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7: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背 影
第一课时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单元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有人说,这是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它不仅是从朱自清的心底唱出,而且也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深深的共鸣。它又是一坛酒,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现在我们一起来打开这坛酒。
新课导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体会父子情深。
本课学习目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此后,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1948年8月12日病逝。
作者简介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据《朱自清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二是以《背影》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春》《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作者简介
生难字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赋闲( ) 迂腐( ) 栅栏( )
琐屑( ) 游逛( ) 马褂( )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举箸( ) 簌簌( ) 拭泪( )
shì
ɡuà
bēn sānɡ

xiè



ɡuànɡ
chóu chú
pán shān
zhà
suǒ xiè
zhù
tuí
预习检查
轻声诵读、初步感知
轻声诵读 整体感知
背 影
请同学们轻声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根据数字提示,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个 ,
二年 ,
三处 ,
四次 ,
五句 。
一个背影
二年未见
三处嘱咐(不解)
四次流泪(背影)
五句叮咛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二年未见:“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写作背景:《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的作品。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处嘱咐:他再三嘱咐茶房;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
“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处嫌弃: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我”表现得对父亲略有些不耐烦,不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疼爱。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四次流泪:
见父睹境思祖母时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时感动之泪
父子离别时感伤之泪
再现背影时伤心之泪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五句叮咛: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的关怀。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惦念、体贴、依依不舍之意。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哪四次背影?请给每一处的“背影’加一个修饰语。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第6段)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第6段)
(4)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第7段)
理解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第1段)
四处背影间的关系
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全文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
理解背影
请用“父亲的爱是 ”造个句子,来抒发我们对文中父爱的理解。
父亲的爱
是簌簌落泪时
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父亲的爱
是那深青布棉袍和黑布大马褂
不帅不酷
却无数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理解父爱
真挚地怜爱
深切地怀念
爱的表达和期待……
父亲
爱的理解和延续……
儿子
课堂小结
这世上不是被爱得愈多的人,愈懂得回报爱,反而爱得愈多的人,愈会加深地去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来自前人的爱有多么伟大!
第二课时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朱自清先生却另辟蹊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同样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那么,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它为什么能那样感人呢?
新课导入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体味作者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本课学习目标
用“这是一个 的背影!”的句式说话。
『望父买橘』的背影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艰难的背影、非常劳累的背影、沉重的背影、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背负忧愁的背影、满贮父爱的背影
『望父买橘』的背影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买橘子的这一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使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望父买橘』的背影
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使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善于截取典型场景画面。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除却作者细心的观察,用心的感悟,还缘于作者独特的的选材构思——截取法。截取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
运用素淡的笔墨、白描的手法以及反衬的手法。文中作者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主要以冷色调为主,但文中又出现“朱红的橘子”“紫毛大衣”这些暖色调,两种不同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朴素淡雅中烘托出炽热的情感。“朱红的橘子”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在父亲冷色调的背影中,“朱红”作为文中唯一亮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不动声色、惟妙惟肖地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营造了特定环境、特定场合。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
动词和形容词使用简练传神。如文中 “探”“穿”“爬”“攀”“缩”“倾”这一连串体现出行动艰难的动词及“蹒跚”“慢慢”“肥胖”等描绘父亲外型和动作状态的形容词,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一腔爱子之情。
在这“背影”的背后,你们又能看到什么?结合课文和以下助读材料,大家任选一个观点,有理有据地阐释你的观点。
说法一: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说法二: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对父亲的“愧悔”。
说法三:“背影”承载着朱自清坚韧不拔的志向。
说法四:本文表现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望父买橘』的背影
《背影》第一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的结尾: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探究『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探究『背影』的背后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探究『背影』的背后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
探究『背影』的背后
说法一: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在这一次父子相聚和分别的过程中,年迈的“父亲”为 “我”做了哪些事呢?
宽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咐儿子路上小心。
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一直是体贴而无私的,但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满,感激,愧悔,思念。
探究『背影』的背后
说法二: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对父亲的“愧悔”。
“我”因为自己的“不好”“不敢”和“不好意思”见父亲己二年余了,如今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来信表示很想念“我”,不再计较“我的不好”,还“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此时作为儿子的“我”,充满内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愧悔”。的确,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对父亲的“愧悔” 是《背影》要表达的主题。
《背影》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儿子的心路历程,真实记录了作者——当年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
探究『背影』的背后
说法三: “背影”承载着朱自清坚韧不拔的志向。
《背影》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交代,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了亏空等等这一系列悲惨破败的处境。而看不见的却是面对如此困境,朱自清依然能够回北京念书,父亲在面对如此境况,毅然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在一定程度上父亲面对困境还能安慰儿子,因是之故,儿子朱自清受到父亲坚韧性格的影响。
父亲艰难地穿越月台,面对月台,举步维艰,从中看到的是父亲坚韧的性格,而这些坚韧的性格又是朱自清亲身体会到的。在这种言传身教中又形成自己的坚韧性格。《背影》中又写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又想到父亲年轻时外出谋生及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如此艰难之下,带给朱自清的是坚韧不拔之志的震撼。朱自清的坚韧不拔之志是与父亲一起成长起来的。正是这看不见的坚韧传承着家的坚韧文化。
探究『背影』的背后
说法四:本文表现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探究『背影』的背后
父亲是社会家庭的脊梁,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的重负,又有个人的喜怒哀乐;他们有时是那么的高大,有时又是那么的渺小;有时是那么的坚强,有时也显得那么脆弱;他们是慈爱的,但有时又是那么的严厉甚至是难以理喻……
课堂小结
1.仿写:以本课为范例,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等等)为题目和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
2.推荐课外阅读篇目《父爱如山》。请同学们课外主动找来阅读,适当做些读书笔记。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