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作三角形
【知识提要】
1.会用直尺和圆规作角平分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一边作三角形.
【学法指导】
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是尺规作图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也有较多应用,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已知两角及其一边;已知三边能且只能作一个三角形,这里的“一个三角形”的含义是:当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时无论位置如何,都视作同一个三角形.
范例积累
【例1】 如图,已知线段a,锐角α,画Rt△ABC,使斜边AB=a,∠A=∠α.
【分析】 已知两个角及一角的对边画三角形.一般要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先画出第三个角,然后转化为已知两角夹边画三角形.对于直角三角形,因为其中的一个已知角为直角.通过画垂线就能使画法简化,解决特殊的问题要注意能否用特殊方法来解决.
【解】 画法:
(1)画∠MAN=α;
(2)在射线AM上截取AB=a;
(3)过B作BC⊥AN,C为垂足,则△ABC就是所求的直角三角形(如图).
【例2】 如图,A、B、C三点表示三个村庄,为解决村民就近入学问题,计划新建一所学校,要使学校到这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请你在图中用尺规确定学校的位置P.
【分析】 分两步:先作到A、B两点等距离的点的图形,再作到B、C两点等距离的点的图形,两图形的交点,就是所求作的点.
【解】 作法:
(1)连结AB,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DE.
(2)连结BC,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FG,交DE于点P.
则点P即为所求作的学校的位置(如图).
【例3】 已知:线段a.求作:△ABC,使∠A=90°,AB=AC,BC=a.
【分析】 由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比较特殊,内角依次为45°,45°,90°,故有多种作法.
【解】 作法一:
(1)作线段BC=a;
(2)分别过点B、C作BD、CE垂直于BC;
(3)分别作∠DBC、∠ECB的平分线,交于点A,
△ABC即为所求(如图1).
(1) (2) (3) (4)
作法二:
(1)作线段BC=a;
(2)作∠MBC=45°;
(3)作∠NCB=∠MBC,CN与BM交于A点,
△ABC即为所求(如图2).
作法三:
(1)作线段BC=a;
(2)作∠MBC=45°;
(3)过C作CE⊥BM于A,
△ABC即为所求(如图3).
作法四:
(1)作线段BC=a;
(2)作BC的中垂线MN,交BC于O点;
(3)在OM上截取OA=OB,连结AB、AC,
△ABC即为所求(如图4).
基础训练
1.按下列条件不能作出惟一三角形的是( )
A.已知两角夹边 B.已知两边夹角
C.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D.已知两角及其一角对边
2.已知线段a、b和m,求作△ABC,使BC=a,AC=b,BC上的中线AD=m,作法的合理顺序为( )
①延长CD到B,使BD=CD;②连结AB;③作△ADC,使DC=a,AC=b,AD=m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3.已知三边作三角形,用到的基本作图是( )
A.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B.平分一个已知角
C.在射线上截取一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D.作一条直线的垂线
4.已知线段a、b(a>2b),以a、b为边作等腰三角形,则( )
A.只能作以a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B.只能作以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C.可以作分别以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D.不能作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
5.看图填空:
(1)过点________和点_______作直线;
(2)延长线段________到_________,且使________=_________.
(3)过点_________作直线_______的垂线;
(4)作射线_______,使_____平分∠________.
6.根据下列要求,判断是否一定能作出图形:
①过已知三点作一条直线;②作直线OP的垂直平分线MN;
③过点A作线段MN的垂线AB;④过点A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
⑤过已知线段外一点作其平行线; ⑥作△ABC的边BC的高AD且平分BC;
⑦以O为圆心作弧;⑧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
能作出图形的是_________,不能作出图形的是__________.
7.如图,已知△ABC,求作△A1B1C1,使△ABC≌△A1B1C1.
8.已知:线段a、m、h(m>h),求作:
一个三角形△ABC,使BC=a,BC边上的高线AH=h,中线AM=m.
提高训练
9.已知两角α与β和其中一角的对边a.求作:
三角形ABC,使∠B=∠α,∠A=β,BC=a.
10.如图,在△ABC中找一点P,使P到AB和AC的距离相等,并且到B、C两点的距离也相等.
应用拓展
11.已知线段a和c(a答案:
1.C 2.A 3.C 4.B
5.(1)A B (2)AC B BC AC (3)M b (4)OC OC AOB
6.③⑤⑧ ①②④⑥⑦ 7~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