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9: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尴尬(gà) 粗劣(liè) 胡髭(zì) 黯然失色(àn)
B.愚钝(yú) 蒙昧(mèi) 鬈发(juǎn) 藏污纳垢(gòu)
C.胆怯(què) 缰绳(jiāng) 滞留(zhì) 诚惶诚恐(huáng)
D.酒肆(sì) 轩昂(xuān) 粗糙(cāo) 颔首低眉(hàn)
2.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瞥见(piē) 骤雨(zhòu) 窒息 窈无消息
B.诘责(jié) 吹嘘(xū) 不辍 藏污纳垢
C.佃农(tián) 匿名(nì) 凄然 鹤立鸡群
D.黝黑(yǒu) 滞留(zhì) 愚顿 筋疲力尽
3.下列语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班主任老师一番深恶痛疾的教导,他终于下定决心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B.2022春节档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抑扬顿挫的画面激起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C.当敌人冲进大厅时,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节真让人敬佩。
D.演讲比赛开始了,第一个上台的小凡本来就拘谨,此时更是一丝不苟,神情凝重。
4.下面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B.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C.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D.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其中记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
B.《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C.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要求真实,但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
D.“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被称为小说的“六要素”。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省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通过“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学习,使老师们认识到“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的重要意义。
C.有大约800年左右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尖塔倒塌,屋顶烧毁,损失惨重。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小小的绣针,牵着长长的丝线,穿过重重的夜色,在时光深处,成为我心底最美的记忆。
②每一幅都流光溢彩、鲜活靓丽,让人不忍移开目光。
③记忆中,母亲也是拿惯针线的人,忙完一天后,母亲总爱拿出一副枕套,细细地绣起来。
④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银色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照着母亲飞针走线的手,渐渐地,一朵粉色的桃花就在母亲的针下绽放。
⑤我常常凝望着那枚绣针,它轻盈的身体,穿透经纬,将一幅幅美景定格: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鸳鸯戏水、喜鹊闹梅……
A.⑤①④②③ B.③④⑤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③⑤②①④
8.人无信不立。为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诚信美德,圣林中学开展“诚信伴我行”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三项任务。(9分)
(1)同学们要围绕“诚实守信”办一张手抄报,请你再设计两个板块。(3分)
板块一:诚信名言
板块二:________
板块三:________
(2)一位同学在活动中写下了感言,请你再仿写一句。(2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诚信是石,失去它就无法筑牢人生的根基;诚信是火,失去它就无法锻造高尚的灵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学校广播站拟写的一则征稿启事,这则启事在格式和内容上有两处错误,请你改正。(4分)
征稿启事
我校现以“诚信赢天下”为主题向学生征稿。内容要紧扣生活,有真情实感。请同学们发现并记录你身边“诚实守信”的事迹,踊跃投稿。
征稿截止日期:3月20日。
2022年3月5日
圣林中学广播站
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
9.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文本一:
彭士禄:一辈子只做两件事
①彭士禄是广东籍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3月22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②“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彭士禄回忆,“我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奶妈背着我东逃西藏。”彭士禄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15岁辗转来到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③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1956年,彭士禄即将毕业,被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④“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自此,他的人生与核动力结缘。
⑤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权威专家指导,大多数人也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这是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⑥为了大量获取前沿知识,他带领团队恶补英语,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英语阅读关,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一位同事回忆说。
⑦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彭士禄告别妻子儿女,走进深山,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计算。但仅用6年,1970年8月30日,中国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仅约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4.6万个,需要的材料1300多种,但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中国由此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⑧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从军工领域转到民用领域,彭士禄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关键作用。他还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他提出股份制,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
⑨工作中的彭士禄,获得了“彭大胆”“彭拍板”的外号。他常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⑩1991年,随着中国导弹核潜艇事业的不断发展,彭士禄的事迹才开始为人们所知晓。国内外很多人称赞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对此,彭士禄坚决反对。
“我声明,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彭士禄曾无数次对同事们说。
从踏寻父辈足迹追求光明进步,到投身我国核动力事业,彭士禄走在了时代前沿。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又如幽兰,虽不争艳却久而自芳。
(作者:董柳。有删改)
文本二:
晚年,彭士禄在自述中谈“明白与糊涂”时说:“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1)下列对以上两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生于红色家庭、从小就投身革命和所接受的教育,对彭士禄一生影响深远。
B.苏联拒绝为中国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彭士禄和同事们只能“自教自学”。
C.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外号,体现了彭士禄坚强不屈的性格。
D.从文本二可以看出彭士禄对待工程技术一点儿也不马虎,而对待名利、晋升这种事却假装糊涂。
(2)文本一以______________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分)
(3)作者在第⑩段已经写了“对此,彭士禄坚决反对”,为什么第 段还要引用彭士禄的话? (4分)
(4)从以上两个文本中可以看出彭士禄院士具有怎样的精神?(6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4分)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粗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6分)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②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作文(5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顶”。你看,一粒种子,顶出土层;一只海燕,顶风冒雨;一座大山,顶天立地;一个团队,合力相顶……他们都顶出了独属自己的春天!“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
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髭zī。B.鬈quán。C.怯qiè。
2.答案:B
解析:A.窈→杳。C.佃diàn。D.顿→钝。
3.答案:C
解析:A.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不合语境。B.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合语境。D.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不合语境。
4.答案:B
解析:B项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其他三项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被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6.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提高”与“范围”搭配不当,应删去“和范围”或者在“范围”前添加“扩大”。B.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重复啰唆,“大约”与“左右”删去其一。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应用之组句成段的能力。通读语句,首句是③,“记忆中”引入对母亲针线活的回忆。然后是④,写“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看着她绣花。然后是⑤,写母亲绣出很多美景。接着是②,写“我”对母亲绣出的美景的评价。最后是①,总结,绣针和丝线,成为“我”心底最美的记忆。故选B。
8.答案:(1)(示例)诚信故事 践行诚信
(2)(示例)诚信是水 失去它就无法滋润心灵的家园
(3)①在内容部分补充征文体裁、字数、评选及投稿方法等方面的说明。
②将落款单位和时间调换位置。
解析:(1)为手抄报设计板块标题,主题为“诚实守信”。注意标题表述形式为四字词语。如诚信佳话、小议诚信、传承诚信。
(2)仿写要修辞相同、句式一致、内容相关。如:诚信是光,失去它就无法照亮阴暗的角落。
(3)内容上:正文部分应该交代清楚征文的原由、目的、征文单位,征文的具体要求,征文的时间,征文的评选,投递稿件的具体要求及方法。格式上:落款日期要写在名称的下方。
9.答案:(1)C
(2)时间;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3)一是补充交代彭士禄坚决反对的具体原因,表明彭士禄诚恳、谦逊、决绝的态度;二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一个不居功、不求名、不逐利的真实形象跃然纸上。(意思对即可)
(4)①从小投身革命,为祖国核事业奋斗一生的爱国奉献精神;②为祖国需要而改行的无私报国精神;③不怕种种困难的刻苦钻研精神;④敢于签字负责的勇于担当精神;⑤拒绝他人送的称号,自称“螺丝钉”的谦虚精神;⑥潜心钻研技术,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任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1)根据文本一第⑨段可知,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外号,是为了突出彭士禄的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本一中,根据“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20世纪50年代末……主攻核动力”“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等句子可知,文本一以时间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造核潜艇和建核电站。
(3)结合“我声明,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等内容可知,第⑩ 两段叙述了彭士禄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但他认为功劳和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不是他自己的,表现出其谦虚的态度,同时引用彭士禄的原话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4)理解文意,找出对应内容,综合分析即可作答。
10.答案:(1)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2)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我”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②悲凉
(4)“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手”。
(5)(示例1)赞成。①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②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然,这对刘心武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③三次“放飞”仪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
(示例2)不赞成。①这位母亲在饮食上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没有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②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花巨资订报刊;③三次“放飞”孩子过于狠心。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
解析:(1)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本题所说的“不幸”可依据“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来概括;“万幸”可依据“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概括作答。
(2)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语句“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从结构上看,用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了下文非同寻常的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的叙写;内容上,交代了对过去十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文本,找到母亲三次“放飞我”:第一次是第④段叙写的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当时的心情是“感到意外”。第二次是第⑤段叙写的在1960年春天,父亲去外地任教,举家外迁,在北京没给“我”留下一间房,这让“我”感到“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第三次是第⑥段叙写的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时,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我”的心情是“有一种悲凉感”。据此,仿照示例概括作答。
(4)本题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题目中“放飞”的意思是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放飞”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行为——要坚决地“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从而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自己的观点,依据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来谈理由。本题若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伟大母爱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若不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母亲对孩子“娇惯”和“溺爱”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述理由。答案不唯一,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1.答案:【佳作展台】
顶出一个春天
父亲当消防员的事情,家里一直都很反对。
母亲总说:“你要是出了点什么事,我们一家可怎么办!你要是不争取退伍,你就别进这家的门。”此时的父亲顶着母亲给的压力,沉默地坐在沙发的一角里,什么都不说。
幼时的我总不理解他,跟着母亲一起奚落他。他往往是沉默地板着一张脸,眼底传来一波又一波的无奈,夹带着对我们的失望。记忆里的父亲很高大,永远是整齐的寸头,眼睛不大,皱纹横跨在他的脸上,里面总藏着灰尘。
那天下午,雨后的天格外的蓝,蓝得像一张巨大的玻璃纸,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父亲一推开门,周身像围了一股倦意,他扯着沙哑的嗓子说:“队里给我派了任务,要我这几天守在队里,替换他们去森林灭火的士兵。”他的手抚在头上,手上遍布了每一次任务留下的伤痕,蜿蜒交错,像一道道深深的沟壑。
母亲一听很来火:“怎么又是你?又是你自己要求的吗?你怎么每次都想着你自己也不想想我们?”父亲脸上的沉默转为愤怒,他一下子就跳起来,脸上“噌噌”就冒了两团火。他提高了音量:“难不成我得让那些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去为我送命吗!还有那么多群众对于我们的希望,我不去谁去!”母亲抽泣着:“我真后悔嫁给你。”父亲猛地一拍桌子,把我吓了一跳,他察觉出我的动作,转身和我说:“你在家里好好的,好好在学校里上学。”我机械地点了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然后他就走了,携带着他的汗味,留给我和母亲一个坚决的、义无反顾的背影。我顿时觉得父亲是多么的高大,他沙哑的嗓子里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消防战士的挺拔。
那天他在幽暗灯光下的背影,竟是我最后一次完完整整地将他看在眼里。
我捧着父亲的照片,照片不再鲜艳。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一滴眼泪也没有流。领队的和我们说,父亲原是可以冲出来的,最后他又折了回去,想检查还有没有人在,未曾想却永远躺在了里面。
我去了父亲的宿舍,翻到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笑得很明媚,我从未见过的那样笑,他身后是一片刚经受了火灾的房屋,他和他的战友挽着肩,像是在欢呼他们扑灭了大火。我轻轻地抚摸着他的照片,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我又轻轻地说:“爸,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妈也是。”
这些,他从未说过,他一直默默地承受着我和母亲对他的指责、数落和不理解,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人承担。他顶着的不仅是家里的一片天,更是人民对他的希望,他决不辜负这些希望。
父亲用他厚实的肩膀,为我们顶出一个春天。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需要重点分析。一是“顶”,应是承受、担当、支持、奋斗的意思。二是“春天”,这里说的春天不应是本义上的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而应是其比喻义。比如,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的未来等。综合起来,题目中的意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或是他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