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课件(37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1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课件(37页)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11 11: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习目标
一、荒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没有植被保护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一.荒漠化
1.形成过程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现象。
一.荒漠化
2.概念



发生地区(三区)
本质(一本质)
形成原因
(二因)
表现形式
(三退和三化)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概念
一.荒漠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
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红漠化
西北-沙漠化
西南-石漠化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东南丘陵
红漠化
华北
盐渍化
全球及我国荒漠化的分布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一.荒漠化
3.影响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自然界线
行政范围
干湿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以下 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西 部 贺

山 东 部
地形 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高 原
特征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常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 辽阔坦荡
地形区 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干旱是该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干旱的原因
西北
地区
位置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身居内陆,距海洋远
地形
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
干旱
湿润气流难进入
山岭重重阻隔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西北地区的河流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5.西北地区的植被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西 部 东 部
降 水
海陆位置
载畜量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以下 200mm以上


距海远



半干旱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5.西北地区的植被
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漠荒化的自然原因
干旱
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
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
基本条件
物质基础
动力因素
包含着漠荒化的潜在威胁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位置
地形
(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
降水变率大
多雨年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气候变异等自然条件
发展创造条件


分散土地退化
最终连接
荒漠般景观


加剧加速发展
人类活动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类的活动不当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为了增加收入
人口激增
燃料需求多
无节制采挖药、菜
过度樵采
樵采天然植物
严重破坏草场
加速荒漠化
破坏固沙植物
(1)过度樵采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能源缺乏地区和草药分布区
带来的主要危害:固沙、防止风沙迁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每年下雨季节,外地搂发菜、挖甘草的数十万“大军”,不顾政府禁令,竟车水马龙、成帮结伙地进入内蒙古草原疯狂采掘,大片大片的草场被铁锨、铁耙翻了个儿,变成了荒漠和沙丘。为了搂掉长在草根上的发菜,他们竟用梳子般密的细齿大铁耙,压上沙袋深深扎入草地搂,铁耙搂过之处,牧草连根拔起,草场如同剥去了一层皮。搂1千克发菜要以破坏2.7公顷草地为代价,挖1千克甘草要使近1.3公顷草场变为沙丘。牧民们痛恨地称他们是“疯狂的地老鼠”。
(2)过度放牧
超载放牧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结
构被破坏
草场载畜
量降低
土地沙化
短期的经济利益
加速草原退化、沙化进程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典型地区: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
危害: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掘井取水可以为尽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条件,然而,过密的掘水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3)过度开垦
缺少防护林保护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作物产量逐年降低
经济效益差而弃耕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典型地区:农恳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危害: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4)水资源利用不当
典型地区:荒漠地区绿洲和灌溉农业区
危害:过度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灌溉产生次生盐渍化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主要危害
固沙、防止风沙迁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过度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灌溉产生次生
盐渍化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