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1 22:1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语汇。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态度,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并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流利地朗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语汇。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态度,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
同学们,习总书记的2018年新春贺词激荡奋斗豪情,催人奋进。不管是“天道酬勤”的古训,还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它既接地气又形象地诠释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里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二、读文释疑
1.师: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大意。时间是3分钟。
师:大家关注到这些字音了吗?谁来试着读一下?
读准字音
汝(r ) 迂(yū) 厝(cuò) 魁(kuí) 父 箕畚(jīb n) 始龀(chèn) 穷匮(kuì)
荷(hè)担者 亡(wú)以应
2.师:请四名同学依次读课文的一、二、三、四段,其它同学认真听,把读错的字音和节奏不准确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读,师评价)
②读好节奏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评价预设:
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很流畅。 这位同学读得声音洪亮,值得表扬。
这位同学吐字清晰,听起来很舒服。 这位同学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儿,就很棒了。
这位同学如果不紧张,一定能读得更好。
同学们不仅字音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节奏,真了不起!
三、话山说移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大意读懂了吗?请用原文来回答。
师:太行、王屋二山如何?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能否解释一下蓝色字? 生: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师:移山要达到什么目标? 生: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众人(包括神)对移山是什么态度呢?
师:家人—— 生:杂然相许
师:解释“许” 生:赞同。
师:孀妻、遗男— 生:跳往助之。
师:其妻—— 生:献疑。
师:解释“献疑”。 生:提出疑问。
师:智叟—— 生:笑而止之
师:操蛇之神—— 生:惧其不已也
师:解释“已” 生:停止。
师:天帝—— 生:感其诚。
四、读言品人
1.精读愚公妻和智叟语言,比较两人态度
师:面对移山,愚公之妻和智叟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如何呢?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他们的话?
学生读出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
(出示课件7)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请同学们比较他们语言的异同。可以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巡视了解讨论情况
师:好,有发现吗?
生: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
生:妻子是关心愚公,所以提出疑问,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智叟仅仅是嘲笑和讽刺。
生:愚公之妻说的是“以君之力”,称愚公为“君”,这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说的是“汝之不惠”,这是对愚公移山行为的否定。
生:愚公之妻说的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是尊重事实的,而智叟说的是“曾不能损山之一毛”,这是夸张,表现他对愚公的嘲笑。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入,有理有据,妻子的献疑是从实际出发的,让我们看到了愚公面临的困难之巨大,而智叟的讽刺,则让我们看到愚公移山所面临的精神压力和打击。
师:两人的话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生:疑问语气和讽刺语气。
师:怎样读出疑问语气?
师:疑问语气一般用升调来读,如:你去哪儿啦?怎么啦?为什么?在这里,表示疑问的句子是“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谁来试试。
(请两位同学读)
师:智叟的讽刺语气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读。
师:讽刺语气一般用曲折调,(即语调由高到低再到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字词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起伏变化)老师读一下。 师读。
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一点儿?同学们试试。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
(两位学生读)
2.品读愚公语言,分析愚公形象
从妻子和智叟的话中,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愚公在移山这件事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精神压力,但是愚公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愚公的话,谁能读一下?
学生找出,并读出。
(出示课件8)
“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生:聚室而谋的时候。
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预设一:
生如果说疑问语气,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愚公只一句话,就让家人杂然相许,可见愚公的话很有号召力,如何让语言有号召力呢?生如果说不出来,师就示范读出疑问语气和坚定语气让学生比较,由此得出结论:坚定的语气才有号召力,坚定的语气是通过重音和平调来表现。
生如果说坚定的语气,师引导学生读,如果学生读不出坚定,师引导学生通过重音来达到读出坚定语气的目的。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号召力的人。
师:将近九十岁的老人要决心竭尽全力带子孙移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勇于挑战,迎难而上、信念坚定的精神。
师:第二句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生:在反驳智叟的时候说的。
师:这一段应该如何读? 生:读出坚定语气。
师:刚才我们讲到用重音和语调可以达到读出感情的效果,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字应该重读?
师:在说到子孙绵延无绝期的时候,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越来越快,在“穷匮”达到顶峰,当人的力量无限大时,再高的山也变得渺小,所以,“而山不加增”就读得轻,“何苦而不平”要读出铿锵有力。
预设二:从第二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从“汝心之固……”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师:面对打击,不畏缩。请读一下。
生:“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可以看出愚公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生:从“何苦而不平”,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
生:从他对智叟的反驳中,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聪明的人。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聪明。
生:智叟说他年纪大了,移不了山,他反驳即使他死了还有后世子孙,一定能挖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师:他是在智叟讽刺他的时候,他才想到用这句话来反驳他,还是在挖山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
生:早就有了这种心理准备。
师:那么从这一点说,愚公的反驳,不仅仅表现了他言辞反应上的机敏,更体现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有深谋远虑的眼光。
那你觉得愚公还愚吗?(学生讨论)
甲:“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 ”
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
.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 国何苦而不富 ”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丙:“吾亦知智叟不智,以鼠目之寸光,以不变之思维,该是智叟实愚矣。”所以我们说愚公其实不愚,反而很智,凭着移山前的深谋远虑,移山中的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最终感动天帝,移走二山。那愚公这一形象是如何表现的更鲜明的呢?(智叟的对比和衬托)(师板书)
五、论事悟理
师:愚公那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似乎看到他穿越历史的风烟站在我们面前。
(出示课件11)同学们,愚公移山的故事始记载于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子编撰的《列子》。这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也许在真实的生活中,未必真有愚公其人,但是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故事被不同的艺术形式引用、改编再创造:
1940年,徐悲鸿画国画《愚公移山图》,象征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民族精神。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发表《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激励全党同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以“愚公移山”志,千军万马战太行,开始“引漳入林”大会战。1999年,由韩永久作词,卞留念作曲,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唱响大江南北。
2015年,由黄伟文作词,冯颖琪作曲,周笔畅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获奖无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师随图文展示旁白:
他被定格在徐悲鸿的画里,象征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民族精神;
他被引用在毛泽东主席的发言里,激励全党同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他被展现在数十万林县人民“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气概上;
他被传唱在不同歌手的音乐里,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他被强调在习主席的论述里,赋予愚公移山新的时代内涵。
愚公精神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我们的中华民族一直在传承这种精神,所以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迎来了国家的日新月异。民族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相信大家也会遇到像王屋、太行这样的大山,学了今天的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示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更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求学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师: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愚公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受他的精神力量!
六、结语:
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同学们,生活只会眷顾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者,而不会等待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者。让我们共立愚公移山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奋斗去收获幸福。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