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新课导入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题解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公祭,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核心素养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
“钟声”是谁?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
本文是一篇在国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呢?
新知认知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新闻体裁。它被誉为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现已成为国家主流舆论和公众喉舌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重要形式。
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字音识记
宝鼎( ) 国殇( ) 初衷( )
杀戮( ) 悼念( ) 篡改( )
抵赖( ) 颠倒( ) 妄图( )
辱没( ) 警惕( ) 呓语( )
遁形( ) 抢劫( ) 矢志( )
铭记(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
dǐnɡ
lù
zhōnɡ
dào
cuàn
lài
diān
mò
tì
yì
dùn
mínɡ
shǐ
shānɡ
wànɡ
jié
miǎn
zhānɡ
pánɡbó
huán
kuì
字音、字形易错。
字形易错。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初衷:最初的心愿。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丑态百出:各种各样的丑恶样子都表现了出来。
战死者;牺牲的人。
词语集注
呓语:梦话。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彰显:鲜明地显示。
一般不用来形容声音大。
不可望文生义,简单地代指大海、田地。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模仿播音员播报这篇新闻稿,在模仿播报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朗读课文
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
第2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
第3段应充满愤慨。
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听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01
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02
品味课文的评论性语言。
03
整体感知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整体感知
第1段
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第2-4段
正义之士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历史。
第5-6段
南京从“恐怖之城”转变为“和平之城”
佑世界和平
结构分析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
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气氛庄重,吸引读者关注;点明文章内容,增强现场感;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现力。
插叙,补充历史背景,使情节更完整
历史不容忘记
内容解析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使得文章对人类良知的阐说与对世界和平的呼吁更加水到渠成。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内容上举例说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妄图辱没真相的表现,从而指出设立公祭日的必要性;结构上和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杀人比赛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句式整齐,铿锵有力,有气势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事实论证“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
引用论证,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形成对比,和平珍贵
权威性和说服力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表达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
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
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写作手法
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知识链接: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消息(或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传播事实信息 发表意见信息
以叙述为主 以议论为主
告知信息、传播信息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蜻蜓点水、表面信息 深入本质、探究深层根源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评论的 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深化,一个报道事实经过,一个揭示事实本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将信息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当前某一个时事新闻及相关评论进行分享交流,再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教师寄语
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记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míng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míng(铭)文 杀戮( lù ) 悼( dào )念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记念(馆) ” ,正确写法是“ 纪念(馆) ”。
(3)“国殇”中“殇”的意思是 牺牲的人 ,“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人间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记叙 和 议论 的表达方式。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2月13日,上午)
习近平
2.拓展阅读,说感悟
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感悟: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本文针对2017年12月13日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这一重大事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和现实,发表评论,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请你针对社会或学校发生的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评论对象
(国行公祭)
国际各方态度
(举例、对比)
阐明最终目的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惜和平
开创未来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5分钟)
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祭祀(shì) 国殇(shāng) 颠倒(diān) 惨绝人寰(huán)
B.杀戮(lù) 抵赖(lài) 篡改(cuàn) 威尔逊(shùn)
C.呓语(yì)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guì)
D.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 bó) 公祭鼎(d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书藉 悠久 矢志 颠倒黑白 B. 典章 忘图 野蛮 沧海桑田
C. 扭曲 右翼 顽固 百般抵赖 D. 催残 初衷 隆重 时代变迁
3.阅读了《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位同学有感而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誓佑和平》。下面对这幅作品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幅书法作品是楷书,工整清丽,横平竖直。
B.这幅书法作品是楷书,庄重典雅,一波三折。
C.这幅书法作品是隶书,工整清丽,横平竖直。
D.这幅书法作品是隶书,庄重典雅,一波三折。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劫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B.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
C.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D.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5.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使他们已成为科研项目中的生力军,是正在蓄力的科技“原动力”。
B.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求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
D.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6.依次填入在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我们不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____________;不能改变天生的容颜,却可以______________;不能企盼左右他人,却可以_____________;不能全然预知明天,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因此,生命虽然短暂,却可以活得美好丰盈。
A. 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
B. 时时展现笑脸,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拓展它的宽度
C. 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
D. 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好好把握自己,充分利用今天
7.下列填到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
②而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 日。
③用魏碑简体字,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祭奠之意。
④据悉,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口沿刻有12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9.综合素养(9分)
2022年12月13日是第9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此,班级拟开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小航参与国家公祭网网上活动时,发现国家公祭网有以下特点,请概括并将表格填写完整。(3分)
网站介绍 特点
由新华网承建,南京大居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责内容把关 权威性
可随时发布相关新闻 ①
搜集整理各类以日军侵华历史南京大居杀历史为主题的专家言论、名人观点、学术论著 学术性
设有专门板块介绍何为公条、为何公祭等国家公祭知识 ②
针对全球网民,有多种文字版本,并按不同地区设立公祭区域,如欧洲公祭、非洲公祭等 ③
(2)小凡搜集了下面这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作为班级板报的摘要。(2分)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并讲话。国行公祭,祀我殇胞。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庄严肃穆,国旗下半旗。约3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静静肃立。10时整,仪式开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南京市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毕,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的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抬起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3)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以下是网友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四副楹联,请你依据四个选项,将其补充完整。(4分)
①金陵响警钟,声声震耳, ,莫再坑前空拭泪;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②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铭国耻, ,吾辈图强。
③ ,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④五千年铁血所凝, ,有谁敢忘? 三十万亡灵且待,看长风更起,催我出征。
A.欣中华复兴 B.抚泪以追昔 C.问国耻未消 D.祭卅万亡灵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课内阅读 (21分)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节选)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 ,不可能被忘却。
……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填空。(3分)
第一段在达方式上.有叙述和_______相结合,同时有记叙顺序的______。开篇引用铭文在结构上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一方面点明_________________,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表现力。
2.第二段中“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5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4分)
4.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3分)
5.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
(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
(1)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
(2)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铭记历史坚定前行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9月,美国等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在仁川登陆,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朝鲜半岛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迫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自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决策。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在长津湖、龙源里、松骨峰、大同江、上甘岭……志愿军战士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浴血奋战,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面对敌人飞机的密集轰炸,志愿军坚守阵地,决不后退一步。
③在朝鲜上空,志愿军空军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中力量,两国空军作战实力悬殊。一群年轻的共和国雄鹰,凭借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不断在实战中书写传奇,取得令世人震惊的辉煌战绩,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④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些人民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世界头号强国击退,同时也锻造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自强品格和必胜信念。
⑤美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中国士兵是顽强的敌人,他们虽然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携带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的粉……但是,他们永远向前作战,奋不顾身……战后,美军对志愿军做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支能用步兵围歼机械化部队的军队,步兵战术堪称巅峰,这是只有中国才能做到的奇迹。
⑥国防大学教授刘光明这样阐释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抗美援朝战斗取得伟大胜利,靠的是中华儿女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场战斗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钢铁意志的对决。
⑦纪念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纪念英雄是为了守护正义。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始终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一个敢于亮剑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世界上赢得尊严。英雄们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正如孟立在民族复兴航程中的灯塔与坐标,召唤着中华儿女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⑧铭记历史,缅怀英雄,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直面挑战,勇于创新,在新的起点上,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选自《经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写好一则消息。(4分)
4.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新时代怎样才能做到“铭记历史,坚定前行”呢?请结合实际谈一谈。(3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D
2. C
3.D
4.B 【解析】应将“振聋发聩”改为“震耳欲聋”。
5.A
6.D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观察每一个分句,都含有一对意义相对的词语,据此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7.B 结合给出的语句可知,后面所接的第一句应该介绍楚大鼎的情况,故为④句。②句接着描述国家公祭鼎的情况。⑤句说明楚大鼎口沿的铭文。①句说明国家公祭鼎正面的铭文,紧跟⑤句。③句紧承①句,说明铭文的内容及意义。故选B项。
8.A
9.(1)①及时性(时效性)②知识性(专业性)③国际性(广泛性、公开性、全面性、全球性)
【解析】①根据“可随时发布”“新闻”可确定“及时性(时效性)”;②根据“介绍……知识”可确定“知识性(专业性)”;③根据“针对全球网民”可确定“国际性(广泛性、公开性、全面性、全球性)”。
(2)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解析】细读新闻,抓住导语部分(第一段),摘取“何人(何组织或机构)做何事”,将其组合成句即可。
(3)①D ②A ③B ④C
【解析】①下联“百年”对D项中的“卅万”。②A项中的“中华复兴”与上联中的“日寇猖狂”相对。③下联中的“而”与B项中的“以”相对,④下联中的“看”与C项中的“问”相对,“更起”与“未消”相对。
二、
(一)
1.议论 插叙 文章的内容
2.不能删去。这个逗号在这里有强调主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突出“历史”一词的地位,让读者重视这段惨绝人寰历史。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能被忘却”的这一分论点。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段列举了大量事实,故为举例论证。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本段分论点为“历史不能被忘记”,所举事实均为证明此论点。
3.中国人民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先通过引用国家公祭的铭文以表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点往往体现在标题、开头、结尾语段。论点为一句明确的肯定句。本文论点就是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4.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不只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最好体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
5.(1)可以。一方面,拉贝先生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可以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另一方面,拉贝先生的善举,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体现了课文“为佑世界和平”的主题。
(2)(示例)你是中国人的朋友!你的正义之举挽救了无数生命,你的高尚美德永载史册!
(二)
1.介绍了当年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的背景,有利于读者了解历史,认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
【解析】画线句“美国等国以…….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朝鲜半岛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介绍了当年美国把战火烧到朝鲜半岛北方,向中朝边境推进的历史背景;“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保家卫国的艰难决策”介绍我国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让读者先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抗美援朝,理解这一决策的意义。
2.侧面描写。通过美军的评价,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在恶劣的条件下,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地对抗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解析】首先从内容可知,第⑤段“中国士兵是顽强的敌人……奋不顾身”是美军对中国志愿军的评价,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然后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结合“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支能用步兵围歼机械化部队的军队……这是只有中国才能做到的奇迹”理解,突出志愿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再次,要写好导语。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练、易懂。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讲究生动形象。
【解析】细读这篇消息,从结构方面分析:有主标题、副标题;第一段是导语部分,扼要揭示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主体是用充分的事实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另外这则消息语言简洁、准确。
4.(示例)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记住历史上这些正义之战,时刻铭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努力奋进,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有用之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意思对即可)
【解析】结合生活和学习识记谈怎样才能做到“铭记历史,坚定前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INCLUDEPICTURE"三维目标.TIF"
【核心素养】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INCLUDEPICTURE"精彩课堂.TIF"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文题解读。
公祭,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文题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同时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新知认知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2.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三、预习检查
1.写作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了解作者——“钟声”是谁?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ɡ) 杀戮(lù) 篡改(cuàn) 呓语(yì) 遁形(dùn) 磅礴(bànɡ bó)
彰显(zhānɡ) 矢志(shǐ) 振聋发聩(kuì) 惨绝人寰(huán)
4.词语解释。
缅怀: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呓语:梦话。
妄图:狂妄地谋划。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彰显:鲜明地显示。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四、朗读课文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模仿播音员播报这篇新闻稿,在模仿播报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
第2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
第3段应充满愤慨。
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五、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2)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3)品味课文的评论性语言。
2.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交代事由: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第二部分(2~4):回顾历史:对比世界正义力量和日本右翼对待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强烈谴责日右翼顽固派的无耻。
第三部分(5~6):回顾南京80年的沧桑巨变,突出南京——中国面对苦难的不屈,珍爱和平的坚强。
六、内容解析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3.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明确: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5.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明确: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7.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明确: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8.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明确: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9.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10.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11.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七、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二)词句赏析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明确:“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明确:“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明确:“狠批”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明确:“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5.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明确:“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6.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明确:“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三)主题思想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四)写法探究
1.写作特色。
①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②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明确: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知识链接: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3.新闻报道(消息)和新闻评论的区别。(图表PPT)
明确: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评论的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深化,一个报道事实经过,一个揭示事实本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将信息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当前某一个时事新闻及相关评论进行分享交流,再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九、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记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míng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míng(铭)文 杀戮( lù ) 悼( dào )念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记念(馆) ” ,正确写法是“ 纪念(馆) ”。
(3)“国殇”中“殇”的意思是 牺牲的人 ,“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人间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记叙 和 议论 的表达方式。
2.拓展阅读,说感悟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2月13日上午)
习近平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感悟: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十、作业布置
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尘封的往事,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我们从先烈血洒的泥土上站起来,从前辈的胼手胝足中富强起来,今天我们一定要学成技艺、练好本领,让祖国在我们手中强起来、飞起来!
结合文章的内容,你想对昔日的入侵者日本或对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说点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记下令你心潮澎湃的这一刻吧!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
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
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学法指导:
回顾前三课所学,区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本课报道了什么?又是怎样评论的?
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区分作者的看法和列举事实的内容,圈点勾画批注。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知识链接。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2)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2.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字词句障碍。给“读读写写”注音释义。
2.画出或自己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1)文题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同时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论证是指运用______证明______的过程。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明确:公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3.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每层的主要内容。(文中标记)
二、精读细研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3.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明确: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
第三段:
5.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6.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明确:
7.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明确:
8.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明确:
9.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明确:
10.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1.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变迁:
变迁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明确:
(二)词句赏析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明确: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明确: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明确: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明确:
5.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明确:
6.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明确:
(三)写法探究
1.写作特色。
①______深刻,_________强。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②______清楚,________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明确:
3.新闻报道(消息)和新闻评论的区别。(图表PPT)
明确:
四、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记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míng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míng( )文 杀戮( ) 悼( )念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 ,正确写法是“ ”。
(3)“国殇”中“殇”的意思是 ,“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2.拓展阅读,说感悟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2月13日上午)
习近平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感悟: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引用“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2)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中国~教&育出版网#]
3.第四段中“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请结合文章和当今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学法指导:
回顾前三课所学,区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本课报道了什么?又是怎样评论的?
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区分作者的看法和列举事实的内容,圈点勾画批注。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知识链接。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2)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2.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字词句障碍。给“读读写写”注音释义。
2.画出或自己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1)文题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同时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_____、论据______和论证______。论证是指运用_论据_____证明论点______的过程。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________、对比论证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源@*~^:中教网&]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公祭,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文题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同时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3.划分段落层次并写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交代事由: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第二部分(2~4):回顾历史:对比世界正义力量和日本右翼对待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强烈谴责日右翼顽固派的无耻。
第三部分(5~6):回顾南京80年的沧桑巨变,突出南京——中国面对苦难的不屈,珍爱和平的坚强。
二、内容解析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3.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明确: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5.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明确: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7.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明确: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8.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明确: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9.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10.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11.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三、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二)词句赏析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明确:“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明确:“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明确:“狠批”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明确:“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5.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明确:“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6.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明确:“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三)写法探究
1.写作特色。
①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②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明确: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知识链接: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3.新闻报道(消息)和新闻评论的区别。(图表PPT)
明确: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评论的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深化,一个报道事实经过,一个揭示事实本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将信息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记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míng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míng(铭)文 杀戮(lù) 悼(dào)念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记念(馆) ” ,正确写法是“ 纪念(馆) ”。
(3)“国殇”中“殇”的意思是 牺牲的人 ,“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人间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记叙 和 议论 的表达方式。 [来
2.拓展阅读,说感悟。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2月13日上午)
习近平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感悟: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引用“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概括出了文章评论的主要事件;②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及相关的历史背景;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野蛮”在这里是蛮横残暴的意思,“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这两个词揭露了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
(2)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顽固”写出了日本右翼分子不愿意改变其反动立场,坚持否认历史的事实;“大肆”写出了日本右翼分子毫无顾忌地扭曲历史的行为。这两个词语描绘出日本右翼分子坚持错误的政治立场、颠倒黑白的狂妄嘴脸。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中国~教&育出版网#]
3.第四段中“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举例论证。列举体现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态度的相关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请结合文章和当今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南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的摧残,南京大屠杀使之成为“恐怖之城”,80年后,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这说明中国已经成长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国家。这前后的变化更是凝聚着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之士的共同努力。历史已成事实,记忆不会消失。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