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21: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说说描写月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白
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
整体感知,
与苏轼共游承天寺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jiě
zǎoxìng
suì
qǐn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
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共同一起
散步
院子里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睡觉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
地方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中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研读课文
1、记叙部分交代了夜游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
2.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皎洁清丽。
积水 空明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月光如水
冰清玉洁
质疑探究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此刻,苏轼与张怀民会说些什么呢?
品味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1、暗指两人的政治坏境,作为被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处可说,颇具自嘲之意。
2、“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又为自己的行为自豪,自己是具有高雅志趣的人,才能欣赏到这美丽的月色。
4、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全文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悠闲
达观的胸怀 乐观的人生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