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7:0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读诗,感受经典的魅力。
本课时目标
(1)通常的律诗规定“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说来,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
律诗的特点
王绩
野 望
  王绩(约589年—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放声吟诵,读准字音
野 望
王绩
东皋( ) 徙倚(xǐ) 驱犊(dú)
ɡāo
放声吟诵,读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王绩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岗。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这个字(词)用得好,它写出了    ,它表现了    。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秋色”“落晖”这些字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语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4)“采薇”运用了典故,作者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崔颢(hào) 千载(zǎi) 萋萋(qī)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昔日的仙人早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鹦鹉洲的芳草长得繁密茂盛。
时至黄昏我的家乡到底在何处?面对大江浩渺烟波愁绪更多!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首联“此地空余黄鹤楼”和颔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
请思考
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是什么原因?
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请思考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诗人在颈联写了什么景象?
②尾联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思考
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思考:这两首有关黄鹤楼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学法总结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放声吟诵,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学法总结,提升素养
第二课时
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读诗,感受经典的魅力。
本课时目标
王维
使至塞上
  王维(约公元701年—公元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放声吟诵,读准字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dān)车 属(shǔ)国 征蓬(pénɡ) 汉塞(sài) 
候骑(jì) 都(dū)护  燕(yān)然
放声吟诵,读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漠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他们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向他们报告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这个字(词)用得好,它写出了    ,它表现了    。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缕风烟直上云霄,与塞外大漠相衬,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2)“直”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这首边塞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李白
渡荆门送别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 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
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流。
月亮映在江中仿佛是天上的一面镜子,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
我还是爱恋故乡的江水,它流淌万里伴随着我的行舟。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全诗,读出情感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律诗的四个特点:
(1)通常的律诗规定“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说来,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表达方式是?
②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③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请思考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首联交代了作者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今湖北、湖南一带。这是叙事的表达方式。
颔联写了高山、平野、江流;这是白天的景色;作者的写作角度是远看、俯视。
我们可以用雄浑壮阔、意境高远着两个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交流感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④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⑤颈联哪两个字写得好?
⑥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请思考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写了江月、云霞这些景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色,作者的写作角度是近看、仰视。
颈联中的“飞”“结”这两个字用的好。“飞”写出了动态之感;“结”也写出了动态美,还运用了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水送人,人思乡”的情感。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深入理解,感悟情怀
学法总结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放声吟诵,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学法总结,提升素养
第三课时
1.加深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读诗,感受经典的魅力。
3.继续学习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本课时目标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一生创作了近4000首诗,与李白、杜甫齐名。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声吟诵,读准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声吟诵,读准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刚与堤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筑巢。五彩缤纷的繁华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好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设问1:本诗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
设问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
设问3: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设问4:尾联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这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赞美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喜悦与闲适。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待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诗意转折,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学法总结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放声吟诵,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研习诗歌,学习章法
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学法总结,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