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 ( ) 竞跃 ( )
沉鳞 ( ) 能与其奇者( )
解衣欲睡( ) 欣然起行 ( )
藻、 荇交横( )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C.四时俱备(四季)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相与/步于中庭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写景极富特色: 先仰视“____________ ”, 再俯视“_____________ ”,又平看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最后又分“____________ ” “________ ”两个时段来写, 一句一景, 次第井然, 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 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各种景物交相作用, 互为影响, 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 生动画卷。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提升题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峰,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 独抒性灵, 信笔挥洒, 自由书写, 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 情思摇曳, 韵 趣天然。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①⑤② C .⑤③④①② D .⑤①③④② 6.苏轼被贬, 心中忧郁, 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 有同 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 请你对出下 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例句写句子,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同。
例句:豁达是一种乐观,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
仿句:豁达是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达是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题
(2022 重庆江津期末)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
.
青林翠
竹
,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
(
.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晓雾将歇( )
(3)月色入户 ( ) (4) 但少闲人(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凝聚了作者游赏江南山林的情韵, 首先表现为作者山水意识的 强烈和深湛。
B.从结构上看, 《答谢中书书》通过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 以静显动, 以动 衬静,写出了山川之美。
C.《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笔, 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简洁, 写景如绘; 而 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 《记承天寺夜游》渲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 空灵的境界也映射出作者内心对于现实的畏惧和逃避。
11.结合[链接材料]和选文[乙],谈谈你对苏翁所说的“闲人”的理解。 [链接材料]
行香子 ·清夜无尘
苏 轼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 虚苦劳神。叹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 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tuí yuè lín yù jiě xíng xìng
2.答案 A “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3.答案 C 正确划分:实是/欲界之仙都。
4.答案 (1)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 夕 色彩的配 合 动静的结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答案 B 先找出本段的总领句—— “游记小品, 堪称文苑奇葩”,所以③应 为首句;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可知,“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照应“游记小品”, 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 同时“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 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故选B。
6.答案 (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解析 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即可。
7.答案 (示例)一种坦荡 容纳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 一种自信越过前进时 的坎坷和困难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要紧扣“豁达”的话题,挖掘其内涵。同时, 注意前后的对应关系。
8.答案 (1)交相 (2)将要 (3)门 (4)只是
解析 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1) 句意: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2) 句意: 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3) 句意: 月光从门外射进来。(4) 句意: 只是缺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9.答案 (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了。(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大概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解析 (1)复: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指山水 之奇异。(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盖:大概是。 10.答案 D 《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 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 的苦闷以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1.答案 “闲人”既指政治处境, 被贬谪之人, 清闲无比, 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带有人生短促的忧伤、知音难遇的悲慨; 又指悠游自在, 含有自嘲、自慰又颇有 自许之意,表现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解答此题, 要抓住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乙]文中的“闲人”一词, 表面上 是苏轼的自嘲, 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 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 实际上却为 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 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的, “闲 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 却被一贬 再贬, 流落黄州, 在内心深处, 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 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链接材料]表现了苏轼在政治生活中的 苦闷情绪, 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 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 对一张 琴, 倒一壶酒, 听溪水潺潺, 看白云飘飘, 享受当下的美好,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胸襟。所以, 苏轼自比“闲人”, 既有人生短促的忧伤、知音难遇的悲慨; 又有 自嘲、自慰、自许之意,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