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同步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米粟(sù) 孙叔敖(áo) 公孙衍(yán)
B.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曾益(zēng)
C.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
D.畎亩(quǎn) 富贵不能淫(yín) 空乏其身(kòng)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与民由之(理由) 天子为动(被感动)
B.惧其不已(停止)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C.毕力平险(尽,全) 上自劳军(慰劳)
D.已而之细柳军(不久) 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唐朝诗人。田园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B.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C.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D.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此次深圳航空开通的航线可由长沙直达乌鲁木齐,为旅客节省了1个多小时左右的旅行时间。
B.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C.春节上演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纷纷为导演的前瞻意识点赞。
D.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感悟所用的形式。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走进幽静醉人的古朴村寨,就会发现深山里藏着一个又一个匠人。他们__________,他们从来不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也__________,不让古老的技艺在自己的手中失传,这就是工匠的价值。
①不受市场青睐 ②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③计较经济上的得失 ④掌握着先人传承下来的技艺
A.④③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7.下面是某班同学拟写的一副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要求,请你帮他修改。(3分)
上联:文天祥忠肝义胆狱中书志
下联:东篱采菊安贫乐道陶渊明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提示默写填空。(7分)
(1)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2)欧阳修的《采桑子》中,写水动鸟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朱敦儒《相见欢》中含蓄深沉地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
(4)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诗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2分)
9.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4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片中的“___________”字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之感。(1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驻军)
B.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同“披”,穿着)
C.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感谢)
D.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先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划3处)(3分)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不闻天子之诏
A.已而之细柳军 B.称善者久之 C.甚矣,汝之不惠 D.介胄之士不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开篇叙述了汉文帝时三军的驻扎状况,表明当时汉匈边境战事局势的紧张。
B.对于汉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劳军的情形,文中只写“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这属于略写。
C.第②段详细地叙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这些都从正面凸显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文帝非但不生气,还对周亚夫大加赞赏,这表现了汉文帝的深明大义。
11.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完成问题。(22分)
我的老师齐白石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宇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宇“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儿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取材于李可染的文章)
(1)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1)“凭空”作画、(2)__________、(3)__________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4分)
(2)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8分)
(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4分)
(4)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6分)
三、作文(5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好学多思,乐涌心田。好学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多思迈上了一步步台阶。好学多思在学习、游玩及生活中,曾让我们惊喜不已……
请以《乐在好学多思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衍y n。B.冠guàn。C.拂bì。
2.答案:A
解析:“与民由之”中的“由”应解释为“遵从”。
3.答案:D
解析: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答案:A
解析:“唐朝诗人”有误,陶渊明是东晋诗人。
5.答案:D
解析:A.有误;“多”与“左右”矛盾,删除其一。B.有误;一面对两面,“能够”前加“是否”。C.有误;缺少主语,在“纷纷”前加“观众”。D.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后文“他们从来不”明确前一句和这句形成转折关系的复句,所以第一个空填“掌握着先人传承下来的技艺”,第二个空填“计较经济上的得失”;“即使……也……”是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第三个空填写“不受市场青睐”,第四个空填写“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所以填写:④③①②。故选:A。
7.答案: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
解析:首先分析上联的句式特点——“人名+品质+地点+行为”,然后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组织下联即可。
8.答案:(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9.答案:(1)报
(2)C
解析:(1)答题时,可以紧扣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上片末两句是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开始两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因此下片中的“报”字与上片中的“问”字对应。
(2)“使梦幻与生活……强烈不满”是整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并非所化用的《逍遥游》中的句子“九万里风鹏”正举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10.答案:(1)C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3)D
(4)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车马奔驰。
②穿戴着盔甲的将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行军礼的方式拜见您。
(5)C
解析:(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的意思是: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变得严肃,扶着横木俯下身子。(他)派人表示问候。谢:问候,致意。
(2)本题考查朗读停顿的划分能力。首先明确该句的大意“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向将军下诏”,然后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意表达习惯划分三处即可。
(3)例句“不闻天子之诏”中,“之”是助词,意思是“的”。A.动词,到。B.助词,凑足音节。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助词,的。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语:约,规定;不得,不能;驱驰,纵车马奔驰。②重点词语: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以,用;见,参见、拜见。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些都从正面凸显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表述错误,“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这些内容是对周亚夫治军严明的“真将军”形象的侧面描写,不是正面描写。
11.答案:(1)②写字斟酌;③砚底磨薄
(2)①白石老师作画前深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达到“胸罗万象”的地步,所以作画时总是一挥而就。②白石老师作画、写字都认真慎重,且下足了苦功,才会有自信一挥的潇洒。③白石老师对生活的美好感知、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体会,蓄成饱满的感情洪流,作画时倾注笔端,一挥而就。④白石老师晚年仍坚持创作,作品充满生命力,“一挥”也是白石老师精神力量的挥洒。
(3)“扑面而来”指迎着脸来,此处用来形容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棕树图清新蓬勃、雄强健壮的力量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受,表现出白石老师画作的蓬勃生命力以及白石老师传神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热爱。
(4)①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取材于生活,但作画的时候是“凭空”作画。②作画、写字很认真,很慎重。白石老师给别人写字的时候,前后打量斟酌,横量竖量。③作画勤劳。白石老师使用的砚台经过千万次研磨,都快要把砚底磨穿了,他人到晚年仍然坚持创作。④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白石老师把一个普通人对家乡、祖国、一切生命的热爱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文章第①~④段具体回忆了白石老师作画的细节;第⑤~⑦段通过白石老师画的几幅画展现白石老师的艺术追求;第⑧段写白石老师具有饱满的创作热情,作品充满生命力。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可将答题区间锁定在第①~④段。①空中的“‘凭空’作画”对应文章第①②段,因此②③空的答案可根据第③④段概括。第③段具体描写了白石老师作画、写字仔细斟酌的细节,第④段具体描写了白石老师作画勤奋,砚底磨薄的细节。考生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白石老师的“一挥”需要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①②段提到白石老师作画不仅从造化入手,而且对事物观察细致、认识深刻,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据此可知白石老师之所以在作画时能一挥而就是因为其能深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画时达到了“胸罗万象”的地步。文章第③段提到白石老师作画、写字认真、慎重,经反复打量斟酌后才入手,第④段提到白石老师作画勤奋,在艺术修养上下了很大的苦功。由此可知他的认真和勤奋使他作画时有了自信“一挥”的潇洒。由第⑤~⑦段可知,白石老师的画作中充满真挚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美好感知,又有爱国之情和民族大义。据此可知白石老师的“一挥”蕴含了饱满的情感。第⑧段提到白石老师晚年仍坚持创作,作品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因此“一挥”也是白石老师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时,首先明确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即写出了怎样的内容;最后具体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扑面而来”本义是迎着脸来,文中写出了白石老师在九十多岁高龄时画的棕树形神兼备,具有一种蓬勃健壮的力量之美,给人以心胸畅快、精神振奋之感。其一方面表现出白石老师画作的蓬勃生命力,另一方面表现了白石老师传神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热爱。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精神品质。分析时可结合人物的具体事例。根据白石老师“胸罗万象”能够“凭空”作画,可看出其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根据白石老师作画、写字反复斟酌,作画勤劳,晚年仍在坚持创作等,可看出其认真慎重,勤奋刻苦;根据他的画作中充满昂扬的精神,他对祖国充满大爱、对和平充满向往等,可看出其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考生据此答出三点精神品质即可。
12.答案:【例文】
乐在好学多思里
我喜欢思考,即使大自然中一片悄悄飘落的叶子,也会引起我无尽的联想,思绪被带到远方,我的心中溢满快乐。
秋天来了,天高气爽,大雁南飞。大自然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引我去探究和思考。
刘禹锡吟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很奇怪,秋天明明是丰硕的、五彩斑斓的季节,古人为什么那么悲秋呢?我在深秋的田野里徜徉,寻找着答案。难道是因为这秋的寒引发了诗人们无尽的哀愁?秋风的劲舞卷起片片黄叶,光秃秃的丫杈像问天的枯手指,树林里只剩几只灰不溜秋的麻雀在鸣叫,野草也显出憔悴、枯黄的容颜……秋的萧条让人触目伤怀。但我要质问诗人:“难道是一次次贬谪的经历,苍老了你们的心和目光,让你们看不到秋天积极向上的一面,而只见到了这角落里的落叶、枯枝和荒草吗?”我陷入秋的思考中了,思绪穿越了清、明、元、宋、唐,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我似乎触碰到了诗人的愁绪,与他们有了共鸣。
清代诗人龚自珍吟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间流逝,岁月变迁,繁花变落花,翠绿的叶子化作凋零的黄叶,世间的万事万物生生灭灭,自有其规律。当那些前人伤春悲秋的时候,辞官离京的龚自珍却没有沉沦和哀怨,而是移情于物,借着落花,表达了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若说秋的萧条在于那飞落的黄叶,那未免过于悲观。那被埋藏在泥土下的无声无息的黄叶变化自己的生命形态,为树的生长贡献着养料。它们虽然消亡,但却将自己的最后一点价值毫不保留地送给大地。这消失的落叶不也是第二个“春蚕”吗?黄叶不仅是美丽的终点,更是美的起点,我要为黄叶喝彩。
当秋凤来临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忘记菊花。若单单欣赏盆中之菊,未免过于单调。我求教于山野,且看看那漫山遍野的野菊,一朵一朵怒放,像太阳般的“金花”如勇敢的斗士。这些秋菊不求盆中之贵,只愿在荒山野岭、在百花调谢的秋天默默开放,也只有它们才具备那种与寒秋对峙的精神。而菊正因秋之美而更显高洁,秋也因菊之美而美。
升起的红日,沾满露水的秋草,因水落而显露的自由自在的游鱼……不也构成一幅和谐的图画吗?
是的,秋并不是悲凉的,山野告诉我,秋天的自然告诉我。
站在高堤上,我要一反古人之悲情高声赞美这秋。对于这秋的思考让我的心头溢满收获的快乐,我深深知道思考带来思绪,思绪带来思想,思想带来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美的诠释。
我好学,我思考!我收获,我快乐!
解析:[写作指导]该题为全命题作文题。标题自带立意,“乐”是关键词;“在好学多思里”是介词短语,做“乐”的补语。这就意味着本次作文要写在好学多思里体会到的乐趣,而好学多思的情境范围,从材料中看,涉及学习、游玩、日常生活等,那就从中抓取一个或几个与好学多思产生乐趣有关的素材或观点,构思作文即可。
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此次作文要突出“乐”字,“乐”的来源是“好学多思”。围绕这一立意,可详写一件好学多思的事,比如解决学科难点、游玩中独立出色完成任务或者生活中帮助父母解决了什么难题等;也可以选择几件学习、游玩或生活中发生的反映好学多思之乐的事去写。另外,还可以把“乐在好学多思里”作为中心论点,选择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论证该论点,写一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你有足够多的素材和感悟、美思,也可以写散文;若是你想象力丰富,喜欢发散思维,也可以写小说、童话、科幻故事之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