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版)科学三年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 说课稿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版)科学三年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 说课稿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13 22:4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水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的起始课《水到哪里去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水到哪里去了》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的开篇文章。本课是在学生明白水在加热状态下可以由液体变成气态的前提下,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水的蒸发”、 “影响水蒸发的因素”等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等过程感觉蒸发的制冷作用和影响水蒸发的因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蒸发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于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点科学,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也渐成雏形,他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动脑,进行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在课程中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
这个阶段的学生研究了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水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学生对蒸发的快慢有一个模糊的了解,但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联系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举出相关实例说出蒸发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能从实验得出的结论分析出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并带走一部分热量。
4.利用身体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热量的变化。能与同伴交流研究方法和过程。

5.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常温下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6.通过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知道使用不同方法,起到的作用可能是相同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重点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带水的东西变干的现象吧。谁能说出一些?
让部分学生说出。
出示课件:教材29页水蒸发的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说出坑里的水到哪里去了 衣服和粮食为什么会变干?

学生:小组讨论,试着说说。
教师:同学们,为了弄明白此类问题,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板块二、探索
活动一:“写字游戏”
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湿”字。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经过30秒、1分钟黑板上的“湿”字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的发现,并记录在课本上。
学生:黑板上的字越来越不清晰,慢慢就不见了。水迹也消失了。
教师:黑板上的“湿”字逐渐消失了,那么,字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了,……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水蒸发的实际例子。
小组派代表班上说给大家听。
教师:同学们,水蒸发的现象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验水蒸发的感觉。
出示课件:小学生从游泳池中出来的情境图。
学生观察说出,小男孩在发抖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会得到答案的。
活动二: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体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
小组交流体会。
然后在班上说说自己的感觉,总结出水蒸发有什么特点。
学生:脑门和手背感到有些凉,说明水蒸发吸收热量。
教师:对,水蒸发时吸收了皮肤表面的热量,致使温度降低。也即蒸发有致冷作用。所以,我们感觉有点凉。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态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教师随机提问:除了水能蒸发,你还知道哪些液体能蒸发?
学生:酒精、香油、酱油、汽油、柴油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室外晒衣服的时候,晴天、阴天;夏季、冬季干的一样快吗?
学生:同样的季节,晴天比阴天干得快;夏季比冬季干得快;……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就是说水蒸发有时快有时慢,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进行实验,探究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出示半湿的手巾,请同学们尽快将它弄干。
活动三:探究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
2.设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记录在课本上。
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认真记录,得出结论:
(1)温度也高,蒸发越快。
(2)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共同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表面积、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板块三、巩固提高
1.操作:各小组分别用一瓶盖的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液体蒸发得最快。想想用什么办法。
(增大水的面积、用嘴吹、或放到室外等。)
2.思考:晒衣服时,怎样使衣服干的更快?
(把衣服展开、挂在通风、透光的地方)
板块四、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1.农民伯伯晒粮食时,为什么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并且还摊开?
2.你在发烧时,你的家人会在你的头部敷上温水毛巾,这是为什么?
3.晒盐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教师点拨 学生说出 教师肯定
板块五、课外作业:
1.夏天地面洒水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
2.淋雨后为什么会感觉冷?
3.发烧时用酒精擦身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上述题目与家长共同研讨。)
板块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如何收、放,如何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关注接受能力较弱或是操作稍慢的学生?过多关注,影响课程进程,过少关注造成差距拉大。这是我们值得去研讨的。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