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4 23: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视频导入,知天下之大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视频导入,知天下之大事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讲,专指消息。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检查“读读写写”
请打开课本P5,检查注音、释义。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消息报道有及时、准确、简短的特点;
结构上有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个部分。
自读课文,参照旁批,思考:消息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结构固定好,准确讲时效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消息的结构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电头 电讯稿件发出单位、时间和地点的说明。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该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 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 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电头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说说两则消息分别讲述了什么事件?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When
Where
What
Who
Why
How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如何
何人
人物: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何时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
何地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何事
事件:南渡长江
何故
原因: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放全国)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如何
何人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时间:二十日夜起
何地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事
事件:横渡长江
何故
原因:解放全国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先后渡江
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具备六要素,及时来播报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回顾六要素,讨论并思考: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反复出现?分别出现在哪里?
两则消息的关键要素都重复出现在标题、导语、主体中,有时是同样的内容重复,有时是变换形式重复。因为标题与导语都有浓缩精华、增强吸引力、诱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所以会出现意思重复的现象。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回顾六要素,讨论并思考: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反复出现?分别出现在哪里?
但是,三者虽讲同一件事,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标题最简洁,一个短语进行浓缩;
导语略次之,一句话来概括;
主体部分则详细叙述。
三者关系类似于一组“同心圆”,是互相包含的关系。
主体
导语
标题
交叉与重复,结构三连套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消息固定的格式
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结构固定好,准确讲时效
具备六要素,及时来播报
交叉与重复,结构三连套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明性(简明扼要)
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比较阅读,感作者之风采
(一)对比两则消息,思考:同样是报道渡江战役,同样写于22日这一天,两则消息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课本批划,小组交流
比较阅读,感作者之风采
(一)对比两则消息,思考:同样是报道渡江战役,同样写于22日这一天,两则消息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两文一长一短,一详一略,时间上一前一后,第一则只写了中路军,第二则详细地写了中路、西路、东路这三路大军的渡江战况。
第一则写在战斗刚刚打响之际,将战况进行播报,将胜利的消息传到全世界,鼓舞我军的士气,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文章不在长,在迅速。
第二则写于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这时应该比较详细地介绍战斗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并宣传此战役。文章可略长,可详实。
比较阅读,感作者之风采
(二)在两则消息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具。
你对渡江战役和作者毛泽东了解多少呢?
比较阅读,感作者之风采·渡江战役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比较阅读,感作者之风采·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你对他的哪一个身份感受最明显?
文人,亲自撰写渡江战役的消息。
战略家,两则新闻的安排独具匠心,不仅在武力上取得战争的胜利,也在宣传上获得绝对的优势。
课外拓展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再读课文,品消息之语言
回顾消息的特点,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能读出消息的特点?
再读课文,品消息之语言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消息的语言强调客观性,要求准确简洁地报道事实。
自主发现,明作者之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作者是倾向哪一方的呢?
找一找文中感彩比较鲜明的词句。
自主发现,明作者之情感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的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自主发现,明作者之情感
你还在文中发现了哪些极具特色的词句?
①画面感强。
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②用语典雅,运用文言词语。
如“即已”“甚为”“业已”等。
③气势豪迈。
如文中反复出现的“我”字。
消息在客观叙述中,还隐含着主观情感。
拓展:读新闻,分析新闻的结构
习近平就西班牙巴塞罗那发生货车冲撞人群恐怖袭击事件向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致慰问电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8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发生货车冲撞人群恐怖袭击事件向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致慰问电。
习近平在慰问电中表示,惊悉8月17日下午贵国巴塞罗那市发生货车冲撞人群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和伤者表示诚挚慰问,祝愿伤者早日康复。中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愿同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反恐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小试牛刀
请你为学校的开学典礼拟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