让那段时光变得温暖、生动、有滋有味。
留学之初,由于学业繁重,疲于应付,选课时就想偷懒,挑一门“中国文学”,窃以为中文到底是母语,拿个“A”应该不难。
授课老师是位清癯的华人长者,银灰短发,清澈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
他开门见山:“我是严光裕,诸位选这门课无非两种,或是有情怀,或是想轻松拿学分。”到底是老江湖,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
“这门课要想拿‘A’,无他,热情而已!”这简单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仍犹弦在耳。
严教授常在课堂上突然提问,题目习钻,要求严格。我在他门下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
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是江南水乡诗礼传家的公子。我见过他年少时的照片,一个翩翩美少年,长衫芒鞋,目光清澈。他志学之年随家人移居他乡,后远渡重洋,教书育人,著文立说,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同窗们公认严教授有三绝:一绝,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汉唐名家,莎士比亚、左拉歌德,杂书小说、野叟村言,他都广泛涉猎,授课时旁征博引,精彩纷呈;二绝,英文功力深厚,书写精巧优雅,口语流利地道;三绝,板书漂亮,规整道劲,堪比书上的印刷体。
可在我心中,严教授还有第四绝——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且位居四绝榜首。
严教授的葱油饼丝丝缕缕、层层叠叠,咸香、鲜香、齿颊留香,令人一见亲切、再见倾心,留待以后的如寄浮生里慢慢回味。
初次去严教授家吃葱油饼,缘于一节电影欣赏课。
中国文学课照例有电影欣赏。记得那次观看的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开家乡去城市游历,在流离中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感交集。突然,我最先被严教授问到电影观感。“他们是要回去的,我也必定要回去的。他们迷惘的青春无处安放,我……”离乡的孤独、学业的忧烦、前途的不确定竟让我一时语塞。我颓然坐下。下课后,我想说点什么,严教授摆摆手:“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满桌的菜肴,盖不住葱油饼的香气。微黄的外皮泛着油光,薄得透明,可以看见里面镶嵌的老绿的葱花。
“我最拿手的就是葱油饼,”严教授说,“当年离开江南后,一家人失了生计。我父亲就靠一间葱油饼铺子,养活三代人。我十多岁时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是家传的手艺。”或许是因为记起那段艰难却快乐的时光,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我深有共鸣,“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
“那就常来吧。”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温暖。
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
相聚的日子总是仓促。来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必须很快去报到。
“这样快?”严教授很意外。
“是学生签证的问题,”我像做错事一样,嗫嚅着,“不得不转学,没想到这么紧迫。”
临行前,严教授把结业成绩递到我手中,一个亮丽的“A”:“你有文学天分,又刻苦,虽不从事这行,也别轻易放弃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人在海外,这就是你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脐带。”他清澈的目光中装满了殷切的叮嘱。
到纽约后,学习、毕业、找工作、女儿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和严教授只能电邮往来。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的头发已经全白,目光依旧清澈。见到我们,他喜悦得像个孩子。他问我的近况,问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诉他,女儿在家里全用中文对话,且认识几千个汉字,他显得很欣慰。
他一定要亲自下厨烙葱油饼。和面时,妻于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次,烙出来的葱油饼总差点味,不知诀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详。眼前场景,让我恍惚又回到中国文学课堂上,那清癯而渊博的长者,对他的学生真诚地说:“无他,热情而已!”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祖国故里亦如是。
2013年,从祖国北京传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翌日,它就变成严教授的电邮签名档。耄耋之年的他阅尽沧桑,却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其中一定有些什么深深触动他的灵魂。
来年,那个上午,狂风裹挟着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棂,乱人心魄。忽然接到师母来电,说严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遗嘱,未惊动亲友,骨灰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挂念。
放下电话,我呆坐半晌,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往事像电影一般,舒缓而沉重地从心底浮现。那个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从唐诗里的江南走来,走进锦瑟青春,走进经史子集,走进美国的校园,走进莎翁的宇宙,走进白发如雪,走进深不可测的太平洋。
前尘种种,清晰如昨,好像从未离开过。
我如此想他。
(选自《光明日报》原作有删改)
13.文中写到葱油饼具体做法的时间和事件是( )
A.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去严教授家
B.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
C.十六年前,“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
D.2013年,“我”从北京去纽约看望严教授
14.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请对此简要分析。
15.严教授清澈的目光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文章未直接表现的一项是( )
A.世事洞明的智慧 B.仁厚慈爱的温暖 C.郑重殷切的叮嘱 D.阅尽沧桑的回味
16.葱油饼再美味,毕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却“位居四绝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在鲁迅笔下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请结合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分别阐述这饼、这书变得如此特别的原因。
课外类文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17.概括本文的主旨。
18.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19.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小偷:
(2)野兽:
20.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21.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2.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3.重点字词
胡髭(zī) 长髯(rán) 蒙昧(mèi) 粗糙(cāo)
正襟危坐(jīn) 鬈发(quán)侏儒(zhū rú) 黯然失色(àn)
滞留(zhì) 藏污纳垢(gòu) 犀利(xī)
粲然(càn) 锃亮(zèng) 广袤无垠(mào) 乡绅(shēn)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屋粗制烂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B.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顿和压抑。
C.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含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D.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答案】D
【解析】A.粗制滥造,
B.愚钝,
C.颔首低眉,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平庸 粗制滥造 平淡无奇 引人注目
B.粗鄙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诚惶诚恐
C.笼罩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广袤无垠
D.禁锢 颔首低眉 麻木不人 黯然失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D项,“麻木不人”应为“麻木不仁”。据此,答案为D。
3.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B)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C)但我觉得,人们在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的同时,也会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D)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C项有误,语序不当,应该将“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和“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对调。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B.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C.文中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目光的犀利,灵魂的高贵。
D.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夸张写出了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答案】D
【解析】D.有误。文中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灵魂的伟大。故选D。
5.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B.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成为国内首支登上世界最高峰。
C.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至8月间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D.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武汉市近日开展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评选活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有语病。此项缺宾语,句子后面加“的队伍”。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6.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黝黑(yǒu) 滞留(zhì) 颔(hàn)首
B.愚钝(dùn) 轩昂(xuān) 广袤(mào)
C.侏儒(rǔ) 炽热(zhì) 犀利(xī)
D.禁锢(ɡù) 锃亮(zènɡ) 尴尬(gān g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改为“侏儒(rú)”,“炽热(Chì)”。
7.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 , 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 , 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答案】A
【解析】A项有误,“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在这里用错了对象。“家徒四壁”形容家中十分贫穷,空无所有。“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8.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______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_____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_____和惊讶。什么?这么个_____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A.因为 几乎 疑惑 八面玲珑
B.由于 几乎 疑虑 小巧玲珑
C.由于 差不多 疑惑 小巧玲珑
D.因为 差不多 疑虑 八面玲珑
【答案】C
【解析】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词语意思和具体语境分析。
“因为”有更强的因果逻辑联系性,即它在连接因果复句时表现出比“由于”更强的逻辑性,所连接的两部分在逻辑上有更强的因果联系,更能强调原因句在整个因果复句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原因句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都不影响表达。“由于”虽然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它所连接的两部分在逻辑上的因果联系相对较弱,它强调的是前后分句在语义上或时间上的先后相接,所以原因句往往放在结果句的前面,以此不会引起语义的中断。“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是“步子轻快”的结果,“步子轻快”不是“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的决定性原因,所以“由于”符合语境。
“几乎”与“差不多”,语义上,“几乎”比“差不多”表接近性的程度更高。语用上,“差不多”多用于口语,“几乎”多用于书面语。“一路小跑而来”比较口语化,“差不多”符合语境。
疑惑:指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疑虑:指因怀疑而顾虑。来访者看到托尔斯泰与心中“伟人”的落差太多,感到怀疑,所以“疑惑”符合语境。
八面玲珑: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对各方面都敷衍得很周到。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形容托尔斯泰身材,应该用“小巧玲珑”。
9.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传记和小说,如《三作家》《象棋的故事》等。
B.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白痴》《复活》等。
C.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D.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白夜》《罪与罚》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B项错误,《白痴》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10.根据课文,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住 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 ,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用词的能力。根据实物特点“锃亮的钢刀”用“刺”准确。切中要害不准确。
二、综合性学习
11.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托尔斯泰的“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他的双眼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眼”的世界。
(1)[“眼”中辨字体]下面四幅“眼”字书法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2)[“眼”中识人物]阅读下面名著中的片段,试指出所描写的人物。
片段一:
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A,今朝难满脱天罗。
(《西游记》)
片段二: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B真勇悍,人号铁牛儿。
(《水浒传》)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3)[“眼”中表真情]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老师的眼睛,是严厉的眼睛。每当我骄傲自满时,那双眼睛会让我变得谦虚。老师的眼睛,是爱抚的眼睛。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那双眼睛会给我巨大的鼓励。老师的眼睛,是________________。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双眼睛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 A.孙大圣 B.李逵 (示例)智慧的眼睛 我迷失方向时 会引领我正确前行
【解析】(1)A.行书;
B.草书;
C.篆书;
D.隶书;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识记。答题时,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述“尖嘴缩腮,金睛火眼”“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来辨识所描写的人物,即“孙悟空(齐天大圣)”。“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是李逵。
(3)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答题时,可以根据描写对象“老师”的特征,挖掘其身上的精神品质,仿照例句作答即可。如:老师的眼睛,是十分和善的眼睛。每当我不爱讲话时,那双眼睛会让我变得大胆。
三、语言表达
1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可以单独造,也可以组合造。
黯然失色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造句的能力。学生能准确运用词语,必须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运用词语造句一方面运用词语要准确,另一方面句子要求流畅、完整、生动优美。这里如:盛开的牡丹花使其它花儿都黯然失色。学生运用正确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
刘 真
亦师亦父的严教授去了。他到我梦里来过,渊博严格,目光清澈,一如从前。
十七年前,我到美国留学。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中的美国梦大相径庭,我像只迷失的土拨鼠一样惆怅。所幸,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让那段时光变得温暖、生动、有滋有味。
留学之初,由于学业繁重,疲于应付,选课时就想偷懒,挑一门“中国文学”,窃以为中文到底是母语,拿个“A”应该不难。
授课老师是位清癯的华人长者,银灰短发,清澈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
他开门见山:“我是严光裕,诸位选这门课无非两种,或是有情怀,或是想轻松拿学分。”到底是老江湖,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
“这门课要想拿‘A’,无他,热情而已!”这简单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仍犹弦在耳。
严教授常在课堂上突然提问,题目习钻,要求严格。我在他门下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
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是江南水乡诗礼传家的公子。我见过他年少时的照片,一个翩翩美少年,长衫芒鞋,目光清澈。他志学之年随家人移居他乡,后远渡重洋,教书育人,著文立说,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同窗们公认严教授有三绝:一绝,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汉唐名家,莎士比亚、左拉歌德,杂书小说、野叟村言,他都广泛涉猎,授课时旁征博引,精彩纷呈;二绝,英文功力深厚,书写精巧优雅,口语流利地道;三绝,板书漂亮,规整道劲,堪比书上的印刷体。
可在我心中,严教授还有第四绝——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且位居四绝榜首。
严教授的葱油饼丝丝缕缕、层层叠叠,咸香、鲜香、齿颊留香,令人一见亲切、再见倾心,留待以后的如寄浮生里慢慢回味。
初次去严教授家吃葱油饼,缘于一节电影欣赏课。
中国文学课照例有电影欣赏。记得那次观看的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开家乡去城市游历,在流离中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感交集。突然,我最先被严教授问到电影观感。“他们是要回去的,我也必定要回去的。他们迷惘的青春无处安放,我……”离乡的孤独、学业的忧烦、前途的不确定竟让我一时语塞。我颓然坐下。下课后,我想说点什么,严教授摆摆手:“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满桌的菜肴,盖不住葱油饼的香气。微黄的外皮泛着油光,薄得透明,可以看见里面镶嵌的老绿的葱花。
“我最拿手的就是葱油饼,”严教授说,“当年离开江南后,一家人失了生计。我父亲就靠一间葱油饼铺子,养活三代人。我十多岁时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是家传的手艺。”或许是因为记起那段艰难却快乐的时光,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我深有共鸣,“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
“那就常来吧。”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温暖。
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
相聚的日子总是仓促。来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必须很快去报到。
“这样快?”严教授很意外。
“是学生签证的问题,”我像做错事一样,嗫嚅着,“不得不转学,没想到这么紧迫。”
临行前,严教授把结业成绩递到我手中,一个亮丽的“A”:“你有文学天分,又刻苦,虽不从事这行,也别轻易放弃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人在海外,这就是你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脐带。”他清澈的目光中装满了殷切的叮嘱。
到纽约后,学习、毕业、找工作、女儿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和严教授只能电邮往来。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的头发已经全白,目光依旧清澈。见到我们,他喜悦得像个孩子。他问我的近况,问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诉他,女儿在家里全用中文对话,且认识几千个汉字,他显得很欣慰。
他一定要亲自下厨烙葱油饼。和面时,妻于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次,烙出来的葱油饼总差点味,不知诀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详。眼前场景,让我恍惚又回到中国文学课堂上,那清癯而渊博的长者,对他的学生真诚地说:“无他,热情而已!”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祖国故里亦如是。
2013年,从祖国北京传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翌日,它就变成严教授的电邮签名档。耄耋之年的他阅尽沧桑,却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其中一定有些什么深深触动他的灵魂。
来年,那个上午,狂风裹挟着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棂,乱人心魄。忽然接到师母来电,说严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遗嘱,未惊动亲友,骨灰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挂念。
放下电话,我呆坐半晌,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往事像电影一般,舒缓而沉重地从心底浮现。那个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从唐诗里的江南走来,走进锦瑟青春,走进经史子集,走进美国的校园,走进莎翁的宇宙,走进白发如雪,走进深不可测的太平洋。
前尘种种,清晰如昨,好像从未离开过。
我如此想他。
(选自《光明日报》原作有删改)
13.文中写到葱油饼具体做法的时间和事件是( )
A.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去严教授家
B.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
C.十六年前,“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
D.2013年,“我”从北京去纽约看望严教授
14.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请对此简要分析。
15.严教授清澈的目光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文章未直接表现的一项是( )
A.世事洞明的智慧 B.仁厚慈爱的温暖 C.郑重殷切的叮嘱 D.阅尽沧桑的回味
16.葱油饼再美味,毕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却“位居四绝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在鲁迅笔下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请结合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分别阐述这饼、这书变得如此特别的原因。
【答案】13.B
14.严教授提问刁钻,为“我”转变学习态度、获得“A”做铺垫,表现了他对门人弟子的热情;这也展示了他学问渊博,与他的“三绝”呼应,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对学问的热情;这为后文的两次叮嘱、更改电邮签名做铺垫,表现了他对祖国故里的热情。
15.D
16.本文中葱油饼是“我”小时候物质匮乏时“最心爱的美食”;在“我”留学之初迷惘、孤独时,严教授的葱油饼让“我”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同时,葱油饼还寄托了同为海外游子的“我”和严教授对亲人、对故土的眷念。《阿长与<山海经>》中,《山海经》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时,由粗鄙、没文化,连书名都说不清的保姆长妈妈为“我”买来的,这本书饱含了长妈妈对“我”质朴的关怀。
【解析】13.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两次写“我”到严教授家里吃葱油饼。第一次是在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那次严教授介绍了自己家制作葱油饼的历史,但是没有交代葱油饼的具体做法。第二次是在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向“我”的妻子详细介绍了做葱油饼的窍门。故选B。
1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题干中提到的两点其实是严教授性格中的两个方面。课堂上提问刁钻,表现的是严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我”才能转变学习态度,取得优异成绩。而他的热情,在文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问、对中国文学,二是对来自中国的学子,三是对家乡、对祖国。正是他的热情,使来到异国他乡感到迷惘、惆怅的“我”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与严教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从这两方面分析即可。
1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细节的能力。对严教授“清澈的目光”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样的描写在文中出现了多次:第一次是在“我”与严教授初次见面的时候,他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第二次是在电影欣赏课后“我”到他家里吃饭时,他的目光“满是温暖”;第三次是在“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时,他的目光“装满了殷切的叮嘱”;第四次是在七年前“我”与妻子从纽约去看望他时,他的目光“依旧清澈”。从上述内容来看,D项的“阅尽沧桑的回味”在文中是没有直接表现的。故选D。
16.本题考查深入分析文章主旨与拓展探究的能力。这道题的题干较长,要求回答的问题较多,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总共要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结合木文的具体内容“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让那段时光变得温暖、生动、有滋有味。”“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温暖”“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分析为什么家常食品葱油饼在“我”的心中“位居四绝榜首”,可围绕“我”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作答。二是结合《阿长与》的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经》成为少年鲁迅“最为心爱的宝书”。“我”对《山海经》非常渴慕,最后它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可见阿长对“我”的关心。《山海经》 凝聚了我幼年的梦想,这部书同时也是长妈妈的热心、慈爱的写照。审清要求,各个击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外类文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17.概括本文的主旨。
18.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19.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小偷:
(2)野兽:
20.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21.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2.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答案】17.本文由托尔斯泰的出走写起,叙述了他在行程中被人们发现并被追踪和包围的情形,表现了托尔斯泰决心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以及无奈,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真实朴素和自然的追求以及更具人性和德行的特点。
18.本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①②自然段写他决心从家中逃走,摆脱一切羁绊。第③~⑤自然段写他出走被发现后,人们对他的追踪和包围。第⑥自然段进行总结,表明远离世俗和荣誉,过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①~⑤自然段是对第⑥自然段的有力烘托。
19.(1)小偷: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被发现,他将无法成行。(2)野兽:①说明他已经放弃正统思想,跟他们在思想上不一样了,他的出走在观念上对他们构成了威胁;②说明他出走时态度坚决,不顾一切,像一头野兽。
20.“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一个人类的榜样(典范、模型)。这句话深刻、透彻地点出了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所以说这句评语“精辟”。
21.运用铺陈排比。连用三个“到”字,体现出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连用四个“从”字,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之快、之强,影响和侵害之大。
22.远离荣誉与世俗,过真实、朴素、自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选取出走这一行动方面的事件比写他的文学创作更能直接体现他的个性和理想。
【解析】17.考查概括本文的主旨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情节。此文没有关键句可用,就用简洁的语言把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来。如本文叙述了托尔斯泰在行程中被人们发现并被追踪和包围的情形,表现了他决心逃离世俗的决绝及对真实朴素和自然的追求。答此题要考虑如下几点:写的是什么人?写了他的什么事情?从几个方面写了他?怎样写的?反映他的什么思想性格?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18.考查本文的写作思路。通篇阅读,梳理情节,全盘把握,然后分出层次。如第①②自然段写他决心从家中逃走。③~⑤自然段写人们对他的追踪和包围。第⑥自然段写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的内容。前几个自然段都是对最后一个段落的铺垫,卒章显志。
19.分析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小偷”在这里是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野兽”在这里的意思有两点:他的出走在观念上对他们构成了威胁;他出走时态度坚决。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20.分析文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具体考查对托尔斯泰的评价“精辟”在何处。“一个人类的人”,这里是用这个词语来赞美托尔斯泰,说他是人类的榜样,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既平凡又崇高,既普通又伟大。
21.考查排比手法的作用。“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的心情。“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也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影响与侵害的程度。
22.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说明托尔斯泰远离荣誉与世俗,要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情节自然突出了中心,即他一生追求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活。这是他的个性和理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