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飞天”凌空》同步练习(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飞天”凌空》同步练习(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6 21:2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课后巩固练习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积累与运用
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 ( ) 掠过( ) 翘首( ) 屏息( )
一刹那( ) 慷慨( ) 凌空( ) 悄然( )
2. 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C.家乡射阳发展迅速,占地400余亩的千鹤湖公园刚刚对外开放。无独有偶,日月岛生态旅游区又即将开工。
D.远望,群山连绵,起伏不断;近看,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迎风招展 寒风凛冽 绽放笑容 一丝不苟
B.汪洋大海 天翻地覆 承载梦想 默默奉献
C.无怨无悔 叱咤风云 不急不缓 时断时续
D.海风呼啸 气势磅薄 海浪澎湃 震耳欲聋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歼-15舰载机前(  )了,鲜花(  )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  )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  )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A.沸腾  映衬  忘情  争相
B.沸腾  映衬  热情  争相
C.沸腾  衬托  忘情  争相
D.沸腾  映衬  忘情  争着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王小明在赛场上沉着冷静,对答如流,真可谓殚精竭虑。
C.备受关注的2017中欧华商高峰论坛,5月29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举行。
D.“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啸。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使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B.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
C.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D.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B.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比喻)
C.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排比)
D.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设问)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C.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晚上,我在花园里悠闲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
10.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时间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机构内控环节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
D.《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内涵丰富的缘故。
二、综合实践
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喜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中国梦·飞天梦”展览,向同学们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请你给这次展览拟一个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次展览可以分为哪几个板块?请写出各板块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素材搜集小组的成员将开会讨论如何搜集图文资料,请你为他们出出点子。(至少提供两种素材搜集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按要求修改活动感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古典诗歌如花一般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A】通过“古诗苑漫步活动”,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古典诗歌如春雨一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崇尚优秀的道德品质,【B】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①【A】句有语病,请你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句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古诗,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节选自《曾文正公家书》)
【注释】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这里指考试落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好作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累年小试不售__________________
(3)恐因愤激之久__________________ (4)致生骄惰之气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好作古诗,或好讲考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侧重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表达作者对诸弟的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革命头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啥响着,胳搏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珠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脸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才包了一才包柴,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缩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珠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
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搏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缩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
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 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 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 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 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 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 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
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
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愣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愣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有删改)
1.文章围绕“革命头"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愣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腚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