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1: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孟子》三章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往之女家(同“汝”,你)
与民由之(遵从) 迪非不深也(水池) 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D.必敬必戒(谨慎) 贫贱不能移(使……动摇)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
胜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译文:方圆三里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译文:这怎么能叫大丈夫呢?)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默写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2) 日本右翼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 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 。
(3) 《富贵不能淫》中" , , ” 几句是古人立志的标准,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二、提升题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江山可否永固的最基本条件,中华文明 历来也有“守望相助"的传统。 。在中国历朝历代,也都鼓励民间性的 自主慈善行为,这样既部分地消除了社会不安因素,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A.所以,自古以来国人就希望当权者有“仁德” “施仁政”,相信“仁者无敌”,
而当权者却极力倡导仁德思想
所以,自古以来国人就相信“仁者无敌”,希望当权者有“仁德” “施仁政”,
而当权者也极力倡导仁德思想
所以,自古以来当权者也极力倡导仁德思想,而国人就相信“仁者无敌”,
希望当权者有“仁德”“施仁政”
所以,自古以来当权者也极力倡导仁德思想,而国人却希望当权者有“仁德”
“施仁政”,相信“仁者无敌”
同学们搜集了下面关于“和”字起源的材料,请你和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和”字源于“穌”。而“穌”又从“會”从 “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會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 孔,即今所谓的排箫。“穌”以左旁的“會”表形,以右旁的 “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和和”
乐音以调和众声。
三、阅读题
(2021辽宁锦州中考节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 集③,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⑤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 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 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⑧之兴废,洛
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 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 李格非《书V洛阳名园记〉后》)
[注]①崤(xiao):山名。黾(mia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 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治乱: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 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⑦蹂蹴:蹂 躏。⑧囿(you):饲养动物的园地。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人恒过
衡于虑
予故尝曰
化而为灰烬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译文:
[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 的观点。
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答:
答案全解全析
答案C “池”的意思是护城河。
答案B正确的翻译应为“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答案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B逐一分析各项可知,A项、D项语序不当且关联词使用错误,C项语 序不当。故选B。
答案乐器、音乐调节音乐使之和谐和谐、谐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材料一]讲的是“和”字的起源;[材 料二]从字体的构成,介绍“和”表达的意思;[材料三]从汉字发展介绍,“和” 有“顺、谐”的意思,这是它引申出来的含义。所以,前两则材料都表现了汉字 “和”的起源和乐器有关,指的是音乐合奏的“和”音,后引申为和谐、谐调之
,意。
答案(1)犯错误(2)同“横”,梗塞、不顺⑶曾经(4)变为,成为 解析(3)(4)出自课外,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3)句意为:所以我曾经说。尝: 曾经。(4)句意为:化成灰烬。为:变为,成为。
答案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 断增加他的才干。(2)天下在太平无事时就罢了,(如果)有事,那么洛阳一 定先遭受兵灾(兵乱)。
解析 (1)曾:同“增”,增加。(2)已:罢了。受兵:遭受兵灾(兵乱)。
答案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乙]文中,作者认为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 国家的治乱,从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唐代鼎盛时大兴园林,唐 代末年园林都毁于战火。因此作者说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作者借 写这篇文章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 刻忧虑。这里作者用“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死于安乐”的观点。
答案 (示例1)奢靡之风会让一个国家灭亡。(示例2)要有忧患意识,要 居安思危。(示例3)安逸和享乐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围绕“忧患意识”作 答,合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乙]文作者首先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然 后以唐朝贞观、开元年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馆舍府第的史实,论述园囿的兴废 是洛阳盛衰的征兆;最后进一步推论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借此告诫统 治者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因此,谈启示时,可从“一个国家不能放任奢 靡之风兴盛” “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等角度思考阐述。
[参考译文]
[乙]洛阳地处天下的中央,挟有崤山、黾隘的险阻,正当秦陇的要害之地, 是赵、魏出入必经的要地,也是四方必争之地。天下在太平无事时就罢了,(如 果)有事,那么洛阳一定先遭受兵灾(兵乱)。所以我曾经说:“洛阳的盛衰, 是天下治乱的征兆。”
正当唐朝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营造的馆 舍府第,号称有一千余座。到了唐末遭遇战乱,流离失所,接下来又是五代的残 酷战祸。洛阳馆舍府第中的池塘竹树,被兵车蹂躏,荒废成为丘墟;高亭大榭, 被烟火焚烧,化为一片灰烬;都与唐朝一同灭亡,没有剩余了。所以我曾经说: “园囿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征兆。”
况且天下的太平和动乱,从洛阳的盛衰就可以看出征兆;从洛阳的盛衰,从 园囿的兴废就可以看出征兆。那么我作的《名园记》,又怎么是没有用处的呢! 唉!公卿大夫刚到朝廷任职,就一味放纵一己私欲,只知道谋私利而忘却天 下的太平和动乱,想引退下来享受这馆舍府第的乐趣,可以吗?唐朝就是这样灭 亡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