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教版( 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
D.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的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图甲中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液体环境中,则图乙所示膜电位峰值可能会高于+40 mV
D. 当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②对应的状态时,Na+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 若刺激c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C. 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可能都不发生偏转
D. 若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
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中依靠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B. 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在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 若该神经元属于某一反射弧,在正常的反射中,该神经元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突触后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表现可能是外正内负
如图为神经元甲、乙形成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是K+外流引起的
B. 神经冲动由甲传向乙不需要消耗能量
C. 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
D. 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
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 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引起了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促进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向突触间隙的释放。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A. 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应存在不同的运输Ca2+的膜蛋白
B. 静息状态下,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
C.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逆转
D. 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麻醉剂可因分别作用于突触或神经纤维而分两类。现用作用于神经纤维的某种麻醉剂处理支配脊蛙腿部的坐骨神经,得到如下表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坐骨神经 被麻醉的程度 搔扒反射 (感受器背部皮肤,效应器腿部肌肉) 缩腿反射 (感受器腿部皮肤,效应器腿部肌肉)
表层 有 无
表层及深层 无 无
A. 搔扒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位于坐骨神经的深层
B. 坐骨神经是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的混合神经
C. 作用于突触的麻醉剂可能是抑制了乙酰胆碱通过受体穿过突触后膜
D. 只影响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形成的“麻醉剂”不会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如图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c为刺激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电表①或②测量值可代表静息电位
B. 刺激a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c点,可用来说明兴奋的传导方向
D. 若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则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图丙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如图乙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①→②
B.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 刺激b能引起肌肉收缩,但因为没有传出神经参与,故不属于反射
D.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这最可能是因为麻醉药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
D.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其中abcd表示神经元的不同部位。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
B. 闰绍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作用体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双向性
C. 若用适宜的电刺激b点,则在图中acd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D. 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的症状
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给予刺激前,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C. 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 甲所表示的过程中没有消耗ATP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食盐的摄入量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人每天正常摄人食盐量约为5—6g,盐摄入过多,造成________升高,刺激________,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增加,使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作用加强,引起水分在人体内潴留,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2)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还会促使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一种激素)转化为活性较强的血管紧张素Ⅱ,促使血管收缩,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另一原因。血管紧张素的调节作用不同于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血管紧张素调节作用具有________等特点。
(3)据研究,高盐饮食能促进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一种T细胞数目增多,引起病情加重。自身免疫病是________而引起的,T细胞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严重腹泄导致Na+丢失过多,影响神经细胞的________的产生,进而引起神经信息传递受到影响,肌肉收缩无力。血钠不足时,还会引起脑细胞水肿,产生恶心、呕吐、乏力、头痛、嗜睡、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抑制性症状。血钠不足引起脑细胞水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为动物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神经细胞a处的静息电位为 ______ ,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兴奋部位将发生 ______ 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2)当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将以 ______ 方式释放递质。冲动经过b处后,电流表会发生 ______ 偏转。
(3)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细胞外液中 ______ 将会增多;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______的活动。
(4)当动物失水过多时, ______ 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______ 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 ______ 于,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填字母),由______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是由______、______和突触后膜构成,图2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______(单向、双向)。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_(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______控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未受刺激时,电表测得的为两点膜外的电位差,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A错误;
B.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B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突触结构中不能由a→b传递,C正确;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肌肉细胞膜是突触后膜,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由肌肉传至神经,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电荷分布表现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B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 高级神经中枢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在a处(突触前膜)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处释放的递质不一定都能使b处产生图乙所示的电位(动作电位)变化,B正确;
C.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液体环境中,则图乙所示膜电位峰值可能会高于+40 mV,C正确;
D.②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难度适中。
【解答】
A.刺激a点时,兴奋同时到达电表①的两极,因此指针不会发生偏转,但电表②的指针会偏转两次,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c点,电流表①不偏转、电表②的指针会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错误;
C.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不偏转,但电信号先后到达电流表②的两极,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C错误;
D.刺激e点,兴奋不能传递a点所在的神经元,电流计①不偏转,兴奋可以通过电流表②的右侧电极,因此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D正确。
故选D。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中依靠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在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正确;
C.若该神经元属于某一反射弧,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在正常的反射中,该神经元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突触后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表现可能是外正内负,因为该神经递质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A。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熟知神经调节过程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A.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是钠离子内流引起的,A错误;
B.神经冲动由甲传向乙需要神经递质,而甲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分析图可知,兴奋只能从甲传到乙,所以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分别发生2次和1次偏转,C错误;
D.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D正确。
7.【答案】D
【解析】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能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在甲图中,①与突触前膜相连,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甲图的⑥突触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未兴奋部位,外负内正;C错误;
D.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C。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及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产生的机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解答】
A.Ca+经Ca+通道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只有主动运输才能维持细胞内外如此大的Ca+浓度差,可见细胞膜上还有将Ca+ 运出细胞的载体蛋白,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通道”,由此说明,静息状态下,电压依赖型Ca+ 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B正确;
C.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当抑制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改变,但不会逆转,C错误;
D.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A.搔扒反射的感受器在背部皮肤,其传入神经纤维不位于坐骨神经中,而是位于腹部皮肤到反射中枢之间,A错误;
B.坐骨神经是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的混合神经,B正确;
C.作用于突触的麻醉剂可能是抑制了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C错误;
D.只影响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形成的“麻醉剂”会影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解析:选A 两块电表的电极都位于神经元的膜外侧,不能测得静息电位,A错误;刺激a,兴奋可以传递到c,神经冲动先后经过②的左右电极,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刺激a,兴奋可以传递到c;刺激c,兴奋不能从c传递到a,可用来说明兴奋的传导方向,C正确;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则单位时间内内流的钠离子数量增加,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D正确。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及物质运输的方式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解答】
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即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不能由①→②传递,A正确;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C错误;
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正确。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未受刺激时,电表测得的为两点膜外的电位差,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A错误;
B.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B错误;
C.图乙中,a是突触后膜,b是突触前膜,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突触结构中不能由a→b传递,C正确;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D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
分析题图: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润绍细胞,润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解答】
A.图中的效应器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若用适宜的电刺激b点,则在图中a点测不到膜电位变化,cd可以,C错误;
D.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会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的症状,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解答】
A.由图可以看出只刺激a时,c神经元上有电位变化且产生动作电位,说明a神经元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由于a神经元与c神经元之间有突触,所以刺激a时,兴奋是以化学信号传递至c,A错误;
B.给予刺激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B错误;
C.分析甲可知a产生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b产生的也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同时刺激a、b,作用效果会更强,单位变化更明显,因此b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C正确;
D.甲所表示的过程中为兴奋的传导过程,该过程消耗ATP,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
(2)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3)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4)兴奋(动作电位);血钠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扩散进入脑细胞内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免疫调节、水平衡调节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和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当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解答】
(1)人体盐摄入过多或机体缺水,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合成的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作用加强,引起水分在人体内潴留,是引起血压升高。
(2)血管紧张素属于激素,其作用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3)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T细胞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4)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引起的,所以严重腹泄导致Na+丢失过多,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的产生。血钠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扩散进入脑细胞内引起脑细胞水肿。
故答案为:
(1)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
(2)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3)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并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4)兴奋(动作电位);血钠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扩散进入脑细胞内
17.【答案】(1)外正内负 ; 钠离子
(2)胞吐;两次相反方向的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 下丘脑和垂体
(4)下丘脑 ;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解:(1)图中神经细胞a处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兴奋部位将发生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2)当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将以胞吐方式释放递质,说明膜具有流动性。随后,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冲动经过b处后,电流表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因为兴奋首先传到左侧接头,产生电位差,左侧兴奋,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右侧不兴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会引起电位计偏转一次,兴奋再传到右侧,同样又产生一次电位差,再偏转一次。
(3)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细胞外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将会增多;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叫负反馈调节。
(4)当动物失水过多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减小尿量的排出。
故答案为:
(1)外正内负 钠离子
(2)胞吐 两次相反方向的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和垂体
(4)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的;兴奋时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的。下丘脑通过分级调节实现对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而影响促甲状腺激素是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可以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强。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下丘脑的相关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的产生及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8.【答案】(1)B 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单向
(2)h 协助扩散
(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大脑皮层(或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
【解答】
(1)根据图1中突触结构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稍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2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单向的。
(2)图3中,h表示兴奋部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3)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图2)只能单向传递。
(4)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故答案为:
(1)B 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单向
(2)h 协助扩散
(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大脑皮层(或高级神经中枢)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