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学生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匿名”“诘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等词语。(重点)
2、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难点)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素养)
【预习素材】
1、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 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征包括: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诗意浓郁、语言优美。
2、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纪念。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4)《藤野先生》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不仅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5)《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
【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挟( ) 樱花( ) 绯红( ) 宛如( ) 掌故( ) 畸形( )
不逊( )匿名( ) 诘责( ) 呜呼( ) 凄然( ) 教诲(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疾( )
形近字:
绯红( ) 诽谤 ( ) 徘徊( )
畸形( ) 绮丽( ) 崎岖( )
油光可鉴( ) 签名( )
诘问( ) 拮据( )
梗概( ) 哽咽( ) 如鲠在喉( )
教诲( ) 阴晦( ) 后悔( )
2 .解释下列词语。
(1)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杳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分别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听课文朗读,采用跳读法,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的顺序和线索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迅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绯( )红 驿( )站 解剖( ) 挟( )着 扒( )手 畸( )形 喝( )彩 深恶( )痛疾 不xùn( ) nì( )名 jié( )责 yǎo( )无消息 piē( )见 抑扬顿cuò(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杳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物以希为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写法不同的词语并改正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应该为 。
⑵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应该为 。
⑶冬天冷得利害。 应该为 。
⑷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应该为 。
⑸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应该为 。
⑹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应该为 。
⑺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应该为 。
4.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⑴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_______。
⑵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
⑶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____________
⑷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____________
⑸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⑵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⑶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似的喝采……
⑷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A.她年近三十岁,头发梳得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让许多亲人长期分离,从此杳无信息。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部编版】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教师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匿名”“诘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等词语。(重点)
2、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难点)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素养)
【预习素材】
1、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 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征包括: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诗意浓郁、语言优美。
2、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纪念。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6)《藤野先生》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不仅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7)《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
【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挟( ) 樱花( ) 绯红( ) 宛如( ) 掌故( ) 畸形( )
不逊( )匿名( ) 诘责( ) 呜呼( ) 凄然( ) 教诲(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疾( )
形近字:
绯红( ) 诽谤 ( ) 徘徊( )
畸形( ) 绮丽( ) 崎岖( )
油光可鉴( ) 签名( )
诘问( ) 拮据( )
梗概( ) 哽咽( ) 如鲠在喉( )
教诲( ) 阴晦( ) 后悔( )
【答案】挟xié 樱yīng 绯fēi宛wǎn 掌zhǎng 畸jī逊xùn 匿nì 诘jié呜wū 凄qī
诲huì 鉴jiàn 杳yǎo挫cuó 恶wù
形近字:
绯红fēi hóng 诽谤 fěi bàng 徘徊pái huái
畸形jī xíng 绮丽qǐ lì 崎岖qí qū
油光可鉴jiàn 签名qiān
诘问jié wèn 拮据jié jū
梗概gěng gài 哽咽gěng yè 如鲠在喉rú gěng zài hóu
教诲jiào huì 阴晦yīn huì 后悔hòu huǐ
2 .解释下列词语。
(2)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杳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好像 (2)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3)不具名或隐藏真名。(4)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5)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又指考试不及格。古代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泛指考试、测试不成功或比不过别人。(6)没有音信。(7)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8)厌恶、痛恨到极点。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 山海经 ) 》 《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 , 应依次是《阿长与 ( 山海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 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
合作探究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分别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明地点转换的的语句及地点:
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东京
⑵“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在仙台,
⑶“我离开仙台之后”——离仙台后。
2. 听课文朗读,采用跳读法,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的顺序和线索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⑵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⑶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迅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答案】①离开东京之缘由(或“东京见闻”)。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离别先生。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拓展延伸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绯( )红 驿( )站 解剖( ) 挟( )着 扒( )手 畸( )形 喝( )彩 深恶( )痛疾 不xùn( ) nì( )名 jié( )责 yǎo( )无消息 piē( )见 抑扬顿cuò(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杳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物以希为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写法不同的词语并改正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应该为 。
⑵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应该为 。
⑶冬天冷得利害。 应该为 。
⑷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应该为 。
⑸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应该为 。
⑹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应该为 。
⑺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应该为 。
4.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⑴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_______。
⑵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
⑶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____________
⑷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____________
⑸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⑵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⑶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似的喝采……
⑷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A.她年近三十岁,头发梳得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让许多亲人长期分离,从此杳无信息。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答案】1.fēi yì pōu xié pá jī hè wù 逊 匿 诘 杳 瞥 挫
2.⑴责问⑵傲慢无礼。逊,谦逊⑶(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⑷(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⑸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⑹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3.⑴熳→漫⑵斗→抖⑶利→厉⑷希→稀⑸胡→糊⑹带→戴⑺采→彩
4.C(迭——叠)
5.⑴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⑵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⑶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⑷这里是动词,放映。⑸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6.⑴油光可鉴 标致 ⑵物以希为贵 ⑶酒醉 ⑷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时间先后
7.C(抑扬顿挫,用来形容声音,改为“跌宕起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鲁迅
第二单元
第6课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曾说过:“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其中的“他”指的却是另一个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能让鲁迅如此感念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来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吧。
塾
师
寿
镜
吾
日
本
老
师
藤
野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匿名”“诘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等词语。(重点)
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难点)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素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藤野先生
知识链接
散文 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特点: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烂熳( ) 绯红( ) 宛如( )
发髻( ) 驿站( ) 芋梗( )
解剖( ) 挟着( ) 扒手( )
订正(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瞥见(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绝( )
màn
fēi
wǎn
jì
yì
yùɡěnɡ
pōu
xié
pá
dìnɡ
jī
xùn
nì
jié
piē
jiàn
yǎo
cuò
wù
预习检查
多音字
落
( )落第
( )丢三落四
( )落枕
宿
( )食宿
( )星宿
( )一宿
恶
( )厌恶
( )恶心
( )凶恶
解
( )解剖
( )解元
( )浑身解数
luò
là
lào
sù
xiù
xiǔ
wù
ě
è
jiě
jiè
xiè
预习检查
形近字
畸( )畸形
绮( )绮丽
崎( )崎岖
jī
qǐ
qí
绯( )绯红
诽( )诽谤
徘( )徘徊
fēi
fěi
pái
驿( )驿站
译( )翻译
绎( )演绎
yì
yì
yì
预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
⑴绯红:
⑵标致:
⑶诘责:
⑷油光可鉴:
⑸畸形:
鲜红 。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责问。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预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
⑹掌故:
⑺不逊:
⑻托辞:
⑼抑扬顿挫:
⑽深恶痛疾:
⑾杳无消息: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傲慢无礼。逊,谦逊。
找借口。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厌恶、痛恨到极点。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整体感知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请依次试着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自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点我放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表明地点转换的的语句及地点: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在东京
②“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之后” ——离仙台后
整体感知
2.文章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请依次试着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整体感知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或“东京见闻”)。 ②仙台求学受优待。
③初识藤野先生。 ④添改讲义。 ⑤纠正解剖图。 ⑥关心解剖实习。
⑦了解女人裹脚。 ⑧匿名信事件。 ⑨看电影事件。 ⑩离别先生。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文章第一句就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了伏笔。
研读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2.从写作手法或修辞角度,简要赏析第1段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
【示例1】此处运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绘了“清国留学生”的头发样式,这样想既赶时髦又想对清王朝表忠心的怪异模样,令人发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
【示例2】此处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的修辞手法,“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样嘲讽的话语,揭示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思进取、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
研读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反 语
定义: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合作探究
3.第3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课文开头,承接前面写作者在东京的生活;开启下文,写作者在仙台的生活。
②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研读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4.细读课文第1-3段,读出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心情复杂而沉重,失望、痛苦、愤怒、厌恶之情交织。“清国留学生”如此丑态百出,如此不学无术,与他在国内所见到的情景如此相像,“我”的心理落差不言而喻。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伤了内心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作者。他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又让他有着一股发自内心的悲伤感与孤独感,于是有了到别处去看看的念头。
寻求希望
失望痛苦
侥幸无奈
研读第一部分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挫(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piě)见 油光可鉴(jiàn)
A
mò
pōu
piē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迭——叠)
C
课堂检测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模胡:
②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
③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落第:
④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 影:
⑤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这里是动词,放映。
课堂检测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
C
A.她年近三十岁,头发梳得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让许多亲人长期分离,从此杳无信息。
抑扬顿挫,用来形容声音,改为“跌宕起伏”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部编版)
第6课《藤野先生》导览学习流程图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无非”是“只不过,不外乎”的意思,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样”指下文中中国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第一句领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堕落、不求上进生活的描写,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2.“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标致极了”是反语,就是说反话,意为丑陋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无情嘲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的情感。
3.第1段中运用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盘”“油光可鉴”“扭几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精心摆弄辫子,不以为丑,反以为美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辛辣的讽刺。
4.前往仙台途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提到“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
【合作交流】“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看似闲笔,无关紧要,其实不然,这正反应了鲁迅的思想情感。“日暮里”取“日暮途穷”之意,有忧国忧民思想的鲁迅,自然对这样的汉字十分敏感。而水户则是爱国者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至死不为清王朝效力,不愿意回到被异族侵占的故乡,鲁迅对他的这种精神十分敬仰。记得这两个地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也是鲁迅先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
5.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交流点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的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6.“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7.“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合作交流】没有偏离。学生会干事的行为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让鲁迅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也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所以并未偏离。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一是时间上有先后,二是两件事情对鲁迅的刺激程度由浅到深,且“看电影(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所以不能调换。
8.“我”离开藤野先生,是撒了谎,怎么理解这个“谎话”?
【合作交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使鲁迅对自己的“弃医”感到难以启齿,因为不愿意伤害藤野先生,所以只好说谎,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9.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
【合作交流】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学识,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10.如何理解第37段中“他的对于我的……中国去”这句话的含义?
【合作交流】这是对藤野先生高尚品格的概括性评价。这里“小”与“大”的区别,是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的。“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比较“小”,当然意义并不小,表明他毫无民族偏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造福人类,这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比较“大”,表明他对新的医学的热爱。段解:此段从“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格。
11.鲁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力量的?
【合作交流】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三是用自己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12.《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合作交流】首先,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来勾勒他们的形象。留辫子是服从清朝统治的标志之一,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了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进行了无情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显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也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13.当初“我”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救国,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合作交流】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人的愚昧和落后,他听到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特别听得刺耳”,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而改变民众的精神,是“第一要著”。所以他弃医,另寻救国的道路。“那时”即指在仙台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发生的时候。“看电影(幻灯片)”受刺激是他改变主意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中国革命潮流对他也有影响。他放下解剖刀,拿起解剖灵魂的笔,走上了思想革命的战场。写“匿名信”及“看电影(幻灯片)”这两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第一件侧重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要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民族衰落原因之一),说明改变民众精神的迫切性。这两件事是作者弃医从文,告别藤野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