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训练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解析:第1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由于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第2题,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在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繁衍下来。
答案:1.D 2.D
下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据此回答3~4题。
3.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乱砍滥伐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一致性 D.多样性
答案:3.A 4.B
5.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解析:选A。南方季风区在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湿润多雨的特征,而这种多雨的气候使得当地发育了淋溶强烈的红壤。
6.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结合藏羚羊的动态稳定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在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藏羚羊的数量是基本稳定的。试分析其稳定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功能。
解析:从图中可知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和稳定,是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图示如下:
答案:(1)上升 增加 下降 减少[]
(2)当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时,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上升、数量增加,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环境退化;在退化后的较差环境条件下,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下降,导致其数量减少。
(3)平衡
一、选择题[]
图中M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2.图中所示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答案:1.D 2.D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4.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CO2愈来愈少
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
解析:第3题,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可以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具有了平衡功能,但并不是单个要素所具备的功能。第4题,大面积砍伐森林不仅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浓度增加,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物种会因森林的减少而灭绝。臭氧层空洞是由于氟氯烃的排放造成的。第5题,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保存在生物体内,把自然界的无机物转化、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吸收CO2,放出O2。
答案:3.C 4.D 5.A
6. 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去了3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人工放养的驯鹿经历了由少到多,又变少的过程,这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各要素性质趋向稳定的能力。
“一枝黄花”是一种有害生物,原产北美,进入我国后在南方一些省份泛滥成灾。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其根茎、种子均可繁殖,一株“一枝黄花”一年可繁殖两万余株,一旦蔓延,将无法种植农作物,一旦蔓延成灾,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结合生物入侵的案例,回答7~8题。
7.材料中描述的生物入侵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新的功能
C.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D.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个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8.“一枝黄花”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份迅速蔓延,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其生长
B.该地区的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
D.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发生了变异
解析:第7题,生物入侵现象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之一,也就是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将会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第8题,“一枝黄花”在我国南方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气候适宜其生存,植物生存的关键是看其与环境适应与否,并不是靠天敌来调节。
答案:7.D 8.A[]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当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渍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等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9~11题。
9.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个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10.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11.阿斯旺大坝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对库区自然要素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生物多样性剧减
B.地方性气候更温和湿润
C.地下水位下降
D.洪涝加剧
解析: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形成水库,改变了水文条件,由此所引发的土壤、水质、河口三角洲等的变化属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纳赛尔水库相当于一个人工湖泊,增大了水域面积,使当地气候受到影响,变得更温和湿润。
答案:9.D 10.C 11.B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12~13题。
12.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13.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比较三个阶段的变化可知,正是由于地壳上升而导致陆地东西两侧的水分条件变化,才导致植被发生变化,所以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2.A 13.D
二、综合题
14.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中箭头可看出,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其中生物(植被)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区域的环境标志。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是水文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由气候所决定的;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调节;植被破坏可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第(3)题,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在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的。
答案:(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各类工业废水,造成淡水河污染严重,为此,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惠阳市不得不花费数亿元巨资从30多千米外的西枝江上游引水解决当地居民的饮水难题。
材料2:经过惠阳、惠州和深圳三地环保部门多年不懈地整治,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已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水质及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多年来几近绝迹的鹭鸟、锦毛鸡、喜鹊、斑鸠等鸟类又重新回到了惠州淡水河畔安家。
(1)材料1中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2)材料2中,经过人类的整治,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产生了新的功能?哪方面的功能?
(3)材料1和材料2共同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些方面?
解析:本题以案例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材料1中河水的变化导致了生物的减少和人类饮水的困难,材料2中的描述体现了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为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两个材料共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统一演化过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方面。
答案:(1)水对生物的影响。
(2)是。 平衡功能。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②某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训练
1.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
答案:D[]
下图阴影示意的是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色坝工程”。读图,回答2~3题。
2.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3.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答案:2.B 3.A
读下图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回答4~5题。
4.该山地分布在( )
A.高原山地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沙漠气候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5.北坡比南坡( )
A.光照强 B.坡度陡
C.水分多 D.林地少
解析:第4题,根据该山地的位置及山麓的植被可判断,该山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第5题,图中北坡比南坡林地多,可推知北坡降水多。
答案:4.B 5.C
6.下图是我国北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为________山脉,其自然带是________带。
(2)B地自然带是________带,所属地形区是________。
(3)C地为________盆地,其自然带是________带。
(4)A→C的变化,体现了大陆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布规律主要以________条件为基础。
(5)C北侧的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分异规律,这反映了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____状况差异很大。
(6)C处盆地四周出现的环状绿洲,应属________地带性地域分异。
(7)认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就要求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该____________。
答案:(1)大兴安岭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森林) (2)温带草原 内蒙古高原 (3)塔里木 温带荒漠 (4)从沿海到内陆的 水分 (5)山地的垂直 水热 (6)非 (7)因地制宜
一、选择题
1. 关于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B.各自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
C.高山地区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无明显的分布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最为明显
解析:选D。由于不同大陆的轮廓不同,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是南北对称分布。不同位置的水热因素是逐渐改变的,因而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会存在过渡。高山地区的水热会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化,相应自然带也会发生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由于陆地宽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最为明显。
2.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选B。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在中纬度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也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我国西北的自然带,自东向西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D.都不是
解析:选B。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从而使自然带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更替,因而应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4.电视剧《走西口》,剧中主人公田青从山西到内蒙古包头谋生。据此可判断包头附近地区所属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选C。包头在内蒙古高原南端,有草原明珠之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5~6题。
5.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6.从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解析: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沿纬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表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5.A 6.D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7~8题。
7.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8.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解析:第7题,从图甲到图丙,可以发现自然带是由森林——草原——荒漠变化的,因而水分条件是逐渐变差的,所以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第8题,结合上题结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应在陆地面积比较宽广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答案:7.B 8.B
受地形的影响,自然带往往会出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规律,如下图。据此完成9~10题。
9.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10.海拔低的山麓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所以纬度越高,相同海拔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数量就越( )
A.多 B.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出图示为北半球,纬度越高,对应针叶林带越向北,在山体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第10题,一般情况下,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与所在纬度自然带向极地的水平变化相似,因此,纬度越高的山体垂直自然带带谱一般越少。
答案:9.C 10.B
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12.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
解析:第11题,由图中可知,同一种自然带在北坡的分布比南坡要高,所以该山地位于南半球;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知该山地位于温带地区,综合判断得出可能位于南半球温带地区。第12题,落叶阔叶林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植被,而南半球并无温带季风气候区,所以该山地所在地区只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即当地终年受西风影响。[]
答案:11.C 12.C
1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景观是(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解析:选C。“人间”一般指地势较低平的居住处,花已经开尽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这是地形因素导致了垂直地域分异。
二、综合题
1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4)在“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下列各地的气候类型为: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相应各地的自然带是:④________,⑤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⑧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解析:第(1)题,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根据两侧气压带的名称,可判定甲地位于西风带。第(3)题,A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带。第(4)题,由图中C、D、E、F的位置可判定相应的气候类型及相对应的④、⑤、⑧、⑨自然带的名称。第(5)题,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答案:(1)整体
(2)西风带 风向略。(西南风)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15.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阳坡 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可由三地的山麓基带判定其所在温度带,进而比较纬度高低。第(2)题,相同高度,自然带不同,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要好一些。第(3)题,由南北两侧基带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且山脉为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可能是秦岭。第(4)题,甲地南坡为阳坡,雪线高;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要低一些。第(5)题,东西基带不同,说明水分条件差异较大。
答案:(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