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资料】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编资料】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9-11 20:35:35

文档简介

种群的特征 预习导学案 编号201106
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难点: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学习过程:
种群
概念:
范围:一定的 内。
要素: 生物的 个体。
例1:下列实例中,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
A.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
C鸟岛上所有的鸟类 D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3)调查方法:由于种群密度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①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
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
常用的取样方法: 和 。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
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
例2:下图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一个调查小组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统计: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2 3 3 4 12 4 2 3 3
上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
解析:上表给出了各组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取所有株数的总和,算出各组别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所有株数之和为36,平均值为3.6株/m2。
答案:(1)害虫防治(只要合理均给分)。(2)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3)3株/m2。
特别提醒:(1)样方中所取样方大小要相同,且随机取样。
(2)有生物位于样方边上时,只计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
(3)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
②. 标志重捕法
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动物种群的调查。
应用范围:活动能力 ,活动范围 的动物。
应用这种方法时作下列假定: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中标记数为m,根据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样中比例相同的假定,就可以估计出N即:N:M=n:m,。
例3.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体为N,则N=_____________只(计算公式是。
A. 30 B. 32 C. 64 D. 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D.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产生
解析:(1)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答案:(1)D (2)BD
2.出生率与死亡率
概念: 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
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 高,种群增长快。
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 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 或 的个体,占该 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4.年龄组成:
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___,老年个体___ 出生率_______死亡率,种群密度会____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__________ 出生率______死亡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______
衰退型 老年个体_____,幼年个体____ 出生率_______死亡率,种群密度会________
意义:可预测种群 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 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对 有一定的影响。
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 比例→降低害虫 。
方法总结: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依据。分别依据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推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⑴年 龄 组 成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⑵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
♀﹥♂ →种群密度增长快
性 别 比 例 ♀≈♂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 →种群密度增长慢
例题.下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
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
种群的空间特征
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 或 。
类型: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
限时训练: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里的鱼   B.一座山上的树
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   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
2.下列哪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 )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移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都属于较为理想的抽样调查的对象
B.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由于不容易捕获,所以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
C.取样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5.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的目的的( )
A.减少害虫出生率 B.破坏害虫的年龄组成
C.破坏性别比例 D 增加死亡率
7.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种群的空间特征 D.形态特征
8.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性别比例
9.假如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很高,那么,这一种群最可能( )
A.属于增长型 B.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C.刚迁入到新环境,天敌少 D.不足以进行判断
10. 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B
1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逐年观察。图示1-1为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并根据曲线提出了保护措施。下列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
B.种群Ⅰ为1岁以后的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C.种群Ⅰ和Ⅱ都应为7-10岁时期
D.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的全部时期
12.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 A ;B ;C 。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
1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记作[a]),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
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记作[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记作[c])。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头(计算公式是N∶[a] =[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 )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左图所示。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 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亲生的子代数为 头。
A. B.
C. D.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上右图中的曲线 。
A
B
C
正常生活





20℃
29℃
29℃
20℃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预习导学案 201109
学习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习过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形式。
2、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 →用适当的 →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 。
(2)曲线图:优点是 。
二、种群增长曲线
两曲线的比较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图
形成条件 理想状态:1、 和 充裕2、气候适宜3、没有 等 现实状态:1、 和 有限2、种群密度 3、天敌数量增加等
形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和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
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 增长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增长率增长率曲线图 不变 0~1/2K,增长率逐渐增大;1/2K~K,增长率逐渐减小
K值 无K值 有K值
适用范围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自然种群
共同点 都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都只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中的增长问题
例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例2、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和 。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食物、 、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 甚至 。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 有害动物;
注意: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不应在K/2时才采取措施,应在数量还未明显增多时就采取措
(2)保护和利用 ;
(3)拯救和恢复 。
注意:
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持续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特别提醒:
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是在K/2处,而不是K处。
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种群数量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例3、下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例4、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限时训练:
1、在利用海洋鱼类资源时一般要使其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原因是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小
2.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3、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B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
出生率=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放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
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4、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5.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a
个体数量
时间
b
E F
C B D
时间
鼠的数量群落的结构 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学习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过程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 内聚集在 中 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 组成、优势种群。
(2) 关系
(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 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 范围 和边界。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 ,即群落中 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无曲线图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存在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生物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与兔
特别提醒:
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要先判断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
②注意捕食与竞争的数量坐标图的不同。
例题1.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规律方法:
(1)两条曲线“同升同降”为互利共生关系。
(2)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则可能为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的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则为捕食关系。
(3)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
2.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现象 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 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 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思考题:玉米田中,玉米植株有高有矮,是否说明玉米具有垂直结构?为什么?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例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探究原理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探究步骤:
①制作取样器
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
①去表层落叶
②手按罐入土
③花铲取罐
④塑料袋保存
①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
②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①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②借助动物图签查清名称
③使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①统计丰富度
②完成研究报告
3.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动物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3)同样营养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4.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例题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
学习检测:
1. 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3、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
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
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4、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
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限时训练:
1.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
2.下表说明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独立生长
3.右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
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
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5. 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6. 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
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7.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 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且具有明显的 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 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由于 、 、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 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准备
取样
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课标点击】
1.阐明群落的演替。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总结
一、演替的概念 观察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1、群落组成是一成不变的吗?2、什么是演替?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演替的类型 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 及80页图4-15,思考: 演替的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结论:演替的类型包括 和___________;前者是指 进行的演替;后者是指 发生的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观察课本81页图4-17、4-18、4-19,思考: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 结论: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__________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阅读课本82页内容,思考:我国为什么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结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 __、______、 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路,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2.例题精析:
〖例1〗 在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解析:因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答案 C
〖例2 〗 关于生物演替的顶级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阶段在环境变化以前一直持续 B.这个阶段不依赖天气
C.这个阶段不断变化 D.这个阶段只有结构
解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后,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环境稳定平衡的状态,这时的群落为顶极群落,理论上这个阶段在环境(包括天气.土壤等因素)变化之前是稳定的。 答案 A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以下哪一项不可能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
A.提高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B.提高生产力
C.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D.逐渐减少有机物的贮存
2.下列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地衣—苔藓
3.先锋植物在裸地上出现时,其空间格局常是( )
A.均匀型 B.随机型 C.集群型 D.分散型
4.下列哪种生物群落中的顶极植被与生长在秃石上的先锋植物最相似( )
A.大松树 B.温带落叶林 C.草原 D.苔原
●拓展题
6.同样处于热带地区,但在不同的地方却可能形成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等不同类型的群落,对上述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
7.在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部分地区虽处在同一纬度带,但东北是森林群落,内蒙是草原群落,而新疆则主要是荒漠群落,其主要原因是 。
8.列表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相关链接】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界所重视。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于恢复到原有状态已不再可能。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如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学采用设计温室来有效地将城市污水资源化;采用重建湿地来处理废水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利用高密集性植物来回收废水沟中的金属;用重建原有地貌和植被解决河岸侵蚀问题等,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试验,更代表了生态原理的创造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