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1 《消息二则》第2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新课标】1 《消息二则》第2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6 10:40: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消息二则
【核心素养】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活动参与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消息这一体裁的接触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消息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则消息与第一则消息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严谨的结构;
2.赏评新闻准确的用词;
3.体会新闻鲜明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和要素。
(1)消息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起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的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动渡江战役;
事件的经过——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横渡长江;
事件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模仿播音员朗读消息,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三十五万,中路军三十万,可见消息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三、课文研讨四阶挑战
●挑战一-----解惑: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明确: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军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小结:要读出新闻严谨的结构。
思考: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明确: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从写作上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挑战二----三路大军都在研究毛主席在新闻里给他们的用词,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你也来参与。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明确:“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明确:“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
3.比较阅读下面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4.比较下边的两个句子,说说在语体上的表达效果。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②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明确:第一句话十分书面化,具有文化气息,第二句话又非常口语化。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5.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明确: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
6.比较阅读下面两句感彩的不同。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①句只是一般地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②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总结:要读出新闻的鲜明色彩。
7.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明确:“同日同时”在时间表述上非常准确,写出了东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役,两军相合,气势宏伟。
8.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感彩恰当。
9.这样表达可以吗?
原文: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改文: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动词讲究,字字斟酌
总结:要读出新闻缜密的用词。
10.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挑战三----寻宝: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是谁?讨论“我”的表现力。
小结:“这一篇”新闻的魅力是结构严谨、用词缜密、色彩鲜明。
●挑战四---比较: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人民》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重在详细描写我军渡江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我三十万》的核心内容是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况。
四、拓展延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本课总结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教师寄语
伟大的新闻背后站立着伟大的人,伟大的新闻底座是伟大的情怀;读新闻就是读社会读历史读人生。
但愿今天的课,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希望大家爱上读新闻,知道如何读新闻。
七、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答案】C
【解析】“顽强”是褒义词,意思是不怕困难,做事情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指一个人的品质很坚毅。在这里当“顽固”讲,用作贬义。
2.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记录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史实的四字成语是 。
(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第8、9句。揭示事物的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3)这篇消息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 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第8、9句。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3.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
八、作业布置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做到概括、简洁、准确。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素养)
核心素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课时
毛泽东下令: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
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模仿播音员朗读课文,并梳理结构。
朗读课文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请找出消息各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渡江作战兵力:多
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挑战一---解惑
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
你以为如何呢?
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
安排吗?
课文研讨四阶挑战
合作探究
小结:要读出新闻严谨的结构。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又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着写西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从写作上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挑战二---用词
三路大军都在研究毛主席在新闻里给他们的用词,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你也来参与。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第一句话十分书面化,具有文化气息,第二句话又非常口语化。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比较下边的两个句子,说说在语体上的表达效果。
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下面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总结:要读出新闻的鲜明色彩。
“同日同时”在时间表述上非常准确,写出了东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役,两军相合,气势宏伟。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
交代得非常准确,体现
了新闻的及时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样表达可以吗?
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占领江阴要塞
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动词讲究,字字斟酌
总结:要读出新闻缜密的用词。
敌军: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和句子。
我军:
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挑战三---
寻宝
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是谁?
结构严谨、用词缜密、色彩鲜明
“这一篇”新闻的魅力
挑战四---比 较
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
《人民》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重在详细描写我军渡江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我三十万》的核心内容是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况。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拓展延伸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课堂小结
伟大的新闻背后站立着伟大的人,伟大的新闻底座是伟大的情怀;读新闻就是读社会读历史读人生。
但愿今天的课,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希望大家爱上读新闻,知道如何读新闻。
教师寄语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答案】C
【解析】“顽强”是褒义词,意思是不怕困难,做事情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指一个人的品质很坚毅。在这里当“顽固”讲,用作贬义。
随堂练习
2.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记录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史实的四字成语是 。
1、2
3—17
锐不可当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
日二十二时电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3)这篇消息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 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第8、9句。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第8、9句。揭示事物的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3.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
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做到概括、简洁、准确。
作业布置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中路军
首战告捷
主体
背景
结语
导语
主体
结语
西路军
东路军
所向无敌
战绩辉煌
摧枯拉朽
万船齐放
英雄式的战斗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消息二则》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溃退(kuì) 荻港(dí) 横渡(hèng) 摧枯拉朽(cuī)
B.芜湖(wú) 签订(qiān)协定(xié) 锐不可当(dǎng)
C.泄气(xiè) 督战(dū) 前锋(fēng) 风平浪静(jìng)
D.业已(yè) 要塞(sài) 歼灭(qiān) 英勇善战 (shàn)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是( )(2分)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毛泽东具有爱好读书,勤俭节约的习贯和持之以恒的艰忍毅力。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自从学校严肃处理了几个严重违纪的学生,校园这几天倒也风平浪静。
B.公安部“猎狐行动”以锐不可当之势,打击了一大批外逃贪官。
C.真希望在游戏中英勇善战的小明能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D.春风以摧枯拉朽之势,吹红了桃杏,吹绿了杨柳。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的宾语中心语是“敌阵”。
B.“溃退”是动词,“敌阵”是名词。
C.“三”是数词,“纷纷”是形容词。
D.“万船齐放”是主谓短语,“直取对岸”是动宾短语。
6.选出语言最简明的句子(   )(2分)
A.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B.我买了两瓶红墨水和蓝墨水。
C.中国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外国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D.小新和他同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
7.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和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记叙)
B.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描写)
C.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记叙)
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
8.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思想感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9.下列有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长江”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
B.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C.正文第一句是导语,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其中“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表现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表现了敌军的顽强抵抗。
D.“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 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2022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3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9分)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6分)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3分)
二、阅读理解(23分)
(一)阅读下面文,完成下面小题。(8分)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应妮) 中国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24日在北京签署合同,后者将于2013年底交付中国首艘排水量约860吨的水下考古船。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在24日的签字仪式上表示,水下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国家属性,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领海、内水和管辖海域内的大量水下文物一直面临被盗捞、破坏和非法贩卖的危险。面对日益严峻的“沉船文物盗捞热”,中国现有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没有专用船舶,基本仍以租用渔船为主,不仅安全难以保障,而且工作效率也非常低下,在专业队伍建设与提高技术手段等方面亟待加强。
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将由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建造。该船将使用全电力推进动力的方式,排水量约860吨,设计吃水约2.6米,全长约56米,船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适航性。其主要工作海域为中国沿海(海况许可下,可至西沙海域)。通过配置的专业设备,借助物探手段能够发现、确认、定位水下遗址;对水下遗址进行即时调查、探摸、测绘、影像记录、清理、考古发掘和提取等工作;开展出水文物的即时处理和保护工作;并且代表国家水下考古形象向公众有限开放和展示。
按照工作计划,考古船的建造周期为14个月,将在2013年底交付文物部门,在完成相关测试、调校后投入到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请将标题补充完整。(从记叙的要素入手,限9个字)
  2013年底下水,排水量860吨
2.导语就是对新闻主要事实的最简单的概括。请指出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3.文中画线的文字是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哪部分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体部分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2分)
2.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在写法它们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简要比较一下。(4分)
3.下面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3分)
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说明了什么 (2分)
5.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这个问题你是如何考虑的 谈谈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一、
1.C
2.C
3.C
4.D【解析】“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词性是贬义,用在春风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这一语境中不合适。
5.C【解析】本题考查词性和短语。C. “纷纷溃退”中“溃退”是动词,充当谓语,“纷纷”是副词,充当状语。故C错误,选C。
6.A
7. A
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D项表述错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一句说明了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9.C【解析】“顽强抵抗”的说法不当,应为“不堪一击”。
10.(1)示例:总体上我们的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 示例:渡江作战当天,我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全体人员不怕牺牲,乘着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跨越长江。(能描述当时的场景即可) 示例:在这里我要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奉献出自己生命的战友们致以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2)示例:我们中学生要铭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二、
(一)
1.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
2.中国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24日在北京签署合同,后者将于2013年底交付中国首艘排水量约860吨的水下考古船。
3.属于背景部分。
4.建造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的原因。
(二)
1.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2.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
不同点: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之前已做过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3.过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叙写,又开启下文对我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写。(意思对即可)
4.说明了消息报道的及时、语言的准确。
5.(1)因为发电时百万大军并未全部渡过,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
(2)因为“横”字形象地展现了百万雄师昂扬的斗志、磅礴的气势、锐不可当、顽强拼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而“胜利渡江”太平淡,只是告诉了人们一种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把握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领悟“任务一 新闻阅读”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和要素。
(1)消息的结构(勾画批注)
(2)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一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结果——
2.模仿播音员朗读消息,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
二、课文研讨四阶挑战
●挑战一-----解惑: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明确:
思考: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挑战二----三路大军都在研究毛主席在新闻里给他们的用词,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你也来参与。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明确: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明确:
3.比较阅读下面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
4.比较下边的两个句子,说说在语体上的表达效果。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②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明确:
5.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明确:
6.比较阅读下面两句感彩的不同。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
7.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明确:
8.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9.这样表达可以吗?
原文: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改文: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
10.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我军:
敌军:
●挑战三----寻宝: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是谁?讨论“我”的表现力。
●挑战四---比较: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
不同:
三、拓展延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2.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记录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史实的四字成语是 。
(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3)这篇消息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 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3.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五、作业布置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做到概括、简洁、准确。
【课后导练】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则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什么?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
4.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把握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领悟“任务一 新闻阅读”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和要素。
(1)消息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起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的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动渡江战役;
事件的经过——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横渡长江;
事件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模仿播音员朗读消息,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三十五万,中路军三十万,可见消息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二、课文研讨四阶挑战
●挑战一-----解惑: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明确: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军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小结:要读出新闻严谨的结构。
思考: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明确: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从写作上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挑战二----三路大军都在研究毛主席在新闻里给他们的用词,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你也来参与。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明确:“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明确:“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
3.比较阅读下面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4.比较下边的两个句子,说说在语体上的表达效果。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②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明确:第一句话十分书面化,具有文化气息,第二句话又非常口语化。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5.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明确: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
6.比较阅读下面两句感彩的不同。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①句只是一般地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②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总结:要读出新闻的鲜明色彩。
7.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明确:“同日同时”在时间表述上非常准确,写出了东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役,两军相合,气势宏伟。
8.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感彩恰当。
9.这样表达可以吗?
原文: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改文: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动词讲究,字字斟酌
总结:要读出新闻缜密的用词。
10.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挑战三----寻宝: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是谁?讨论“我”的表现力。
小结:“这一篇”新闻的魅力是结构严谨、用词缜密、色彩鲜明。
●挑战四---比较: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人民》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重在详细描写我军渡江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我三十万》的核心内容是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况。
三、拓展延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答案】C
【解析】“顽强”是褒义词,意思是不怕困难,做事情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指一个人的品质很坚毅。在这里当“顽固”讲,用作贬义。
2.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记录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史实的四字成语是 。
(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第8、9句。揭示事物的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3)这篇消息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 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第8、9句。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3.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
五、作业布置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做到概括、简洁、准确。
【课后导练】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则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什么?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
4.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与解析:
1.解析: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报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如“……电”。
参考答案: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内容: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地点。作用: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2.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及敌我双方性质分析。
参考答案:表明我军是为争取和平而战,且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打击敌人态度坚决。
3.解析:比较词语的表意、程度、范围等的不同,结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分析。
参考答案:不能换。“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
4.解析:找出修饰敌我双方的词语,然后根据词意、词语感彩回答。
参考答案: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的词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的词语: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反映了作者充满无比自豪感和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之情。
(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