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训练
1.下列岩石中,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花岗石、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
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典型沉积岩的识记及沉积岩特征的了解,难度不大。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题中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石英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故B项正确。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观止。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2~3题。
2. “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 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 D.流水作用
3.“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2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3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2.B 3.C
青岛的崂山形成于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山海相连,雄伟壮观。崂山的山脉主要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地貌景观独具特色,山体呈垂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结合下面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回答4~5题。
4.关于花岗岩球状风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B.属于图中④环节表示的地质作用
C.属于内力作用
D.属于外力作用
5.图中各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质作用及岩石,属于崂山花岗岩和变质作用的编号分别是( )
A.B和⑥⑧ B.A和⑤⑧
C.B和①② D.A和⑥⑦
解析:笫4题,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能量源于地球外部,主要为太阳辐射能。第5题,分析图示可知,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①②③为高温熔化,④为冷却凝固,⑤⑧为外力作用,⑥⑦为变质作用。
答案:4.D 5.D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地貌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典型。
(2)图中C为岩浆侵入地下而形成的花岗岩,图中的D层在E处产生的断裂是C岩层的侵入造成的,那么C、D代表的两种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_,可能含有化石的有________。
(3)若图中F处为流动沙丘,请在F处短线上画出风向。
(4)该图示反映了哪些地质作用?
解析:A处地貌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岩层C侵入岩层D中,故其年龄比岩层D年轻。含有化石的岩层是具有层理结构的沉积岩,即图中的岩层B和D。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 图中反映的地质作用既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又有风力侵蚀、风力沉积、风化等外力作用。
答案:(1)风力侵蚀 西北
(2)D、C B和D
(3)箭头略(从图的右侧指向左侧)。
(4)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风化作用等。
一、选择题
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
B.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也属于外力作用
C.内力作用的进行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2.关于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
B.“U”型谷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C.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
D.我国南海诸岛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
3.下列有关外力作用与地貌搭配正确的是( )
A.风化作用——冰斗、“U”型谷
B.侵蚀作用——沙滩海岸
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
D.堆积作用——河口三角洲
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人类活动并非自然作用,因而不属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中有的进行得很快,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有的则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地壳运动。第2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而成的,“U”型谷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的,我国南海诸岛多为珊瑚岛,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第3题,冰斗、“U”型谷属侵蚀地貌,沙滩是堆积地貌,戈壁是风力侵蚀地貌,沙丘是风积地貌。
答案:1.D 2.C 3.D
读“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相互作用关系图”回答4~5题。
4.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5.表示固结成岩作用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选D。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相互关联,并且可以循环往复,其中⑤为过程的结束,①②为新一轮作用的开始,因此,⑤为固结成岩,③为搬运,④为沉积。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答案:D
7.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选B。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这样才能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碳酸氢钙溶液分解成碳酸钙形成的,它属于化学沉积作用,其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8.下列自然景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黄河壶口瀑布
B.华山西峰绝壁
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
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
解析:选B。黄河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是流水溶蚀形成的,海南天涯海角沙滩则是海水堆积作用的结果。以上三种事物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而华山西峰绝壁是地壳上升形成的。
9.为避免渤海面积在泥沙淤积和人工填海作用下越来越小,乃至最终消失,近来有专家提议让黄河改道“回家”入黄海。黄河甲河段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的堆积作用 B.冰川的搬运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风力的堆积作用
解析:选A。黄河在进入山东后,在甲河段因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从而使河床抬升,逐渐形成“地上河”。
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资料,回答10~11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
南京及其
周边地区
的雨花台
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
处的二氧化硅热溶液,侵
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
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
太湖地区
而古今闻
名,主要是
石灰岩
10.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11.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岩
C.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
解析:第10题,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雨花石、太湖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是外力作用的产物;昆石属侵入岩,是内力作用的产物。第11题,昆石是岩浆岩,又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答案:10.D 11.B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同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面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 )
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
13.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新的变质岩
C.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结―→侵入岩
D.出露地表的岩浆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解析:第12题,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中,岩浆岩只能是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形成。任何已有岩石在转化形成岩浆岩之前,必须要重新熔融形成岩浆,再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第13题,岩浆岩转化形成变质岩要经过变质作用;沉积岩形成变质岩也要经过变质作用;岩浆经喷出作用、冷却凝固形成的是喷出岩;出露地表的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可转变形成沉积岩。
答案:12.D 13.D
二、综合题
14.下图是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①变质作用 ②侵蚀作用 ③内力作用 ④外力作用 ⑤固结成岩作用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
(2)据研究,上海崇明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与南通地区相连,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变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川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
(4)地球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有时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有时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试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
青藏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兴安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崇明岛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但其堆积物是从上游流水侵蚀形成。并从上游搬运而来的泥沙。青藏高原的不断升高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大兴安岭起伏和缓,证明存在外力的侵蚀作用。
答案:(1)④ ③ ②或⑤ ① ⑤或②
(2)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堆积
(3)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能量 太阳能
(4)地壳不断上升,以内力作用为主 地壳不断遭受侵蚀,以外力作用为主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乌鲁木齐处于中国特大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的中部,又被准噶尔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包围,所以又被称作是“油海上的一只煤船”。
材料2:岩石转化过程示意图。
(1)材料2中①②③代表的三类岩石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由①到③的地质作用发生必须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沉积物沉积下来,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煤炭?煤炭作为沉积岩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3)除煤炭之外,新疆也是我国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新疆煤炭资源、石油资源丰富的特点,推测新疆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与现在有何不同,并说明在煤炭、石油形成之后主要地壳运动过程。
解析:第(1)题,①由岩浆直接形成应为岩浆岩;②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应为沉积岩;③由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变质岩。第(2)题,沉积岩的形成要经过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第(3)题,风能资源丰富与其所处的内陆位置和大陆性气候有关。第(4)题,煤炭是由古代的植物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可推断古历史时期植被茂密,气候湿润。
答案:(1)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温度 压力
(2)经过沉积作用,埋藏后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碳化(或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即煤炭。特征:具有层理构造。
(3)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距冬季风源地近,大风天数多,风力大。
(4)地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现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煤炭、石油形成之后,地壳一直处于下降过程。
4.2 山地的形成 同步训练
山东省极力推崇“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即图中的①。第2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答案:1.A 2.C
3.有关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一定会形成玄武岩高原
B.我国的长白山主峰、日本的富士山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C.火山锥是由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形成的锥形体
D.由于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所以火山高度多在5000米以上
解析:选B。火山喷发时,如果岩浆沿着地壳中央喷山口或管道喷出,会形成火山,不会形成玄武岩高原;长白山主峰、富士山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火山规模有大有小,小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结合京沪高铁穿越的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4~5题。
4.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B.该山地地下一定蕴藏着石油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D.庐山的形成与图示地质构造有关系
5.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答案:4.C 5.B
6.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协助解决。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占用土地 B.工程造价
C.民工数量 D.技术水平
解析:第(1)题,从b镇到a镇的公路,①、②两个线路比较可以看出①要经过两座山脉,地势起伏大,②在谷地中通过,相对平坦。第(2)题,图中绕道经过c镇,可以加大运输量,促进经济发展。第(3)题,从图中的两条线路比较发现,b~d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平坦,a~b线路经过山区,地势起伏相对要大一些,因而工程造价稍高。
答案:(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地地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向斜山、地堑景观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变位(错动)为断层。图中②为地堑、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④为地垒。
答案:1.D 2.C
3.读下图,图中甲处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
A.背斜构造 B.向斜构造
C.断层构造 D.板块构造
解析:选B。根据图中甲处的山地来看,其岩层明显是向下弯曲,所以应是向斜构造。
下图为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质构造来看,属于背斜
B.从地貌形态来看,属于山谷
C.从成因来看属于向斜成谷
D.从成因来看属于向斜成山
5.该地区( )
①可能储存地下水 ②可能储存石油
③适宜修建隧道 ④适宜建石灰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从岩层新老关系上可知为向斜,从等高线上可知为山脊,即为向斜山。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有石灰岩可建石灰厂。
答案:4.D 5.B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6~7题。
6.以大洋为主的板块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北冰洋板块
7.喜马拉雅山是由( )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而成
B.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而成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
D.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
解析:第6题,根据图中六大板块的分布、轮廓,可以判断出太平洋板块以大洋为主,很少有陆地,而其他板块均包含有大面积的陆地。第7题,由喜马拉雅山的位置来看,刚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附近,是由这两大板块挤压而成的。
答案:6.A 7.C
8.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水圈和大气圈,洋流发生在水圈,两者与板块构造无关;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有规律地分布于断裂构造带,矿产资源的分布遵循地质规律。
读下图,回答9~10题。
9.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10.下列山地中,成因和上图所示不同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M山地为断层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的,属于断块山。庐山、华山和泰山都是断块山,而喜马拉雅山是褶皱山。
答案:9.C 10.B
2011年11月,位于菲律宾吕宋岛南端的布卢桑火山两次喷发,火山灰伴着轰鸣声升至1000米的高空,附近居民区笼罩在烟尘中,根据历史记录,这座火山迄今已是第16次喷发。据此回答11~12题。
11.关于布卢桑火山的山体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B.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C.上部和下部的坡度一样
D.无法判定其坡度的大小
12.经历第16次火山喷发后的布卢桑火山海拔高度将会( )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不确定
解析:火山是由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在锥形的山体上,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喷发后,喷出的岩浆在火山口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岩浆岩,所以火山的海拔高度将会升高。
答案:11.A 12.B
13.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读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解析:选A。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宜修建铁路,而中部为台湾山脉,修筑铁路成本高、难度大,故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二、综合题
14.下表为山区和平原地区修筑同等级铁路每千米工程量和造价的比较表,读后分析回答问题。
地形类型
土石方(104m3)
桥梁(延长m)
隧道(延长m)
造价(万元)
A
3~5
24
无
1200~1400
B
11~12
45
106
3400~400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A、B两种地形,________为平原,________为山地。
(2)在________(填字母)地形区修路受地形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填字母)地形区修路受地形的限制较多,交通线路要尽量与等高线________,多呈“________”字形分布。
(3)A地形在我国____(北方/南方)地区分布较广,B地形区的聚落多位于________,特点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填字母)地形区修路的技术要求高;____________(填字母)地形区易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
解析: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多,交通线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1)A B
(2)A 网状 B 平行 之
(3)北方 河谷两岸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比较少
(4)B B
15.在城市居住的小明回老家农村过暑假时,在附近的山上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山上有自流井,还有坚硬的花岗岩等。这些事物是如何产生的?你能帮他解决疑问吗?
(1)甲、乙两处形成了山地,是如何形成的?
(2)山上有自流井,可能位于哪个字母附近?为什么?如果打算勘探是否有石油,应选在什么位置?
(3)城市的新房正在装修,可以在什么位置选取优质的岩石做装修材料?
解析:据图可以知道,此处因褶皱而引起地势起伏变化,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能够形成山地和流水侵蚀作用有关。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坚硬的花岗岩可作装修材料,属于岩浆岩。
答案:(1)流水侵蚀作用。
(2)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3)③地附近。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同步训练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解析:选C。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型;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型。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③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故其发育最早。
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解析:选D。河谷发育到④阶段时,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减弱,在河流凸岸堆积,河谷变宽。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宫室遗址分布在( )
①河流右岸 ②河流左岸
③被堆积的河岸 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便于观测水情 ②利于取水灌溉 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宫室遗址位于河流的右岸;从理论上讲,位于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蚀明显,但由于该遗址位于河流的曲流处,受离心力的影响,常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第4题,村落沿河谷分布,一方面有利于取水灌溉;另一方面,河谷地区一般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3.D 4. B
5.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而平坦之地,是因为( )
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③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地,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土地肥沃、近河,利于农耕、畜牧、渔猎。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洪(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图丙中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1)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B A (3)C (4)B
一、选择题
读右图,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解析:选A。由图可知,a位于河流上游的山区,该处流水侵蚀作用显著;b位于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c位于河流下游的入海口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2.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
A.瀑布 B.冲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解析:选C。c位于河流的入海口,该处河流携带的泥沙易堆积形成三角洲平原。
下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回答3~4题。
3.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则在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4.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地貌及河流侵蚀的相关知识。第3题,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变慢,形成冲积扇。第4题,在河湾处河流凸岸沉积,凹岸侵蚀,所以淘金应在以沉积作用为主的b处。
答案:3.B 4.B
读下图,完成5~7题。
5.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A.冲积平原 B.河谷平原
C.流域 D.低地
6.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流水作用
7.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A.分水岭 B.山脊
C.山谷 D.等高线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景观图的判读。该区域主要表示河流的河水范围,为河流流域;该区域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流域的分界线为分水岭。
答案:5.C 6.D 7.A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9.按照“在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8.B 9.B
下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11.上图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 )
A.上游河段 B.中游河段
C.下游河段 D.入海口处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第10题,由图可以判断,因岩层的性质不同,较软的岩层易被侵蚀,形成较大的地势落差,流速较快,易出现瀑布景观。第11题,该景观很显然是流水的侵蚀特别是下切侵蚀而形成,一般在上游地区出现较多。
答案:10.C 11.A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
B.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C.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
D.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13.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
A.海平面上升 B.沿海地壳下沉
C.黄河入海泥沙减少 D.该区植树造林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与地理信息可知,此处为黄河三角洲,为黄河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河口附近陆地面积的增加来自于泥沙的不断堆积,由于中、上游植被保护使水上流失减弱,黄河输沙量减少,加之近年来黄河断流等导致三角洲增速减慢。
答案:12.C 13.C
二、综合题
14.下图所示地区位于温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山东半岛 B.江南地区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地貌类型与Ⅰ、Ⅱ、Ⅲ地对应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简要说明造成Ⅰ、Ⅱ、Ⅲ三地地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请你为Ⅰ、Ⅱ、Ⅲ区域的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指出开发利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解析:第(1)题,由所处温带及图中地形的海拔高度变化可判断其具体位置。第(2)题,根据①、②、③的地貌特点,判断②为侵蚀地貌,①、③为沉积地貌,再根据Ⅰ、Ⅱ、Ⅲ的位置可确定相关地貌类型。第(3)题,根据Ⅰ、Ⅱ、Ⅲ三地的地貌特点,在开发时注意因地制宜,保护环境即可。
答案:(1)A
(2)②③① Ⅰ地位于河流上游,属低山丘陵地形,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Ⅱ、Ⅲ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分别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建设水源林),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种植业),滩涂和海域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山地、丘陵地区应关注植被保护,以防止水土流失;平原地区应合理灌溉,避免造成土地盐渍化;河口地区应注意地下水的抽取,以防出现海水倒灌,地下水质恶化。
15.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图及沿BC剖面线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
(2)沿着剖面线BC的地质剖面图中①②两处发育成河谷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Q两支流,水流较缓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河流③和⑤两处中:河流横断面呈“V”型的是________处,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河流横断面呈“U”型的是________处,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A处等高线重叠,应为陡崖。第(2)题,由图知,①是背斜成谷,②是断层线附近侵蚀成河谷。第(3)题,P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水流慢。第(4)题,一般河流上游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河流横断面呈“V”型,下游流水沉积作用和侧蚀作用显著,河流横断面呈“U”型。
答案:(1)陡崖
(2)①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②处断层地带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成河谷
(3)P 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河流落差小
(4)③ 流水向下侵蚀切割河床
⑤ 流水沉积作用和侧蚀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