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导入新课: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新闻基本常识
知识备查
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知识备查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杀
lù
戮
读一读
预习检查
dǐng
鼎
宝
国
殇
shāng
miǎn
缅
怀
cuàn
篡
改
yì
呓
语
hàn
捍
卫
zhōng
衷
初
huán
寰
惨绝人
悼
dào
念
dùn
遁
形
shǐ
矢
志
文章是要告诫人们什么?
文章是要向人们呼吁什么?
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融入感情
并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
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第二部分(第2-4段)
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鉴定立场。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第三部分(第5-6段)
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昭示中国人珍爱和平的决心。
细读分析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国家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制定了法律法规。铸造这座宝鼎,祭祀死难的军民。文章开篇引用这句话,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点明了本文评论的对象。
细读分析
2.第一段中“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作为必要的背景材料,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这是下文论述的基本前提,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出发点,所以这句话是必要的事实补充。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知识链接
细读分析
3.第2段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列入教科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细读分析
4.第3段交代“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细读分析
5.第4段交代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事实具体印证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进行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细读分析
6.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分析论据的作用
精读细研
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精读细研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精读细研
分析结尾的作用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品析语言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1.本文体现了新闻评论的哪些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导向性强,就事论理,科学合理。本文体现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寄寓在国家公祭仪式中的立场、愿望和情感:既牢记历史,怒斥谎言;又捐弃仇恨,珍爱和平。立场鲜明而论述客观、用语犀利又以理服人。文中陈述的事实和观点也经得住推敲。
新闻性强。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理论文章的重要特征。本文如果不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刊发,文中的道理仍然成立,但无法切中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本文花较大篇幅揭露、抨击日本右翼,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原因,就是新闻评论针对性的体现。同时,本文在批判之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对和平的祈愿和坚守,体现了国家公祭日的主旨,较好地调整、引导了读者的心态与情绪。
精辟简短,通俗生动。本文的阐述过程清晰简洁,对大量新闻事实的概述精短而重点突出;文章语言比较朴实,而议论性的句子经过锤炼,有些句式整齐易读,有些则带有格言的味道,也有一些句子化抽象为形象,颇耐咀嚼。
深入探究
2.本文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的?文中的新闻事实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所选新闻事实多,覆盖面广。
①正面的新闻事实多,体现出牢记历史、坚持正义是人心所向;反面的事实也不少,揭露了日本右翼的怙恶不悛,也更显现出写作本文的必要性。②从覆盖面来说,文中所写的事实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类型。众多新闻事实赋予文章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也使文章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客观性——用“第三方”(国际社会)的共识来抨击日本右翼的丑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所选新闻事实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①与日本关系良好的美国,加拿大的媒体、地方议会都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提醒人们牢记日军暴行,更显得公义自在人心。②文中提到的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都是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它们对日本右翼否认、歪曲历史行为的批判和对中国所持立场的认同,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③本文还特别提到包括高中和大学教师在内的“有良知的日本国民”,他们承认历史、探寻真相的行为,正是给日本右翼的响亮耳光。文章在此着墨不多,却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文本特色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运用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文本特色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惨绝人寰的灾难。学习了《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后,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
课堂练习
对于“耻辱”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从人数上说,被屠杀的南京市民竟有30多万;②从精神上说,被屠杀的市民竟毫无反抗,甘心被杀戮。
参考答案
我准备拼死一搏。因为同样是死,一定要轰轰烈烈地死,像李清照说的那样“死亦为鬼雄”。
这则新闻评论通过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全世界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的不同态度,一方面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行公祭的必要性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主旨归纳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背景】
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
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
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振兴中华的坚强意
志和决心。国家公祭鼎为古鼎形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故铭文采用骈文体,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然一体,体现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拓展延伸
【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jì
zǎi
shù
lù
sà
huán
yīn
tuó
ɡān
qián kūn
yǒu
sì
shānɡ
xuān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交代背景,提出观点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论证
正义之士——纪念死者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分子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结语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概述国家公祭的基本情况
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
南京的命运转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板书设计
历史不会改变,事实不会消失
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得出结论
对比论证
引述事实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