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
3.深入理解文章观点,多角度解读它在当下的意义。
课时目标
一、课前激趣
“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孟子·娄离上》
孟子人物档案
孟子,名 ,字 ,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生活时代
学派
思想主张
与弟子代表著作
轲
子舆
亚圣
孔孟
战国(约前372—前289)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二、课前检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著作,其体裁是以记言为主的 ,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品简介
语录体
二、课前检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方法指导:标注出容易读错的音,用/画出停顿,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三、熟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熟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任务: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译读课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习任务: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四、译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围。
学习任务:借助注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四、译读课文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坚固。利,锋利。
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四、译读课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四、译读课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极点。
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同“叛”,背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四、译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五、品读课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五、品读课文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小城不能克
委而弃之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城
御城
五、品读课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五、品读课文
对比论证
失道者
得道者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品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品读课文
排比
文章的气势
说服力
感召力
五、品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作者连用三句否定句式是想强调什么?
五、品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五、品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五、品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的逻辑顺序
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域民——固国——威天下
五、品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根据前面的分析,说说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根据前面的分析,说说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中心论点
人和
得道
战争
治国
五、品读课文
这篇短论在论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这篇短论在论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五、品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类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施行仁政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品读小结
联系古今,谈一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看法。
六、深化迁移
观点一
特定历史下的远见卓识
目的背后的局限
正面
反面
六、深化迁移
人和
兵革之利
共举
六、深化迁移
观点二
观点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
六、深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