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同步训练
1.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
A.光、热资源 B.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原动力
C.生产能源 D.生活能源
答案:A
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解析:选D。赛车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的煤是古代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能。
3.如果只考虑纬度因素,我国下列各地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物的有机物质总量)最大的是( )
A.三江平原 B.江汉平原
C.华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选D。四个选项中,珠江三角洲纬度最低,光热资源丰富,生物量最大。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北京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据此回答4~5题。
4.北京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
B.冬季多阴雨天气
C.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
D.冬季冰雪反射率高
5.北京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 )
A.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
B.4、5月份降水较少
C.4、5月份白昼最长
D.4、5月份多沙尘天气
解析:第4题,北京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单位面积内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并且白昼较短,光照的时间较短。第5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6~9月份为雨季,阴雨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较弱。
答案:4.A 5.B[]
6.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为________层,其主要活动是________,变化周期约为________。
(2)图中B是________层,其主要活动有________。
(3)通常,________活动增强的年份也是________频繁爆发的年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解析:太阳外部大气按照从里向外的顺序,依次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对此题的解答而言,关键是记准顺序,此外,图示也有一定的提示,仔细读图可以发现A所在层次有一块黑色的斑块。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答案:(1)光球 黑子 11年
(2)色球 耀斑
(3)黑子 耀斑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C.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
D.风能、水能等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
解析:选B。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仅为二十二亿分之一;风能、水能都是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原动力,是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2.辐射差额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读不同纬度辐射差额的变化示意图,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a、b、c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 )
A.abc B.bca
C.cba D.bac
解析:选C。由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纬度越高辐射差额为正值的数值越小,时间越短。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
A.太阳灶 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 D.煤炭
4.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解析: 第3题,煤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第4题,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最适合使用太阳灶做饭。
答案:3.D 4.C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右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5~6题。
5.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高度
B.电网供电
C.天气状况
D.交通流量
6.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是以太阳能电池板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其影响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第6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5.C 6.A
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
A.都是光球层 B.都是色球层
C.都是日冕层 D.光球层与色球层
8.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黑子、耀斑
9.图中外围发亮的太阳大气层活跃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
B.影响北方地区的互联网络
C.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D.流星现象多发
解析:第7题,日全食发生时光球层被遮住,色球层和日冕层显露出来。第8题,黑子发生在光球层。第9题,色球层活跃时发射出大量的电磁波和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和磁场,并影响地球气候。流星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
答案:7.D 8.A 9.C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太阳大气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 )
A.光球 色球 日冕
B.色球 日冕 光球
C.光球 日冕 色球
D.色球 光球 日冕
11.日全食时,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太阳大气层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只能看到③
12.太阳黑子和耀斑( )
A.都发生在①层
B.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都发生在②层
D.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解析:第10题,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第11题,光球层就是人们平时能够观察到的太阳表面,日冕层和色球层人们平时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仪器才能观察到。第12题,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
答案:10.A 11.C 12.B
13.某日某时,地球朝向太阳一侧的所有地区,短波通讯几乎全部中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太阳活动引发地球大气电离层扰动
B.臭氧层破坏引起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C.火山爆发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D.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
答案:A
二、综合题
14.日照时数是指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实际日照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读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单位:小时),回答下列问题。
(1)成都和昆明的日照时数分别约为多少?
(2)图中A地日照时数约为________(取值范围)小时,此地为什么太阳日照时数较低?
(3)我国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比东南部________,由此可知,西北地区发展特色瓜果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答案:(1)1200小时;2400小时。
(2)1000~1200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天、雾天较多,日照强度弱,日照时间短,太阳能资源贫乏。
(3)长 西北地区日照时间长,植物光合作用强,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新社南京2011年12月6日电 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从对太阳的日观测图像上看,太阳“脸上,”新长出一颗“大痣”,这颗巨型黑子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数倍。
(1)材料中提到的“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哪一层(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2)太阳活动时,除了出现黑子外,还有________、______等。其中,伴随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释放大量能量的是________。
(3)举例说明太阳活动会对哪些部门产生影响?(至少列举两个部门)
(4)太阳活动的频繁出现可能使哪些消费产品的销售数量增加?
解析:太阳外围大气层分为三层,由内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分别是黑子、耀斑和日珥、太阳风。在太阳活动时,黑子是一种标志,当黑子增多时,耀斑、日珥都变得活跃,并释放出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从而会引起地球上出现短波无线电信号衰减或中断,磁暴等现象。
答案:(1)A (2)耀斑 日珥 耀斑
(3)卫星通迅、航天导航等。
(4)防紫外线护肤产品、防紫外线眼镜、遮阳伞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训练
2012年2月26日上午10时35分,台湾屏东县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屏东县政府东偏北30.4公里的雾台乡,地震深度为20.4公里。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发生时( )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屏东县城
B.先传播到屏东县城的是横波
C.屏东县城的居民先感觉到左右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屏东县城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簸
答案:A
2.下面关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波到达莫霍界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B.S波到达古登堡界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C.P波和S波到达莫霍界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
答案:C
读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3~5题。[]
3.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4.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
A.d B.b
C.a D.c
5.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解析:由图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是岩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气圈。第3题,由图知b圈层为水圈,其主体是海洋水,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6.5%。第4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5题,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岩石圈的下界为软流层上界。[]
答案:3.D 4.B 5.C
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B均位于地表,但厚度不同,分别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A+B+C均位于80千米深度(软流层上界)以上,共同构成岩石圈,D位于80~400千米深度,应为软流层,C+D+E属于上地幔的三个组成部分,当然属于地幔。F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古登堡界面(G)向下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莫霍界面 G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一、选择题
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征的正确叙述是( )
A.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莫霍界面位于地幔与外核之间,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
D.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解析:第1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很大差别,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就可以推断所经过的不同物质,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就说明上下层次物质组成有很大差异。第2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核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答案:1.A 2.D[]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4.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解析:第3题,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看,在5千米处发生明显变化,可以推知,此处为莫霍界面。第4题,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此处的地壳厚度仅为5千米,可以推知该点应该在海洋上。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3.A 4.D
5.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解析:选A。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越长。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7.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解析:第6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发源地;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第7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答案:6.C 7.B
观察图片,回答8~10题。
8.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第8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9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第10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8.C 9.C 10.B
11.
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解析:选D。解答该题关键是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而地幔属于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
12.下列关于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的一个圈层
B.是一个不连续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圈层
C.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D.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及海洋水组成
解析:选C。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按分布包括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按水体形态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汽态水。
1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说明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根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这一定义,再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如鱼生长在水中、蚯蚓生长在土壤中、生物都需要呼吸大气等,可推导出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生物圈的存在才进一步紧密联系了其他三个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所以说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二、综合题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的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下两个不连续面,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第(2)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从A至B只经过地壳,从A至E,经过地壳和地幔,纵波在地壳和地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第(3)题,地核的外核为液体,横波不能通过。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3)如图(过A点作地核外缘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5.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在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发现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再获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
材料2: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不连续面(界面)。
(2)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3)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4)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 )
解析:第(1)题,地球内部圈层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层次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划分的。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第(2)题.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第(3)题,地壳圈层在陆地上比较厚,海洋上比较薄。第(4)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而纵波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中均可传播,所以,遇到含油层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为横波。
答案:(1)地震波
(2)(如下图)
(3)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4)横 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1 宇宙中的地球 同步训练
1.下列有关宇宙及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宇宙就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空间
B.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天体,因此地球上的大气、岩石等都是天体
C.宇宙就是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总星系
D.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又是运动的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宇宙的特征及天体的相关知识。宇宙有两大特征,即物质性和运动性,故D项正确;A项,只强调了宇宙的空间范围,而忽视了宇宙的时间含义;B项,地球上的大气、岩石等虽然也是物质,但它们从属于地球这一天体;C项,总星系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 )
A.恒星和行星 B.恒星和星云
C.彗星和地球 D.卫星和星云[
答案:B
3.关于图中天体系统①-④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太阳系 B.②—银河系
C.③—总星系 D.④—地月系
答案:C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的行星M是( )[]
A.土星 B.水星
C.火星 D.金星
5.地球与木星相比( )
A.两者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正圆形
B.两者都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C.地球的密度和质量都比木星大
D.地球表面的温度比木星低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以及各自的特征差异。第4题,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第5题,地球与木星绕日公转的轨道是近圆而不是正圆;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木星是巨行星,地球属于类地行星,木星质量大,密度小;地球距日较近,表面温度比木星高。
答案:4.C 5.B
6.读太阳系八颗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
A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
(2)写出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代表字母:________,________。
(3)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填代表字母)轨道之间。
(4)图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________;属于巨行星的是________;属于远日行星的是________。(均填字母)
解析:本题组以太阳系八颗行星排列顺序图为背景,考查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明确A→H代表的行星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知,以太阳为中心,A→H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八颗行星中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为远日行星。
答案:(1)水星 天王星 海王星
(2)B D (3)D E
(4)A、B、C、D E、F G、H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题。
材料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材料2:“嫦娥二号”奔月模拟图。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B.图中包含两级由自然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嫦娥二号”奔月途中,与地球组成天体系统
2.有关“嫦娥二号”卫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奔月途中工作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B.在地月转移轨道段未飞出地月系
C.在其飞出地球大气层的奔月途中属于天体
D.在月球上探寻到存在生命的证据
解析:第1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选项 内容分析
A项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但不是唯一的卫星,地球还有许多人造卫星
B项 图中由自然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只有一级,即地月系
C项 从图中地月距离以及月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可知该项正确
D项 “嫦娥二号”奔月途中并没有与地球相互绕转,不能组成天体系统
第2题,“嫦娥二号”卫星在奔月途中,满足天体的条件;主要依靠太阳能发电提供能量来完成其工作;“嫦娥二号”在奔月过程中都未脱离地月系;从目前情况看,月球上还没有存在生命的证据。
答案:1.C 2.D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重温童谣,据此回答3~5题。
3.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都属于(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 ⑤总星系 ⑥宇宙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3.A 4.D 5.B
6.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左邻右舍是( )
A.金星、地球 B.地球、木星
C.木星、土星 D.水星、木星
解析:选B。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具有庞大的体积、质量,吸引着众多天体在一定轨道上围绕其旋转。据此回答7~8题。
7.太阳系的众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同向性——各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在同一平面上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8.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解析:第7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而共面性指的是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第8题,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会对地球地表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因白天气温过高,而使表面无液态水存在,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合成。大气的存在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有关。[]
答案:7.B 8.B
(2012·枣庄高一检测)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于2011年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开展火星探测活动。读地球与火星的相关材料回答9~10题。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 km) 大气成分 自转周期 质量 体积 表面平均温度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
地球 1.496[] N2、O2 23时56分4秒 1 1 15℃ 23°26′
火星 2.279 CO2 24时37分 0.11 0.15 -23℃ 23°59′
9.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温度低得多,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火星距日较远
B.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特别强
C.火星大气逆辐射强
D.火星上昼夜更替周期比较长
10.在八颗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其主要表现是 ( )
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和成分相同
②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和地球的温度比较适宜
④火星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第9题,行星表面的温度与距日距离有关,火星距日较远,温度较低。第10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接近且较适中;由于火星和地球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形成两行星的四季变化。火星大气成分以CO2为主,表面平均温度为-23℃,不适合生物生存。
答案:9.A 10.B
(2012·江苏盐城中学高一模拟)2012年1月8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非常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一直存在,仅今年就将有约10颗小行星运行至距离地球150万千米之内,但不会撞上地球。结合以下两图完成11~13题。
11.图1中不包含在内的天体或天体系统是( )
A.太阳 B.地月系
C.银河系 D.月球
12.小行星带位于图2中哪两颗行星轨道之间( )
A.3和4 B.4和5
C.5和6 D.6和7
13.距离图2中位置3行星的最近的一个恒星是( )
A.太阳 B.哈雷彗星
C.织女星 D.火星
解析:第11题,图中出现的天体和天体系统有太阳系、地月系、太阳、地球和月球,不包含在内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第12题,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第13题,图2中位置3行星是地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答案:11.C 12.B 13.A
二、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于2011年底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材料2:国际空间站。
(1)“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后,属于( )
A.天体系统 B.天体
C.地球的一部分 D.河外星系
(2)以下事物中,与材料2图中国际空间站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的牙刷
C.飞行中的航天飞机
D.太空中飞行的哈雷彗星
(3)流星、陨星、流星现象中属于天体的有哪些?为什么?
解析:本题通过时事材料考查天体的内涵和判断标准。地球这个天体包括地球本身和其吸引在其大气层内的任何物质,若这些物质到达宇宙空间,它们会成为新的天体,如太空中的自然天体(流星、彗星、太阳、月亮、织女星等)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太空中的航天飞机、空间站、太空垃圾等)。[]
答案:(1)B
(2)D
(3)流星是天体,流星处于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流星现象是流星进入大气层与其摩擦生热发光的现象;陨星则是坠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烧尽的流星体,所以只有流星是天体,而陨星是地球天体的一部分。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480℃和35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2)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________。
(3)想一想,如果地球自转周期或公转周期过长,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第(1)题,行星表面温度的高低与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有关,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又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与发展。第(2)题,与其他七颗行星相比,地球距日远近适中,温度适宜,成为太阳系中优越的条件。第(3)题,如果地球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会造成地表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受热不均匀,不利于生命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1)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如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2)具有适宜的温度
(3)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天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天降温过低,无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同步训练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C点的昼长为( )
A.24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10小时
答案:C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答案:B
3.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
A.4小时 B.10小时
C.20小时 D.24小时
答案:C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4~5题。
4.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5.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
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解析:第4题,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所以应该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第5题,C处表示太阳直射,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答案:4.D 5.B
6下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日期为________日,该日湖南的昼长________(大于、小于)夜长。
(2)大约在2011年5月中旬,每日后半夜至黎明前,夜空中出现“六星连珠”的天文奇观。图中所示时刻,A、B、C、D四处中,可能看到该奇观的是________处。
(3)图中A、B、C三点,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三者角速度________(相等、不相等)。
答案:(1)夏至(或6月22) 大于
(2)D (3)A 相等[]
[]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解析:选A。由图可知,①地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②地出现极夜,位于极圈内;③、④地均昼短夜长且④地夜长大于③地夜长。若为夏至日,③、④均应位于南半球且④地纬度高于③地;若为冬至日,③、④两地均应位于北半球且④地纬度高于③地。
人类的生活无不受到自然规律的深刻影响,黄赤交角就是揭示了形成地球众多地理现象的一个规律性知识。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日期与时刻可能完全相同的两幅图是(阴影部分为夜半球)(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D。从图①可以分析出太阳直射赤道,并且晨昏线与90°经线重合,图③也可以看出太阳直射赤道,并且晨昏线也与90°经线重合。图②太阳直射赤道,但晨昏线与0°和180°经线重合。图④太阳直射回归线。
3.按图④所示,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有可能的是( )
A.赤道及以南地区达最大值
B.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C.这一天南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均为0°
D.这一天汕头与圣保罗正午太阳高度均为90°
解析:选B。图④太阳直射回归线,B项正确。
读图,回答4~5题。
4.图甲和图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底的两条曲线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汕头 D.海口
解析:第4题,纬度较低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曲线①、②相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①;曲线③、④相比,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的是③。第5题,曲线①在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知该曲线表示的是北回归线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选项中的城市汕头离北回归线最近,与曲线①最接近。
答案:4.A 5.C[]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6~7题。
6.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7.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①②③地为夏至日这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且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均朝南,说明这三地均在北回归线以北的120°E经线上,那么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则纬度越高,且昼长越长。
答案:6.A 7.C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了简图。读图回答8~9题。
8.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解析:正确解答此题组的关键在于依据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准确判断四地所在的纬度。第8题,由图示可知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半年在北方、半年在南方,应为赤道地区;②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方向指示北方,且有一天太阳直射,说明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同理③地在北回归线上;④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0°,全年太阳在其南方,故④地在北极圈上;故只有③地可能反映我国的情况。第9题,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当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答案:8.C 9.D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11.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解析:从图中冬夏分布长短可知,自上而下依次是广州、北京、哈尔滨和武汉。高纬度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
答案:10.D 11.C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s与楼房高度h相同,如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3°26′ B.66°34′
C.90° D.45°
解析:选D。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是图中的α角的度数。此时影长s和楼房高度h相同,则α角为45°,选项D正确。
13.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
①23°26′N ②21°34′N ③25°26′N ④68°26′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可知②④符合题中条件。
二、综合题
14.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上,此后开始向________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B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时(双选)( )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解析:第(1)、(2)题,据光照图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将向北移动,为北半球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第(3)、(4)题,按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差的
计算公式判断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根据B地、济南所在位置判断两地的昼夜状况。第(5)题,只有春、秋分时,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其他任何时间两者间均有一定夹角。且此角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互余。
答案:(1)冬至 极昼
(2)23°26′S(南回归线) 北
(3)66°34′ 8 16
(4)小 昼夜等长 (5)BD
1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上图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画出公转的方向。
(2)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地球位于图中________点附近(填字母,下同)。
(3)图中________点表示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地球从A点运行到C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全球极昼、极夜范围达到最大时,地球应位于________点或________点。
(5)当地球从C点运行到F点时,扬州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地球处于D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略。 (2)A
(3)B 先逐渐变慢,到B点时公转速度最慢,再逐渐加快
(4)A D
(5)地球从C到D过程中,扬州昼渐短夜渐长;到D时,昼最短夜最长;从D到F过程中,昼渐长夜渐短
(6)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同步训练
1.下面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选D。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任何地点的线速度都不相同
B.地球上任何地点的线速度都一样
C.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D.地球各点的角速度相同,为15°/h
解析:选C。地球上同一纬度的地区,其纬线长相等,在不考虑海拔的情况下,自转的线速度相同,但不同纬度地区线速度不同,其中赤道处因纬线圈最长,故线速度最大;极点位于地球的自转轴上,因此其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3.当地球处于图中公转轨道A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
C.北半球为夏季 D.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解析:选C。读图可知A处是远日点,即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且正由北向南移动,北半球为夏季。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字母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当阳光从⑤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解析: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图中的①。地球是倾斜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太阳从⑤处直射地球时,恰好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恰为北半球的冬至。
答案:4.A 5.D
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a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D处的运动为向________(南或北)。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温带的范围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由∠a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a为黄赤交角。第(3)题,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答案:(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移动。
(3)南 北 (4)变小
一、选择题
1.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两地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
D.两地的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上海小于北京
解析:选C。地球上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余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上海的纬度较低,所在的纬线圈较长,因此线速度比北京大。
2.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为( )
A.90°W、89°S B.80°E、40°N
C.10°E、1°S D.180°W、71°N[]
解析:选C。考查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40000 km,即八万里,与赤道位置最接近的为C项。
3.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高度关联图,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一定相等
B.c点的线速度最大,故其纬度一定最高
C.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就越大
D.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
解析:选D。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受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两因素的影响,海拔高度相同,纬度位置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同一纬度,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下面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反映了 ( )
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 ②地球公转方向 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 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半球 ⑤黄赤交角的度数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选B。该图反映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轨道的特征、地轴的倾斜方向等。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因而在近日点与远日点太阳直射的半球不同;此图反映出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但并未反映出其数值大小。 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其中中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荣获199枚金牌。结合下图,据此回答5~6题。
5.第16届亚运会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地球公转到图中四点时,速度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左侧光照图为夏至日、右侧光照图为冬至日,上下两个位置分别是春分日和秋分日。亚运会11月份举行,已过了秋分日,地球最可能位于③处。第6题,离近日点越近,公转速度越快,结合①②③④点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分析即可。
答案:5.C 6.D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7~8题。
7.甲图中M点的纬度和乙图中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 1月 B.60° 7月
C.60° 1月 D.30° 7月
解析:选B。由M点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可以推断其纬度约为南北纬60°;由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可以推断其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约为7月初。
8.当公转速度为N时( )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
B.新西兰南部海域——冰山座座
C.松花江河畔——银装素裹
D.悉尼——较热季节
解析:选A。乙图中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间约为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此时漠河地区白昼为一年中最长的时期,出现白夜现象。
9.读图,若θ角增大1°,则( )
A.Ll、L2两纬线位置均南移
B.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范围增大
C.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延长
D.地球上温带范围增大[]
解析:选D。θ角增大意味着黄赤交角减小;黄赤交角的纬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一致,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10.地球从甲处经乙、丙、丁回到甲公转一周(甲、乙、丙、丁之间等距)四段之间用时最少的是( )
A.丁——甲段 B.甲——乙段
C.乙——丙段 D.丙——丁段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因而在丁——甲段用时最少。[]
读甲、乙两图,回答11~12题。[]
11.从3月21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时期地球运行在甲图公转轨道上的③段上 ②此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在乙图上的a段上 ③此时期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变大 ④此时期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太阳直射点从a→b→c→d运动的周期是( )
A.365日5时48分46秒
B.365日6时9分10秒
C.23时56分4秒
D.29.53天
解析:解答此题组的关键是正确判读甲图中地球四个位置的节气,由图中可以看出地轴往右倾斜,A位置地球北极倾向太阳,应为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根据公转方向,可依次推出B、C、D分别是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故可判定从3月21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地球应运行在甲图中的①段,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答案:11.B 12.A
13.下图中GH⊥PQ,若PQ为地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MN所示平面上,则角②的度数是( )
A.23°26′ B.46°52′
C.66°34′ D.不能确定
解析:选C。图中PQ为地轴,GH与PQ垂直,为赤道,太阳直射点在图中MN平面上,则MN为黄道平面,所以图中角②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二、综合题
14.读地球公转运行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方向。
(2)地球公转到B点的节气是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前后。
(3)地球公转到D点时堪培拉的季节是________,北京的季节是________。
(4)在A、B、C、D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________点附近。
解析:第(1)题,从地轴上的N、S可知图示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均为逆时针。第(2)题,根据光线直射的半球可知B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第(3)题,地球公转到D点时为夏至日,堪培拉为冬季,北京为夏季。第(4)题,B点距近日点最近,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D)点附近。
答案:(1)图略。
(2)冬至 12月22日
(3)冬季 夏季
(4)B D
15.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图外侧弧线上填画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3)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即一个________。
(4)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为________,角速度相同的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中的中心点为北极点,最外圆圈为赤道这一信息。第(1)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但都是自西向东。第(2)题,A、B、D选项为侧视图,C选项为俯视图。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应逐渐增大,根据选项C中经度变化状况可知,该图中心点应为南极,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第(3)题,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一个恒星日,其时间为23时56分4秒。第(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点都相同;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答案:(1)标注略(为逆时针方向)。
(2)A
(3)23时56分4秒 恒星日
(4)A A、B、C、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同步训练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正在拨动地球仪,做模拟地球自转运动的实验(地球仪代表地球,白炽灯泡代表太阳)。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四季更替
B.昼夜更替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2.如图所示,此时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1.B 2.D
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3~4题。
3.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 )
A.160°E B.40°E[]
C.160°W D.80°W
4.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
A.东十一区 B.东三区
C.西十一区 D.西五区
解析:第3题,当“120°E为6时40分时,当地时间为12时,由此可计算出两地时差为5时20分,经度差为80°”,由此可知当地经度为160°W。第4题,由160°W可计算出该地所在时区为西十一区。
答案:3.C 4.C
5.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A、B、C、D、E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A、B B.B、D
C.D、E D.A、E
解析:选B。考查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昏线,用表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晨/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即将进入________(昼/夜)半球。
(4)图中各点中,时刻为正午12∶00的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B晚2小时的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略。(2)昏 相互垂直[]
(3)夜 (4)A F、H
(5)B=H>D=E=F>A=C
一、选择题
1.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A[]
2.关于晨昏线(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线与昏线理论上等长
C.晨昏线(圈)在任何时候都等分赤道
D.晨昏线(圈)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重合
答案:D
3.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选B。晨线始终是迎着太阳光线移动,昏线则始终是背离太阳光线移动。
4.东经161°比东经160°( )[]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地方时晚 D.一定先看到日出
解析:选B。在地球上越向东地方时越早,但由于昼夜状况还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关,所以东边的地方并不一定先看到日出。
5.我国统一采用的北京时间指的是( )
①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②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
③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地方时 ④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6.下列关于180°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0°经线与日界线吻合
B.180°经线西侧是西十二区,东侧是东十二区
C.国际日界线西侧是旧的一天,东侧是新的一天
D.国际日界线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
答案:D
7.在北京的小明与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小刚于北京时间10月1日22时结束了网上交谈,并相约于纽约时间10月1 日 23时再谈。他们两次网上交谈的时间间隔是 ( )
A.1小时 B.13小时
C.14小时 D.25小时
答案:C
8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状态下,下列示意图中(空心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 )
解析:选A。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下图为局部区域经纬网图示,虚线为日界线,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9~10题。
9.苏瓦与阿洛菲两地比较( )
A.日期相同,区时阿洛菲早
B.日期苏瓦早,区时两地相同
C.日期苏瓦早,区时阿洛菲早
D.日期苏瓦晚,区时阿洛菲早
10.图示时刻,地球上分属两个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1 B.1∶5
C.1∶7 D.7∶17
解析:第9题,苏瓦和阿洛菲分别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和东侧,因此两地的区时相同,日期不同,苏瓦在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阿洛菲早一天。第10题,根据图中晨线与赤道相交于东经165度,可推算出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75°E所在经线。新一天的日期范围占105个经度,旧的一天占255度。
答案:9.B 10.D
11.某一日我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某海域举行导弹发射演练,一艘潜艇在(160°E,10°N)的位置向正南方向发射一枚射程为2000 km的导弹,导弹准确击中目标,则该目标位于( )
A.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东半球
C.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解析:选A。由题干可知发射导弹的潜艇位于北纬10°的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导弹射程为2000 km,所以导弹落点位于南半球;由于发射点位于北半球,导弹向右偏向,所以落点位于东半球。
12.下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此时北京时间为( )
A.4时 B.12时
C.8时 D.16时
解析:选A。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征和题干的含义可知,图中的两条日期分界线中OP西侧日期为3月22日,东侧日期为3月21日,所以其为180度经线,再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可知ON为东经60度,时间为3月22日0∶00或3月21日24∶00,再结合区时的计算公式,计算可得此时北京时间是3月22日4∶00。[]
13.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的横剖面图,根据河床形态判断该河流的流向应是( )
A.自北向南流 B.自南向北流
C.自东向西流 D.自西向东流
答案:A
二、综合题
14.读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画出太阳光线。
(2)AB是晨线还是昏线:________,E地正值地方时________点,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点。东经73°29′的地方时是________点________分________秒。
(3)与C地地方时相同的是________点。
解析:晨昏圈是阳光照射的结果,故太阳光一定和晨昏圈保持垂直的关系,且画在昼半球的外侧。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同纬度地区跨过晨昏线时的昼夜变化,确定是晨线还是昏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故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一定是6点或18点。依据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的对应关系,北京时间和东经73°29′的地方时即可推出,也说明经度不同地方时有分秒之差(以图中左侧最外面的经线为0°,可推出E所在经度为90°E)。经度相同,地方时也相同。
答案:(1)略。 (2)昏线 18 20 16 53 56 (3)D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1年美国东部时间6月18日17点32分,美国宇航局“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器”搭乘“阿特拉斯五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28.5°N,81°W)成功发射升空。
材料2:两个探测器升空当日某时的太阳光照图。
(1)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所在的时区为________。
美国东部时间是指________的区时,“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器”升空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连同材料2图中的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2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信息计算卡纳维拉尔角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经度为81°W,其所在时区数为81°÷15°=5余6°,余数小于7.5°,舍去。所以它应在西五区;美国东部时间指西五区的区时;北京时间要比美国东部时间早13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6月18日17点32分+13小时=6月19日6时32分。第(2)题,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A、B在赤道上线速度最大;C近极点,线速度最小。第(3)题,6月18日前后,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图示为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由此可判断弧AC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同理弧BC为晨线。第(4)题,读图知90°N为12时,则81°W为12时36分。
答案:(1)西五区 西五区 6月19日6时32分
(2)A、B C (3)弧BC 弧AC
(4)12∶36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