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6 12: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7月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作者名片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创作背景
斯诺采访苏区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1936年6—10月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
红军将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不可征服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军事策略
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
篇次 篇名 创作特征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作者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同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叙述了作者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以及周恩来、贺龙等红军领导人与红军战士们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篇 在保安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以及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的有关情况。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篇 长征 写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等英勇事迹。
(续表)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写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还讲述了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等各方面政策。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叙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和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叙述了作者深入到红军内部实地考察,司令员彭德怀的悲惨童年和生活情况,以及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续表)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叙述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叙述了红色中国的少年们在苏区的生活和学习,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续表)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叙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叙述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结果及其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续表)
毛泽东 人物肖像 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人物形象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和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精力过人;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人物介绍
毛泽东 相关情节 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
②剪辫子、参军;
③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引起的死人事件,总是眼睛湿润;
⑤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⑥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
(续表)
周恩来 人物肖像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人物形象 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平易近人,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相关情节 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揽着“红小鬼”的肩在乡间散步;
④在上海和工人领袖成功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的纠察队,从军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力量,领导举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
(续表)
朱德 人物肖像 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
人物形象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个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续表)
朱德 相关情节 ①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一起讲故事、打球;
②他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挺好,篮球也打个“不厌”;
③他也喜欢读书,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④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⑥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而召开的大会时被捕;
⑦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注:斯诺在陕北期间,并未见到朱德。书中关于朱德的部分,是依据作者搜集的资料和他人采访朱德的资料写成。)
(续表)
贺龙 人物肖像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身体健康,不知疲倦。
人物形象 英勇善战,口才好,威望高,忠诚谦虚。
相关情节 ①传说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②不止一次把地方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
④使地主士绅闻风逃跑,行军神出鬼没。(注:书中关于贺龙的部分也是采访他人而写成。)
(续表)
彭德怀 人物形象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相关情节 ①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③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披给小号手;
④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⑤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
⑥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术;
⑦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续表)
1.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特别是很多采访,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同时,斯诺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入木三分的预见性结论,这给读者带来了更深的思考。
艺术特色
2.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特写等手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许多红军将领: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当益壮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难忘。
3.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作者将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描绘得亲切生动:比如小脚老太太坚持杀鸡招待客人时与同伴的应答,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另外,斯诺在行文中也不时表现出风趣幽默的特点:如对“红小鬼”与彭德怀的对话的描写就非常幽默。
精彩片段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选自《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
精彩选读
要点批注
语段写作者对毛泽东的整体印象。最后一句中,作者将“天真质朴”与“机智”“世故”合用,形象刻画出一个懂得世故却不玩弄世故,睿智机敏却心地淳朴的人,深刻地展现出毛泽东身上的复杂性。
精彩片段
但是根据力学原理,历史的洪水必须找到排泄口。它是不能强制倒流到发洪水前的渠道上去的。日本要关上闸门为时已太迟了。共产党人了解即使日本最能干的领导人认识到暂停的必要性,日本也不能在中国转而采取静止政策。共产党的这一预见,在七月八日似乎已得到卢沟桥事变的充分证实。因为在这里,日本改变心意的暂时假面具给戳破了。
(选自《又是白色世界·红色的天际》)
要点批注
作者用理性的思维阐述必然的规律,旨在说明历史如洪水倾泻,不可挽回。红星注定照耀中国,千千万万被蚕食的灵魂,终将裹挟着历史的泥沙,滚滚前去,冲垮敌人苟延残喘的堡垒。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的谈吐缓慢安详,态度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领袖人物周恩来的革命之路
专题探究
2.出身与家庭。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官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3.童年的经历。
1898年3月5日,他出生于江苏淮安。生父周劭纲,生母万氏。出生后不久即过继给病重的叔父周贻淦(不久后去世)为嗣,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长大。
4.受教育情况。
1910年春,他随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岗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春随伯父搬到天津,8月19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因表现优异而为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所器重,视之为“宰相之才”。1917年至1919年,赴日本学习。1919年4月回国。9月,南开学校大学部(不久改名南开大学)开始招生,周恩来入该校文科学习。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
5.参加革命的起因。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运动的领导核心。1921年春,还在欧洲求学的他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他走上革命道路。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4年回国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专题二: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红军各部队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14个省,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示例】(1)四渡赤水;(2)强渡大渡河;(3)飞夺泸定桥;(4)过大草地。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 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长征精神的内涵。
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自主阅读推荐
王树增《长征》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等。
作者简介
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表现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及红军战士的不灭信念和坚定追求。
主 要 内 容
重要事件
十送红军
血漫湘江
遵义会议
抢渡金沙江
激战腊子口
西北大会师
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被迫长征,苏区军民唱响《十送红军》
在湘江上游与敌军苦战;强渡湘江,突破封锁线
纠正“左”倾错误,选出了新的“三人团”,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容地过了金沙江,国民党望江兴叹
智夺天险腊子口,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将台堡相聚
1.细节的真实性。
为保证作品的真实性,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
艺 术 特 色
2.浓厚的文学性。
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另外,作者还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曾三获“鲁迅文学奖”。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作者简介
全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跃然纸上。
主 要 内 容
重要事件
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记述了作者到达西昌卫星发射场的所见所闻
面对世界的挑战
中国对外承揽卫星发射业务看似形势大好,实际上却充满危机
护送升降平台
记述了为美国“亚洲一号”卫星寻找升降平台的艰辛过程
“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发过程
与“长征三号”火箭亲密接触的航天专家
升起了,25亿人的卫星
“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工作的最后阶段;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1.全景式描绘。
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全景式的描绘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
艺 术 特 色
2.文学式手法。
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