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2 19: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急湍(tuān) 轩邈(miǎo) 缥(piāo)碧
B.窥谷(guī) 泠泠(líng) 鸢飞(yuān)
C.经纶(lún) 嘤嘤(yīn) 戾天(lì)
D.独绝(jué) 俱净(jù) 飘荡(dàng)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3.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和“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都是用皇帝的年号表示时间的。
C.《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明朝文学家,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号称“吴均体”。
D.《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指书信,古代称“尺牍”或“信札”,是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4.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泷,因滩多流急,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____________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远,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5.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6分)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某校开展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黄河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779亿元。还青山以葱笼,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材料二: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1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00万亩,近年来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龙江大地的人们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国,为“修复我们的地球”贡献了一份龙江力量。
材料三:社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当天,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江滨公园设立宣传咨询台,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单,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工作人员还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普及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
(1)请提炼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2)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2分)
(3)活动接近尾声,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结束语。(2分)
6.根据提示默写诗句。(10分)
(1)《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动态的视角写出了由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抓住早春特点描写花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注]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袁枚《游黄山记》)
[注]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4分)
①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
③路绝矣(_____________)
④引五六壮佼者来(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粗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笑而遣之(《卖油翁》)
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在写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4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献给周总理的花
①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我见过雍容华贵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②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徳如海!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痛,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
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第③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说说第④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4)按要求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②“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说它“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是什么?(2分)
10.黄石市初中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0分)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C.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2)下列有关书中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
B.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3)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文段是怎样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作文(5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句真诚的鼓励唤起你的信心和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一代代诗人的故园情,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唤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缥piǎo。B.窥kuī。C.嘤yīng。
2.答案:C
解析:C项应划分为: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答案:D
解析:A.“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有误,应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B.“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选项表述错误。C.“明朝”应为“南朝梁”。
4.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了解所写内容,梳理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借助关键词语排序。内容上,②④句说的是借风力,③句说的是人工拉纤。由“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可知,“借风力”在前,“人工拉纤”在后,故④后接③句。①句是对④③句的总结。故正确排序为②④③①。
5.答案:(1)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2)(示例)积极参与宣传,让人们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低碳出行、节约用水等;不吃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3)(示例)同学们,随着动听的音乐,本次活动即将结束。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展示良好的素质,也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大家携手并肩,共同建设好地球这个大家庭。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提炼。材料一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做法;材料二介绍了黑龙江省是如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材料三介绍了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我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多种方法来保护环境,修复地球。找到三则材料的相同之处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拓展。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身份(中学生),谈自己在保护地球中的做法即可。
(3)本题考查结束语拟写。要紧扣“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活动主题,可采用“称呼(同学们)+对活动的评价(同学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积极参与,积极发言)、总结(这次活动让我们明白了珍爱地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祝愿或建议(希望我们共同把地球建设得更美好)”的格式进行拟写。注意做到语言简洁明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6.答案:(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答案:(1)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2)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唯能长啸高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之感以及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可依据“找景物+串景物+修饰”这一思路作答。该题要求答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故应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串联起景物,并对语言进行修饰,使其生动、流畅。最后还要归结出所描绘的画面特点——安逸、闲适。注意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抓住诗句中所运用的典故进行分析。本诗中的“采薇”,即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颈联描绘了美好热闹的乡野之景,反衬了诗人心中的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而诗人身边却没有一个朋友来分担他的这份寂寥,只好拉来远去的伯夷、叔齐,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8.答案:(1)①冲上、漫上
②这里指飞奔的马
③断绝
④带,带领
(2)D
(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②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4)[甲]文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峻;[乙]文用“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侧面烘托上山的高峻难行。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③④出自课外,可结合语境,根据句意推测词义。
(2)例句中的“之”是助词,译为“的”。A.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作连接,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无实义,可省略,正常语序是:有何陋。C.之:代词,指卖油翁。D.之:助词,的。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需落实重点词。
(4)[甲]文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侧面烘托出山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由“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可知,山路狭窄危险,即使是兜笼也容不下。若自己步行会很辛苦,可以雇佣“海马”,侧面烘托出黄山具有险仄难行的特点。
[参考译文]
[乙]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洌,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即使是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作‘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就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好像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9.答案:(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我”见过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做铺垫,渲染了一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2)承上启下。
(3)(示例)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眷恋之情、敬爱之情和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
(4)①说它普通是因为这是人民用纸做的;说它珍贵是因为它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哀悼之情。
②全国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是用纸做的,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但这些花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跳动着八亿人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每一个人,因此“最富于生命”活力。
解析:(1)由“见过……,也见过……”的三次重复可知是排比手法。写出了“我”见过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蓄势、做铺垫,渲染了一种沉痛的氛围。
(2)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
(3)第④段从“哀思如海”“眷恋”“敬爱”等关键词可以看出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眷恋、敬爱和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
(4)需要结合全文,抓住关键词理解。①句要答出“普通”“珍贵”分别指的是什么。②句可以结合文章结尾理解其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
10.答案:(1)D
(2)B
(3)正面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展示红军的英勇;侧面描写,通过环境的恶劣和守军的反应展示红军的英勇。
解析:(1)“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有误。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这是斯诺对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的肯定性评价。
(2)斯诺是从李长林的介绍中了解到贺龙的好口才的。
(3)文段采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根据“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第一个战士中了弹……第二个、第三个……”分析概括:这是通过动作描写,从正面直接展示红军的英勇。根据“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四川的白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分析,这是通过环境的恶劣和守军的反应,从侧面展示红军的英勇。
11.答案:例文:
有一种美好唤起我
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如春风般温润,如冬阳般温暖,与他们相处,我能够充分体会到那种润物无声的美好,也正是那种美好,唤起了我心中的美好。
那天下午,放学时天就阴沉沉的,我与她急忙跑向公交站,急急地上了车。我稍微松了一口气,真担心赶不上车,又快下雨了,不然就倒霉了。
公交车行驶到第三站时,车子迟迟没有开动,只听见司机在大声嚷道:“你没投币,不能上车。”我抬头一看,上来一个比我小几岁的小女孩,正委屈地看着司机:“求你了,司机叔叔,我的钱不知丢哪儿了,让我上车吧!一会儿妈妈找不到我,就该着急了。下次上车时给你补上。”
“不行,这是规定。下车吧,小姑娘,我得开车了。”司机不依不饶地说。小女孩背着书包,手里提着一把伞,犹豫着,准备下车。
这时,她站起身来,悄悄地走到小女孩身边,塞给她两元钱,眼睛一眨,又悄悄地回到座位上了。小女孩接过钱,开心地投了币,就过来依偎在我俩身边,笑眯眯地道谢。
我扭头看着她:“上车的时候,你还说要买雪糕吃呢,这下你吃不成了。”
她调皮地笑了笑:“雪糕可以不吃,如果小妹妹回不了家,那事情可就大了。”
我一愣,心想:“多么朴实的话语呀!”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下车时,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小女孩把手中的雨伞塞到我手里,就消失在雨中,雨中传来她甜甜的声音:“两位姐姐,谢谢你们,再见——”
多好的小女孩呀,一个懂得感恩的小女孩。我很庆幸遇到了这两个有着美好品质的人。她们的美好,也唤起了我善良的心。
我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风雨中焦急地走来走去。我走过去,把雨伞塞到她的手里,便与我的同伴跑进了雨中……
解析:【写作思路】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考查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并用文字再现生活,以我手写我心的能力。审题有两个关键点。1.“美好”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美好景物,也可以是人的美好品质。2.这种“美好”唤起了“我”的什么?“我”对往事的回忆,“我”内心的某种情感,“我”对未来的希望等都可以写入文中。这个题目适合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要从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写出“我”从这种“美好”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