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一、资料链接(一)
【名家名作】
毛泽东(1893一1976),字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 、
,中国共产党、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 。他的主要著作收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润之
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
毛泽东思想
【背景资料】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又称京(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做好了渡江准备。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旋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撰写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则消息。
二、朗读《消息二则》,整体感知。
三、课堂检测
1.字音字形
芜( )湖 溃( )退 荻( )港 锐不可当( )
歼( )灭 要塞( ) 业yǐ( ) dù( )江
摧枯拉xiǔ( ) 签 dìng( ) xiè( )气
dū( )战 gǒng( )固 dǐ( )抗
wú
kuì
dí
dāng
jiān
sài
已
渡
朽
订
泄
督
巩
抵
2.理解词义
①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②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③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④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⑤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摧枯拉朽
溃 退
风平浪静
锐不可当
要 塞
思考、批注:
1.概况消息的主要内容。
2.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 ,要比较详细的了解
新闻内容看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内容看 。
3.标记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比较有什么异同?
标题
导语
主体
四、再读课文,探讨交流。
①标题
由“三十万”到“百万”,由“南渡”到“横渡”,反映了
军队人数上的变化,显示了渡江的进展情况。
②电头
简明、醒目、概况性强;
交代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③导语
交代了新闻媒体(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发电时间,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五、知识拓展:文学常识
1.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
2.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 , 、 、 。
3.新闻的特点是 、 、 、
。
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题
导语
主体
人物
地点
结果
事件的起因
经过
观点鲜明
语言简明准确
时间
报道及时
内容真实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第二课时
一、研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探讨交流:
1.体会相关词句流露的情感与立场。
2.感悟消息主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
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结语:表明解放军将一往无前,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导语:站在渡江战役的全局来说的,介绍了战役开始阶段的总体情况。
1.“英勇”“已有”两个词已经暗示出解放军的一往无前和国民党军的不堪一击。
2.敌方“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不到二十四小时”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客观地表现出国民党军的虚弱、不堪一击和解放军的英勇、进展神速。
4.结语: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战役的走向做了判断。
3.“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既是客观的描写,更传达出作者的兴奋与喜悦。
【课文主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人民必胜、敌人必败的坚定信念,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 、研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探讨交流:
1.体会相关词句流露的情感与立场。
2.感悟消息主旨。
(一)探讨交流:
1.“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这一句侧面体现了什么?
2.消息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写敌军的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从侧面体现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即“不包括”。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二)理解句子
写我军阵容强大。
写战线之长
“冲破”“横渡”表现我军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
“均是”即“都是”,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烘托出其战绩辉煌,洋溢着自豪感。
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的原因,又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巧妙过渡到对东路军的报道。“不料”“又被”写出我
军的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既含有对我军的赞美之情,又含有对敌人的嘲讽之意。
(二)理解消息的主旨及写作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课文主旨】
【写作特色】
叙议结合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议论。
三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域(yù) 经营 督(dū)战 泻气
B.荻(dí)港 封锁 要塞(sāi) 抵抗
C.逃窜(cuàn) 签订 歼(jiān)灭 统率
D.溃退(guì) 拒绝 管辖(xiá) 运输
C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人生不应只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有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的勇气。
C.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D.夺冠而归,大家决心重整旗鼓,以高昂的斗志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日常训练中,力争明年再创辉煌。
B
四 、课后达标
素养训练: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战况,给了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假如你所在的学校在市里举行的迎国庆大型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请你以校报记者的身份,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新闻报道,鼓舞一下全校师生。(2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