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学案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夏浩然、樊云芳,前《光明日报》社记者。樊云芳,女,1945年生,上海人,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代表作有长篇通讯《追求》(与丁炳昌合作)、《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与丁炳昌、张祖费合作)等。樊云芳较早提出了中国新闻要突破某些“禁区”,摆脱平面报道模式,走向“全息摄影”的概念,并撰写一批论文发表。
写作背景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三、导读理解
1.文章为什么开头用“她”而不直接写出吕伟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开篇就把“她”定格在十米高台上,让她与白云、飞鸟为伴,却不直接写名字,一是因为她站得很高,下面的人看不清她是谁;二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这样写既符合特写的特点,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3.在第2、3、4段,作者对吕伟十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的画面进行了分解。概括这几个“定格”的画面,并分析这样细致描写的作用。
明确:第2、3、4段对吕伟的自选动作“5136”进行了细致分解,用了几个“定格”的画面:对“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
(1)放慢“镜头”,用文字细致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感觉;
(2)同时,这样细致的描绘也突出了吕伟自选自动“高、险、难、美”的特征,让读者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发挥。
4.作者写吕伟的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这是闲缀的一笔,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描写白云和飞鸟,是想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这里的动既写出了吕伟“沉静自若”的特点,也为后文跳水动作的“动”蓄势铺垫。
5.跳水的动作是极快的,然而,在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吕伟跳水的全部瞬间,也能真实地感受到“快”的感觉,这是否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字表现力呢?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在描写起跳的瞬间时,描绘了一个瞬间停滞的画面,将那一瞬间定格下来并喻为“飞天”壁画,这就给读者形成了一个慢镜头印象;忽然,连续描写腾空的动作,“一周半”“三周”让读者在脑中生成细节动作,同时,又以“疾如流星”“潇洒自如”等形容词写出了动作之连贯、动作之快。最后入水的一个“哧”字将动作的“快”导向极致,又以水面的细节之静为之烘托。由此达到了既描写了吕伟的全部动作,又表现了吕伟动作之快的效果。
6.作者除了写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快,还写出了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2)“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3)“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了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7.结合最后一段,分析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选用一个印度观众的赞美,则意味着这赞美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赞美,更上升到国家层面,作者借此表达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饱含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自我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bǐngxī-liǎnshēng_________的一刹那。
(2)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língkōng_________翔舞的“飞天”。
(3)她已经展开身体,像qīngyíng_________的、笔直的箭。
(4)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yóuzhōng_________的赞赏。
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___________)
(2)暂时抑制呼吸。(___________)
(3)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___________)
3.填空。
(1)新闻特写是对________、______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者“______”,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景、______,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新闻特写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上成点,在空间上________。也就是说,特写表现的一般是一个特定的________的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第一段中对白云、飞鸟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3)最后一段对印度观众的描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4)本文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屏息敛声; (2)凌空;(3)轻盈; (4)由衷
2.答案:(1)眼花缭乱
(2)屏息
(3)如梦初醒
3.答案:(1)新闻事件 新闻人物 细节 一个镜头
(2)成点 时空交汇点 形象画面
4.答案:(1)用“白云”“飞鸟”的“动”衬托出吕伟站在十米高台时的沉静。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吕伟跳水时优雅的动作,流露出作者内心的赞叹和喜爱之情。一个“托”字,静静停留在空中,与后文“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
(3)不多余。这是侧面描写,用印度观众对选手们的称赞,突出了跳水选手们高超的技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作用: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