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同步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臼齿(jiù) 濒临(pīn) 繁殖 茸毛(róng)
B.凋谢(diāo) 震颤(chàn) 深渊 兴味(xìng)
C.飓风(jù) 洗涤(tiáo) 星辰 赐予(cì)
D.遏制(è) 卑微(bēi) 销逝 点缀(zhuì)
2.下列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迀腐 吆喝 辟邪 纵横绝荡
B.松懈 奉献 驻扎 素未谋面
C.交卸 狼籍 赋闲 触目伤怀
D.俯瞰 遏制 点缀 神彩飞扬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拿到试卷,李林对着那几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C.每一起案件的侦办过程都需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分析研判,最终才能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D.伴着迎春花在风中欢笑着舞蹈,2022的春天悄然莅临,希望便开始在每一个人心中潜滋暗长。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顾诵芬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B.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放运行。
C.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到奔赴偏远地区播撒梦想的支教群体,无数事实表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堪当大任的!
D.本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5.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最近,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式收官结束。在视频末尾,“多谢款待,下季再见”的弹幕刷了屏。观众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这部片子的喜爱和留恋。美食纪录片的火热,离不开舌尖上的欢愉,但持久的吸引力却不光靠挑动味蕾。走胃又走心,成了爆款美食纪录片共同的圈粉因子。
A.“方式”是名词,“对”是介词,“喜爱和留恋”是并列短语。
B.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最近,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式收官。”
C.“走胃又走心,成了爆款美食纪录片共同的圈粉因子。”这个句子中,“共同”是状语。
D.“美食纪录片的火热,离不开舌尖上的欢愉”一句的主干是“火热离不开欢愉”。
6.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昆明的雨》中有“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下列关于“孟夏”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B.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六月。
C.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七月。 D.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八月。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______;如果叶子也不漂亮,也许______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________。
A.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B.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体态会绰约生姿
C.叶子会青翠欲滴 枝干会错落有致 体态会绰约生姿
D.体态会绰约生姿 枝干会错落有致 叶子会青翠欲滴
8.在湖南农大的开学典礼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成功的秘诀进行诠释:“经常有人问我成功的‘秘决’是什么?我的体会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6分)
请选择袁老成功秘诀中的一个方面,来谈谈它对你的启示。50字左右。
二、阅读(43分)
9.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19分)
背影(节选)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说说选文第②—③段的作用。(4分)
(2)作者在第④段中“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出现了两个“终于”,你从中读出了什么?(4分)
(3)第⑤段中,作者写了父亲送“我”上车时的一系列小事,比如照看行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分)
(4)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的不喜欢。
B.写父亲“嘱咐”“踌躇”等,表明父亲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D.作者写“勾留南京”一笔带过,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
10.现代文阅读。(24分)
大城小树
连亭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在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鸟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棵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投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里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
(1)文中的“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8分)
(2)“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分)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4分)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4)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5)文末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文中的“树”让你联想到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分)
三、作文(5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的教诲,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濒bīn。C.涤dí。D.销→消。
2.答案:B
解析:A.绝→决。C.籍→藉。D.彩→采。
3.答案:A
解析:A妙手偶得:指文学修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答案:D
解析:“或”前的顿号应为逗号。
5.答案:C
解析:C项“共同”修饰名词“因子”,在句子中是定语。
6.答案:A
解析: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即初夏,指农历四月。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答题时,可釆用“瞻前顾后”的方法,由语段第一处横线后面的句子“如果叶子也不漂亮”可知,第一处横线上应该填“叶子会青翠欲滴”;由第二处横线后面的句子“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可知,第二处横线上应该填“枝干会错落有致”;最后一处横线上就应该是“体态会绰约生姿”。故选C。
8.答案:(示例)我体会最深的是“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只有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打好基础,才有可能成功。
解析:要求针对袁隆平的成功“秘诀”,抓住其中一方面谈谈对自己的启示。要观点明确,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符合逻辑,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9.答案:(1)通过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惨淡的光景,烘托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突出父爱的深沉。
(2)我读出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进而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细致、深沉、含蓄的爱。
(3)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4)运用反语,“聪明”实为糊涂,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5)B
解析:(1)选文第②一③段不仅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加强文章的真实性,也为读者交代清楚了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惨淡的故事背景,表现出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两段中对家庭变故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凉、杂乱的环境氛围,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反过来安慰“我”“天无绝人之路”,处处为“我”着想,这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更突出父亲的坚韧与父爱的深沉。
(2)根据“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等句可知,父亲因为事忙,本不打算送“我”,但因为放心不下“我”,最终决定亲自送“我”,两个“终于”强调了父亲送“我”时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这样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细致、深沉、含蓄的爱。
(3)“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一句可概括为:拣定座位。“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可概括为:嘱托茶房。
(4)这两个“聪明”运用反语,这里是作者认为自己愚蠢、不懂事。这里的“聪明”是作者的自嘲,反映了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如今明白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不免遗憾、自责。因此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是抒发自己的内疚之情,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5)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不放心,要亲自去送“我”,体现出父亲深沉、细致的爱。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说明父亲完全不必如此操劳,反衬出父亲对“我”的关怀细致周到。D.作者对“勾留南京”一笔带过,不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而是“勾留南京”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10.答案:(1)①“树”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②“树”抚慰需要帮助的人们,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③“树”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弥合了人与世界的裂痕;④“树”带给人们力量与希望,使人变得坚强。
(2)放在第③段开头最合适。第②段写了树能够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第③段写“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两段间有转折关系,“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可以连接②③两段,使得段意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符合逻辑,因此应该放在第③段的开头。
(3)修辞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对城市坚定的守护;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表现了树使城市更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这棵树所蕴含的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我”心态变好,得以提前出院。从此以后,这棵树曾带给“我”的生命的力量就转化为“我”自身的力量,扎根在“我”心中,伴随着“我”成长,这棵树成了“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5)我联想到了环卫工人。环卫工人默默地付出,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常会忽略他们,但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由第②段“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树把鸟引到了大城,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归纳出树的作用: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由第④⑤段“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归纳出树的作用:抚慰需要帮助的人们,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由第⑥段“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归纳出树的作用:寄托感情,弥合裂痕。由第⑦一⑨段归纳出树的作用:带给人们力量与希望。
(2)第①②段写城里有了树,树“激活了城市”,第③段写“树很单薄”“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写出树容易被忽略。这一句放在第③段开头起承上启下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以下角度入手:修辞、词语、句式、深刻含义等。分析时要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深刻含义的把握。树的那种坚强向上的力量使“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树”在“我”心里扎下根,成为“参天大树”,是指这种力量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并且成为“我”自己精神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5)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由文末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借树喻人,用沉默而坚韧宽容的树比喻生活中默默贡献的人,借以赞美他们的奉献而不张扬。
11.答案:【例文】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梦里花落知多少,时间流转,季节更替,唯有一朵永驻心间,散发迷人的芬芳。
淅淅沥沥的春雨,依如昨日般飘落,有征兆却似乎没有尽头。我站在教室外的走廊里,等待着来接我的母亲。良久,春雨中依旧空空的,留下些许香的残迹。远处,一个妇女正在雨中疾驰,没有穿雨衣,衣服湿了一大片,我看清了那是母亲,一阵刹车声将我的烦躁统统激起,我一脸生气:“怎么到现在才来呀?”“我本来很早就出门了,因为今天是你的生日,就去做了个蛋糕,没想到竟来晚了。”听到母亲的话,我生气的表情渐渐缓和,我的视线绕过母亲,射向了那件雨衣,雨衣下面确实盖着什么。“你为什么不穿雨衣呢?”“哦,我把雨衣盖在了蛋糕上,以防把它打湿。”我的心一惊,望着被雨淋湿的母亲,看着雨衣盖着的蛋糕,心里不知是酸还是甜。
思绪不知何时被风中的花香牵引,飘向去年的今天。依旧是春雨淅沥,依旧是春风裹香,疲劳工作了一天的母亲一回家便瘫倒在床上,似乎已经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有些生气,却不忍唤起母亲。突然,母亲像上了发条般从床上“弹”起,拿起雨衣匆匆出门,我不知道母亲去干什么,只是隐约被失落笼罩着,春花的芬芳掠过鼻间,我却无心玩赏。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里提着蛋糕——用雨衣盖着的蛋糕,我的眼眶里有热泪在涌动。
“我们走吧。”母亲的话将我的思绪从回忆中唤回,此刻的情景和去年的今天重叠,放映着一场短暂却深刻的电影,电影的主角是母亲,而我只是被感动的观众,我要将我最响亮的掌声献给这场令人回味的电影,告诉电影的主角,我对她的感谢。
感谢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感谢母亲赐予我的感动,感谢母亲在我心中植下了那朵芬芳的花。
春雨淅沥,春风吹拂,春花的花瓣被无情地吹落,唯有心中的那朵花,不会因时光而萎谢,不会因环境而凋落,它是被爱加了保险的,芬芳永远不会消失。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记忆”,一个是“芬芳”。审题时,要弄清“芬芳”的意思,“芬芳”意为“香,香气”,这里应该用它的比喻义:让人温暖的人和事。通过阅读提示语可知,“芬芳”可以是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事、一瞬;可以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场面等;还可以是美的情、美的悟、美的思想。简言之,就是生活中美的人、美的景、美的物都可以。
“芬芳”前面的限制修饰语“留在记忆里的”,写作要求也写得很清楚,“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所以写作时要突出一个“真”字,可写一件事,也可记叙几件事。因为题目的关键词是“记忆”,所以要以记叙为主,也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故心理描写也不能少,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采用边记叙边抒情的方式。
在写法上,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注意精心选材,使文章更具吸引力;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