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1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1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10 15:23:35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
The evolution of the thought of man land relationship
文 明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思想 环 境
问 题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低下
提高
突飞猛进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不严重
局部出现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后工业文明
人地和谐共生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90页至92页,完成下表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过去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论
人地伙伴论
直面环境问题
现在
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人类社会
环 境
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人类与环境的相处模式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生态破坏
自然资源衰竭
产生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环境污染
产生
A
B
C
D
人类影响环境
环境反作用与人类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等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每一块墓碑代表一种灭绝的物种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同时期,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存在怎样的差异?
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不同,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①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② 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大为好转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现在
人均资源消耗量较大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乡村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现在
图:世界主要环境问题举例
环境问题日趋全球化
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臭氧层空洞
后果: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主要分布区域:两极的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等地,有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
成因:制冷剂等释放含氟氯烃的气体。
防治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发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烟雾
后果:明显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主要分布区域:洛杉矶等。
成因:汽车尾气(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混合气体,在逆温的大气条件及不易扩散的盆地等地形成。
防治措施: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后果: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主要分布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明显。
成因:(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多大风,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使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防治措施: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赤潮
后果: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主要分布区域: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成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质,使水中营养物质增多。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等条件下赤潮生物集结。
防治措施: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后果: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沙尘暴、生物种类、生态种类、生态系统的变化。
主要分布区域:全球性干旱、半干旱,人口稠密区的半干旱区较严重。
成因:淡水资源的补给少,造成径流量少,以及季节分配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等。
防治措施:节约用水;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开发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后果:油膜覆盖海水,使水中缺氧;石油有毒性,造成海洋动物、植物死亡。
主要分布区域: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线的交通要道上。
成因: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防治措施: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可用燃烧法清除。
物种消退,森林草地萎缩,生态平衡失调
后果: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和选择余地缩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主要分布区域:全球性问题。
成因:人类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污染加剧等。
防治措施: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我们希望的未来》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2000年
《千年宣言》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世纪议程》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015年
联合国发展峰会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Road Transport
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
未来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未来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