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4 15: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古有一人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 天 寺
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共同,一起
散步
院子里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连词“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水中有藻、荇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
地方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⑴月色入户
⑵念无与为乐者
⑶盖竹柏影也。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步:

考虑,想到
大概是
只是
住户、人家
纪念,思念
但是
与事无关的人
不热衷于名利而能
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3、文言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⑴相与步于中庭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⑶解衣欲睡
⑷盖竹柏影也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判断句)
大概是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
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张怀民其人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写景)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抒怀
叙事:
地点——
时间——
人物——
起因——
经过、结果——
(一)寻友赏月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作者、张怀民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寻怀民,与之一起赏月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深秋的夜里走出户外?为什么是与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一)寻友赏月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深秋的夜里走出户外?为什么是与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一是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与张怀民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二)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三)月下抒怀
闲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自嘲)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黄州: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贬官惠州: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
人;
贬官琼州: 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氏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闲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自嘲,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3、豁达乐观的心态。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
用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人生!
悟一悟
全文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写景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抒怀
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小结:
四、课堂检测
1、按要求默写
⑴文中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选择题
⑴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B
(2).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
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
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B
三、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子里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四、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解衣欲睡        欲: 想要,打算 
2.月色入户        户: 门 
3.欣然起行        欣然: 高兴的样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就,于是 
5.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 交错纵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清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