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新课导入
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腿,有尾巴。
请你根据说明内容,猜猜写的是哪种动物。
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尾巴很短。
你能看出写的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
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宝石,见到阳光就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这一段对小白兔的说明,为什么更有吸引力呢?
认识特征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要把一个或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要抓住特征。
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 就是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独特之处。
请同学们回顾课文《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区别是什么?
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蝉》这篇课文,看作者写“蝉的卵”,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
说明文如不能突出事物的特征,会造成读者认识模糊,辦别不清,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介绍“鲸”这种海洋生物,如果只用描述性的方法,说明其为“海上体形巨大的鱼”,就会给读者带去错误信息,因为鲸尽管生活在海洋中,且形体似鱼,却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
事物的特征一般表现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
不同类别的说明对象,其特征往往表现在不同方面。如动物、植物的主要特征往往表现在生物学特征上,生活或学习用品的特征则往往表现在使用方法或实用功能上,而建筑物的特征多半表现在其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上。
一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特征也是多层面的。但在说明文中,表现事物的特征无须面面俱到,只要突出其主要特征或特征的主要方面即可。因为事物之间的主要差別,往往就体现在一到两个主要特征的不同上。
如何抓住特征
1.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善于观察。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部。事物大都有主体部分或关键部分,而这往往最能体现它的特征,观察时要特制注意。
2.抓住事物特征,还要注意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事物,也各具有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的。例如同是图书馆,其外观,内部格局会有所不同,在认真现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把握住所要说明的图书馆的特征,就容易把文章写清楚了。
实践练习
利用教材写作实践一提供的资料,整理坎儿井的特征。
提示:
这份资料分别从坎儿井的环境与建造原因、形式与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地位、今普对比和现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这种水利工程,体现出坎儿井的多方面特征。从地理位置来看,坎儿井有着适合在高温、干旱的山地、盆地的特征;从构造原理来看,坎儿井有着井、渠结合的地下人工河的特征;从来源与价值来看,坎儿井有着古老而环保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提炼出不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可以根据某一特征选取材料,如,选择坎儿井的井、渠结合的特征,则可以主要选取第②和⑤段,然后组合,加工,命名,形成新的说明文章。
如何抓住特征
3.除了突出每个事物的独特之处,还要注意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苏州风林有一百多处,每处园林都有不同的亭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也各有特色,型手握找到共同点。叶圣陶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设计者和匠帅们一致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就抓住这个共同点,让读者对苏州园林之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合理使用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
合理使用说明方法,有助于凸显事物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在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画意的特征时,主要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将我国古代宫殿、近代住房建筑与苏州园林作比较,再用图案画和美术画打比方,突出了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而在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征时,则主要使用摹状貌的方法,将苏州园林里的树木高低错落、四时皆美的特征体现了出来。
合理使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要用到位,无论是平实质朴的列数据、分类别等,还是生动形象的摹状貌、打比方等,都不能含糊。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卢沟桥的概况时,这样写道:“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 6 米。桥宽约 8 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这里列举的数据不仅涉及卢沟桥的诸个方面,而且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一位,这就使得卢沟桥的整体状况完整而准确地显现出来。再如《梦回繁华》中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引用文献原文,说明它与《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市肆景象相吻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佳作赏析
青春校园柳色新
我们学校在迎春路上,所以就以“春”为主题建设学校。这不,春天一到,校园更是春意盎然,生机蓬勃了。
学校坐北朝南,大门在校园的最南端。走进校门,迎面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叫春晖路,路两旁有整齐的香樟树,绿意葱茏。路的东边是美丽的桃李园,园子不大,园外便是栅栏围墙,园内有小桥流水,还有一个八角小亭,叫春望亭。这里每个季节都有花开,现在正是桃红柳绿,紫荆、晚樱花也争奇斗艳。午自修或大课间时,便有同学来这里玩。到了艺术节,还常有同学在春望亭上排练,那时候这个园子就更加活泼可爱了。园中心的小潭向校园伸出了一条长长的小溪,沿着围墙,环抱了大半个校园。溪边小牌上写着“春溪河”。河两岸是“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柳树,如今正是“万条垂下绿丝绦 ”呢。
春晖路的西边是大操场。绿色的球场、红色的跑道,非常醒目。春晖路的尽头正对着春耕楼。这是一座三层的行政办公楼,有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办公室,还有会议室。三楼是能容纳五百人的报告厅,我们全年级的活动常在报告厅开展。春耕楼的背面是芳草园,一大片绿草地沐浴在阳光下,带给人满心欢喜。这里的草四季常青,好像春天永远不会走似的。沿着芳草园两边20米的紫藤长廊,就到了学校的主建筑——教学楼春锦楼了。
春锦楼其实是由三栋位置平行、格局相同的楼组成的,楼两边也由20米紫藤长廊勾连。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个年级一栋。每栋楼均是四层,楼内东西两侧是楼梯,中间每层有五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其中最西边的一间是课外活动室,其他都是各个班级的教室。这三栋楼看起来与其他学校的差别不大,但三栋楼间的两个小园就与众不同了,因为这两个小园分别是我们七年级、八年级学生自主挥洒才能的天地。七年级的园子叫春苗园,园的最东边是一排橱窗,里面不定期展示着七年级同学的书法、绘画、诗歌之类的作品,都由学生自己布置;最西边是涂鸦壁,是用软木竖起的一座矮墙,上面是同学们自主展示的各种创意作品。
中间是被细细的小径划出的16块同样大小的“田”,16个班级的同学,有生物老师的指导下,种下自己选的植物,有茶花、杜鹃,也有虞美人之类的草花,还有西红柿呢。各班的同学互相比赛,都想把自己班的植物种得最好,所以春苗园里好不活泼热闹。八年级的园子叫春秀园,最东边和七年级一样是橱窗,最西边则是笑脸墙。最当中不再是小植物,而是几棵标直的水杉。树下是一个露天书吧,铺着木地板。各种形状的移动书柜把这方天地分隔成了几个小空间,每个空间里有绿色的塑料桌椅,方便同学们就近阅读。这里是我们八年级同学读书讨论的地方,常常听到有同学在争论,也常常看到有同学默默读书,这是不是另一种活泼热闹?
从九年级的春锦楼向北走出,是一条东西向的路,叫春英路。路的北面自东向西还有三座三层的楼。正对春锦楼的是春曦楼,里面有理、化、生实验室,还有音乐、美术和书法专用教室;它的西边是春远楼和春喧楼,就是食堂和体育馆,它们面对着大操场。三座楼的后面就是春溪河了。
这就是我的校园。
评析
文章采取空间顺序介绍整个校园。说明的内容全面周到,没有遗漏,但因为要突出以“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特色,所以在材料的主次、详略方面,作者做了精心的安排。最能反映自然春色的是校园中的园林景观——桃李园,所以作者在这里着墨较多;而最能表现学生创造力的,则是教学楼中的小园——春苗园和春秀园,作者于此也用了较大的篇幅。操场、食堂等特色不够明显的,则一笔带过。作者还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学校的路名、园名和楼名,用以体现校园“春”的特点。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作者也努力为表现校园特色服务。比如写桃李园,就多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便写出园内的春意盎然。从表达来看,文中既有平实质朴的介绍,也有生动活泼的描述,语言不拘一格,自有特色。
写作实践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