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5: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练习题
一、默写填空
1.(1)《三峡》用“重岩叠嶂,_____”和“自非亭午夜分,_____”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三峡山势的挺拔险峻。
(2)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三峡》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三峡》中写夏水浩荡,凶险万分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三峡》中总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2.(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1)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衬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纤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6.【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①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传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哲,往来泽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②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②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翳,遮盖,这里指云。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至于夏水襄陵( ) (2)清荣峻茂( ) (3)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B.未复有能其奇者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C.春冬之时 久之不散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描绘了三峡四季美丽的景色,详写夏,略写春冬秋。
B.[乙]文采用直接描写和对比描写的手法来写神女峰。
C.[甲][乙]两文都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D.[乙]文巫山神七峰的景物奇特之处是“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10.翻译下面句子。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11.[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三)比较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风烟俱净 (2)窥谷忘反 (3)念无与为乐者 (4)水中藻、荇交横
13.下列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闻之于宋君
C.其一犬坐于前 D.于我如浮云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两则文言文都是写景,但表达的心境各有不同,甲文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①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②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④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⑤。
(节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干:连接。②企:祈求,盼望得到。③春罗:即绿萝。④信:的确,确实。⑤悟衷散赏:让内心有所启发感悟,使观赏变得随便自由。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
(2)晓雾将歇 歇:_______
(3)夕日欲颓 颓:_______
(4)孤峰入汉 汉: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18.请从角度和内容两方面赏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写景特色。
19.简要概括两文在思想感情上的共同点。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④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⑥。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③春罗:绿萝,一种爬蔓植物。④被:同“披”,覆盖。⑤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晦,昏暗。⑥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互相轩邈( ) (2)窥谷忘反( )
(3)清川万转( ) (4)千翼竞来(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猿则百叫无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与朱元思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春冬之时/山川之美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23.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三、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2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塞外的风光。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诗人自比。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5.两首诗的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6.《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媚风光。
27.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纱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29.《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2.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1)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2)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3)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4.D
5.C
6.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7. 冲上、漫上 茂盛 全、都
8.B
9.A
10.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
11.甲文描写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12.(1)没有,消失(2)同“返”,返回(3)考虑,想到(4)交错其中
13.C
14.(1)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头像飞奔的快马。(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15. 甲文表达作者寄情山水,厌弃世俗的思想感情。 乙文表达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6. 四季 消散 坠落 银河、天河
17.(1)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2)归来的鸟,比翼竞飞。
18.运用仰观和俯察两种不同的视角,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19.示例:①热爱自然,娱情山水;②避世退隐,鄙弃名利;③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等。
20. 向高处远处伸展 同“返”,返回 河流 飞鸟
21.C
22.①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②笔直的峭壁直插云霄,陡立的山峰进入了银河。
23.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不愿为世俗所累,暂时忘怀的欣慰之情。如从甲文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从乙文中“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可知,在清纯奇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心中的忧愁苦累都会被洗涤一清,陶冶了性情,舒展了心胸。
24.C
25.甲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选取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塞外特有的景物,描绘了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中“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选取了“冻水”“悲风”等冬天特有的景物,描绘了寒冷、萧瑟、凄凉的边塞景色。
26. 诗人行踪 早春
27.C
28.C
29.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