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标点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总结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在非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叫做稳态。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认真观察课本P8图1-4思考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 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例题精析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 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
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C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拓展题
8、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3)继续实验: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三)预测实验结果:
A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实验。
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步骤: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
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问题:
⑴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
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
⑵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
⑶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
【相关链接】
空调病面面观
1.何谓空调病?
夏季,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学习、聊天,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但在使用空调的背后,隐藏着杀机,稍不注意,就能惹病上身。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人们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引起咳嗽、头痛、流涕等感冒的症状。在盛夏季节经常使用空调器的人常有上述经历。如果在空调房间温度调得较低的地方呆得时间过长,又遇衣着单薄,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或腰沉臀重,或肢痛足麻,或关节僵痛,或头晕脑胀,或肩颈麻木。如果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
2.空调对人体的影响:
低温环境会使血管急剧收缩,血流不畅,使关节受损受冷导致关节痛;由于室内与室外温差大,人经常进出会感受到忽冷忽热,这会造成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乱,平衡失调就会引起头痛,易患感冒。"冷"感觉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腹腔内血管收缩、胃肠运动减弱,从而出现诸多相应症状。在女性,寒冷刺激可影响卵巢功能,排卵发生障碍,表现为月经失调。
空气中的阴离子可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并起着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然而,空调的过滤器可过多吸附空气中的阴离子,使室内的阳离子增多,阴阳离子正常比例失调造成人体生理的紊乱,导致出现临床症状。空调房间一般都较密封,这使室内空气混浊,细菌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增高,而对人们有益的负离子密度将会降低,如果在室内还有人抽烟,将更加剧室内空气的恶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呆得稍久必然会使人头晕目眩。
单元过关训练(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2、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纤维蛋白原 B.激素 C.纤维素 D.淋巴细胞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5、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7、在静脉毛细血管端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8、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 )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
C.淋巴生成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9、下列细胞中,能在组织液中游走的是(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子
10、内环境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并用于有氧呼吸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 )
A.2层 B.4层 C.6层 D.8层
11、原生动物从水中摄取氧气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自由扩散 D.通过鳃结构
12、下图中A-D的体温调节中,哪一途径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亡( )
13、人体内,对新陈代谢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14、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其存在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外液和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C.组织液和淋巴 D.细胞外液和组织液
15、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16、关于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就是体液
B.内环境就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血液和淋巴
D.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17、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18、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19、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 )
A.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通过呼吸、泌尿、消化和循环系统直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之间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D.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0、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营养成分( )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
21、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22、下列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肝细胞内液和血浆
23、毛细淋巴管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
24、医学上用0.9%NaCl溶液给病人输液,对其用途科学的解释是( )
A.为病人消毒 B.给病人提供营养
C.给病人补充水分 D.维持细胞渗透压
25、胃肠中的液体属于( )
A.机体外环境 B.机体内环境 C.细胞外液 D.细胞内液
26、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胳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 )
A.组织液→血浆→组织液→肌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肌细胞
C.血浆→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27、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获得氧气是直接从( )
A.周围的空气中得到 B.周围的水中得到的
C.组织液中得到 D.血浆中得到
28、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主要内环境是( )
①血浆 ②淋巴 ③组织液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
29、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30、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31、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
A.K+ B.Na+ C.cl- D.Na+和cl-
3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33、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34、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应多喝( )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35、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非选择题
36、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有(填标号) ;
(2)图中[1]的直接内环境是[ ] ;
(3)在正常情况下,图中[ ] 中的CO2浓度最高。
(4)[2]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内有“缓冲物质”使pH保持在7.35~7.45之间,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__________和相应的一种__________组成,请写出其中的两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隔着__________壁,淋巴和组织液之间隔着__________管壁。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 。
38、所谓溶液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溶液浓度越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越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越__________。血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39、下图是人体对无机盐的摄入、吸收和排出途径图,请根据图回答:
食物 ①
胃肠道 细胞
饮料 肾 尿
④
(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是:① 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
(2)消化道吸收无机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胃肠道的无机盐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排除体外。
(4)内环境中的无机盐通过皮肤的汗腺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5)人在高温作业时,体内盐分随汗液大量排出,由于体内缺乏盐分,会出现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现象。
40、内环境稳态是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__________对人体的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1、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叶柄
叶片
C
B
人体正常
体温
体温降低
体温升高
新陈代谢速率增加 A
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B
新陈代谢速率增加 C
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D
皮肤 ② 体外
细胞外液
③第一章第一节导学案
课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复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复习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复习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学习记录
【知识梳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成分1.细胞外液(内环境)(1)组成: 、 、淋巴等。(2)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3)三者关系:2.细胞外液成分比较(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 。(2)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 含量很少。提醒:(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属于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血浆中水来源:组织液、血细胞、淋巴,还有消化道吸收。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提醒:(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不是恒定不变的。(2)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三、内环境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使各个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叫做稳态。2.调节机制: 调节。3.实质:内环境的 保持 状态。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难点精析】一、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相对于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而内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 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二、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四、特殊细胞的内环境: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它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五、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 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六、内环境——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1.图示 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图: 2.析图物质类别转移途径相关系统穿膜层数养料(如葡萄糖)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进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组织细胞(1)=7层废物(如尿素)组织细胞→组织液(内环境)→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出肾小球细胞(1) =7层O2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出肺泡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 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 11层;CO2运输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CO2与O2的转移途径相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提醒:①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机盐,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相关系统及功能:循环系统负责运输;呼吸系统排出CO2和少量H2O(以气体形式);泌尿系统排出尿素、H2O和无机盐;皮肤排出部分H2O、无机盐和尿素。涉及到代谢废物排出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关器官主要为肺、肾脏和皮肤。②体内所有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都是内环境,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如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而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③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④CO2、O2浓度最高部位分别是组织细胞、肺泡;最低部位相反,沿运输途径方向浓度依次降低,如O2浓度,血浆>组织液,CO2则相反,因为气体通过自由扩散顺浓度差运输。七、组织水肿: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4)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受血浆蛋白含量影响较大,任何使血浆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被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等均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液体成分——血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液
有形成分——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1.理化
性质
酸碱度:血浆的pH为 ,维持稳定的缓冲对为 和 。
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概念: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 。
来源: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
渗
透
压
2.作用:内环境是 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