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09: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第一课时
学习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讲究描写的顺序。
尝试多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会发挥想象,善用各种修辞对景物进行描写。
尝试在写景中融入情感。
本节课学习目标
本课时学习目标
“眼处心生句自神”
学习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讲究描写的顺序。
尝试多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
本节课学习目标
旭日东升
山峰陡峭
树影斑驳
溪水潺潺
抓住景物的特征
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各地的景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隘峻、庐山的秀美,黄山的奇峻、雁荡山的幽雅、西子湖的妩媚、钱塘江的汹涌、桂林山水的秀丽,
各具特色。
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会为景物涂上不同的色彩;
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景物又会展现不同的风姿;
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又会给景物带来各种变化。
观察
景物的“细微”之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长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春天的美和生机勃勃的特点
景物的特点 “个性”
例一
抓住景物的特征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抓住济南雪后小山“秀气”的特点展开描写
例二
抓住景物的特征
观察
景物的“细微”之处
景物的特点 “个性”
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个,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就像一摄影师,把镜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就既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这样观察景物才全面。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观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
如何找到景物的特点呢?
细心观察
第一步
确立好“观察点”
如何找到景物的特点呢?
仰观“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除了在固定的观察点上观察,
还可变换观察点,即所谓“移步换景”“选点描绘”。
第一步
确立好“观察点”
如何找到景物的特点呢?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让人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
《三峡》
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象。
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一步
确立好“观察点”
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两段文字都采用空间顺序展开描写,
景物的层次清晰。
细心观察景物的顺序就是——
我们描写景物的基本顺序。
注意观察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一、选取固定观察点,按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描写各位置上的是物。
二、不取固定观察点,采用游览顺序,其优势是层次清晰,犹如绘画中的长卷。
时间顺序:优势在于能描绘出景物的变化。
实际的文章写作中,人们往往会把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写来,景物丰富多彩而又层次井然。
逻辑顺序:优势是能面对较为复杂的写作对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注意观察的顺序
例如,我们描写“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校园一个局部进行描写,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以由高到低等。
再例如,我们以《窗外》为题。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家乡的那条小河 (作者 武文捷)
家乡流淌着一条美丽的小河,它像一条蓝色的绸带,环绕着我那朴素幽静的小山村。
春天,小河刚刚解冻,鱼儿便活跃起来,一条又一条地冒出水面,吐出许多小水泡。“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们争先恐后地跳到河里,“扑通”一下潜到水中,追逐着鱼儿,然后又从远处突然冒出来。小河两岸那些经历了严冬的柳树,僵硬了多日的枝条突然变软,随风飘动起来,细一看,枝条已经开始冒出一个个嫩芽。闭了眼,仿佛眼前已是一个绿色世界。
例文欣赏
例文欣赏
夏天,小河大概是怕晒吧,很早就穿上了荷叶与荷花编织成的衣裳,这衣裳既实用又好看。荷叶如同一条条舞女的绿裙,为小河遮住了那烫人的阳光。片片荷叶中还时隐时现着朵朵美丽的荷花,淡淡的芳香也就氤氳在小河的四周。这些荷花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有的却已张开了所有的花瓣怒放;还有一些花儿早已凋谢,却留下了青绿青绿的莲蓬。孩子们这时总爱在竹竿上绑个小网,在繁花绿叶中探取成熟了的莲蓬。
秋天,柳树下,小河两岸开满了金色的菊花,离河很远就能闻到那扑面而来的芳香。此时的傍晚,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就会聚集到河边,谈天说地,赏景散心,菊花香里话丰年。而那些爱美的女孩们,总会掐上两三支,相互在头上比画,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田野中的收割机忙碌起来了,将那早已笑弯腰的稻子收入怀间。白鹭也多了起来,随意望去,对岸就有几只白鹭正优雅地站立在牛背上,夕阳下一不小心就勾勒出了一幅醉人的美丽剪影。
冬天,小河没了春天的生机,也没了夏天的美丽和秋天的热闹,它安静地睡下了。它一安静下来,那水可就清澈得让人心怜。站在岸边就可以看到河底的卵石,水中的鱼儿,还有那人们淘米时留下的米粒。你若站在桥上,清澈的小河便能清楚地照出你的模样。
这就是我家乡的那条小河。
例文欣赏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选取家乡的小河为描写对象,按照四季的变化,描绘出了小河春的生机、夏的美丽、秋的热闹、冬的安静,画面层次清楚而又内容丰富。
每个季节,作者都能捕捉到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春天的柳、夏天的荷、秋天的菊、冬天的水,勾画出小河的主要特征,是一篇成功的写景作文。
例文评析
这篇文章除了运用到了我们刚才讲的三个技巧:
抓住景物主要特征、描写顺序清晰外,在具体描写景物的时候还尝试多感官、多角度在描写。
例文评析
多感官
听觉:鸭子们“扑通”一下潜到水中。
嗅觉:荷花,淡淡的芳香也就氤氳在小河的四周。
视觉:柳树下,小河两岸开满了金色的菊花等。
例文评析
仰视:小河,它像一条蓝色的绸带,环绕着我那朴素幽静的小山村。
远望:白鹭也多了起来,随意望去,对岸就有几只白鹭正优雅地站
立在牛背上,夕阳下一不小心就勾勒出了一幅醉人的美丽剪影。
动景:枝条突然变软,随风飘动起来。
静景:冬天, 小河没了春天的生机,也没了夏天的美丽和秋天的
热闹,它安静地睡下了。
例文评析



像这样多感官多角度写作的,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很多。
例如《紫藤萝瀑布》对花的描写:“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从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曾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我们学习景物描写也是这个道理。
眼就是我们一定要直接观察,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一定要亲身体验,与大自然与景物亲密接触,这是写景作文的基础;心就是一定要深入思考,想一想、转一转、找一找、捋一捋,将眼前所见之前在脑海里过滤加工一遍。如果只是一味“暗中摸索”,“闭门造句”,则一定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眼处心生句自神”
自主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讲究描写的顺序。
●尝试多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会发挥想象,善用各种修辞对景物进行描写。
●尝试在写景中融入情感。
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枝一叶总有情”
本课时学习目标
●学会发挥想象,善用各种修辞对景物进行描写。
●尝试在写景中融入情感。
本课时学习目标
多为寻常细节,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以及人们寒暄中的语音语调,甚至以枣的形状颜色的变化, 形象地表现出从中秋到晚秋的时序推移。
对北京最“有名”的秋景,却是闲闲带过,几不着墨。
这样写,似乎少了一些“北京的行号”,却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了故都的秋韵秋味,也更好地佐证了作者将故都之秋与南秋所做的对比。
描写的成功,正因为作者在观察中抓住了“故都的秋”不同于别处秋天的细微“个性”特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
进行景物描写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例如,朱自清《春》对春花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果树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人们熟知的“火”“霞”“雪”来比喻盛开的花朵,让读者感受到了花儿的鲜艳和勃勃生机。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是由“花”放飞了想象,由眼前的“花”想到了将来的“果”,把读者带到了鲜果满园的丰收季节。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的,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等等。
修辞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善用修辞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把景物的特征描绘出来,并不是一定要依赖于华丽的辞藻和大量的修辞手法,关键还是准确和具体。
自然景物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不同人的眼中,却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观察景物,要注入感彩。
福楼拜说“我望着天空、树木和青草,心头涌起了一种从来没有的快感,我恨不得变成母牛,好去吃草。”这就是把情感和意志移入景物中,去收获满眼的瑰丽和丰富。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带感情的景物是乏味的、空洞的。
融入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调动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全方位感受景物。描写景物,要学会融情于景,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景物中,使景物鲜活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当景物在自己心灵上激起波澜时,要善于捕捉此时对景物的独特发现,写出景物非同寻常的美。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对老城的描绘让人觉得温馨,写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似的娇媚,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
融入情感
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笔下往往是不同的,而同一人笔下的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如《雨的四季》中,春雨驱走冬天,改变世界的姿容;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静,使人静谧、怀想、动情;冬雨自然、平静,给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它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融入情感
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已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夏天百草园”一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在作者小时候听来,油蛉蟋蟀的叫声犹如人在悠扬的琴声伴奏下婉转的低唱,其间传递着作者愉快、喜悦的心声,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融入情感
春游井冈山(作者一木)
踏入井冈山,步履虔诚而沉重:伟人的传奇令人虔诚,英烈的鲜血使人沉重……今天,当游人轻轻撩起她的面纱,黄洋界的炮声渐渐远逝,朱砂冲的硝烟慢慢散去,井冈山,展现给人们的竟是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佳境。
山不在高,有林则秀,井冈山是一个绿色的海洋。峰峦叠嶂,林海茫茫,到处郁郁葱葱。峭壁珺岩因此而温柔,叠阶重重因此而多姿。如果仅仅是清一色的绿也不足奇,值得称奇的是,井冈山的林海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竹林的翠绿,灌木的葱绿,松树的深绿,柏树的墨绿,而在这漫天绿油油的主色调下,更有点缀其间的梨花的白,桃花的红,杜鹃的粉,一簇簇,一片片,闪你的眼,夺你的目。这是一个七彩的世界,漫步山间石阶,你会喟叹语言的贫乏,会为技拙的画家担忧。如果仅是色彩的纷繁也不足奇,更值得称奇的是山坡上的景色是那样层次分明。裸露的岩石,丛簇的灌木,修长的翠竹,婆娑的古樟,更有那挺拔而起,高到十几丈的台湾松,撑着蓝天,挂着白云……它们重重叠叠,高低起伏,互相掩映,彼此衬托,真的是每一角都能入画,每一处都洋溢着诗意。人在山间走,如入画中游。
例文欣赏
山不在秀,有雾才神,井冈山是多雾的。雨后眺望,云雾似潮水般从山谷向上升腾,一会儿就茫茫如海。连片的峰峦在云雾之中忽隐忽现,却似蓬莱仙境。这样的景色,眺望的人也不由得心荡神摇,飘飘欲仙……一阵强劲的山风吹来,云雾又一落千丈,汹涌澎湃地裹住山腰,让峭拔多姿的山峰探出了头。沐浴后的群峰,绿意欲滴,仿佛要绿透游人的心……不久,风停了,只剩下缕缕云烟,轻柔如绢,拂着山林,显出淡淡的蓝色,而游人也有一种醉后的放松……
例文欣赏
山不在秀,有水才灵,井冈山是多泉的。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也就少了灵性。井冈山是永远不会有这种遗憾的。这里清泉随处,溪流淙淙,潭碧溪曲,泠泠成韵。漫步山中,确有“剑谷琴溪伴我行”的感觉。正是有了这随处可闻的百千溪泉的汇集,才造就了五龙瀑、彩虹瀑那轰然壮观的气势。五龙瀑的溪水似劈空而来,陡然跌入几十丈的绝壁之下,又连续飞下四级断崖,形成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和深潭,这就是碧玉、金锁、珍珠、飞凤、玉女等五潭五瀑。细察五潭,碧水泱泱,树影摇摇,崖壁刀削斧凿,崖脚怪石凌厉,潭边汀芷竞秀,潭上水雾扑面。仰观五瀑,古木竞秀,危崖悬天,飞瀑倒挂,泛珠喷玉,跌入潭石之上,翻起千堆白雪,顺峡谷奔泻而下。彩虹瀑则由两块天然巨石合成一张大嘴,把双马石和八面山流下的两条山溪汇成的一江春水全部吞没;然后又从嘴角溢出,出峭壁峻岩而下,喷珠吐玉地在空中翻滚,形成一个梯形大瀑布。
例文欣赏
“百丈飞流流不竭,半天直下起风雷”,站在彩虹瀑的脚下,那轰然雷声,那地动山摇,那飞瀑激起的漫天水雾,让你充分感受到一种力和气势。突然想到了李白写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千古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去过庐山三叠泉瀑布的游人一定会感叹李白那一个“挂”字,因为这一个“挂”字在我们的心中定格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画面。但这个“挂”字是不能用来描写彩虹瀑的,彩虹瀑可没那么单薄,它是雄厚的,它是一曲磅礴的生命交响。
井冈山,一座红色的山,更是一座绿色的山。
例文欣赏
林,抓住其丰富的色彩,突出井冈山七彩缤纷绚丽如画的美景;
雾,抓住云雾变化这一特征,从“潮水般从山谷向上升腾”,到 “一落千丈”,到“只剩下缕缕云烟”,突出其变幻无穷的魅力;
水,抓住水多势盛的特点。
首先,作者抓住了井冈山景物的三个大特点:“林” “雾” “水”。
例文欣赏
他是按照“林”——“雾”——“水” 的逻辑顺序,
这样文章显得条理很清楚,不凌乱。
第二,作者的描写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例文欣赏
仰观五瀑,古木竞秀,危崖悬天,飞瀑倒挂,泛珠喷玉,跌入潭石之上,翻起千堆白雪,顺峡谷奔泻而下。
远望:雨后眺望,云雾似潮水般从山谷向上升腾,一会儿就茫茫如海。
第三,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
视觉:竹林的翠绿,灌木的葱绿,松树的深绿,柏树的墨绿等。
听觉:那轰然雷声,那地动山摇,那飞瀑激起的漫天水雾,让
你充分感受到一种力和气势。
感官
例文欣赏
多角度
“百丈飞流流不竭,半天直下起风雷。”将古诗词巧妙地运用到此处,贴切。
第四,既用修辞,也擅白描,让读者有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井冈山美景之中的真实感受。
“井冈山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表现了金刚山山林茂盛的特点。
例文欣赏
比喻
引用
例如这些饱含深情的句子:
井冈山,展现给人们的竟是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佳境。
漫步山间石阶,你会喟叹语言的贫乏,会为技拙的画家担忧。
第五,情景交融。虽然全文着力写景,但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井冈山,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例文欣赏
将大自然中的一枝一叶用你的巧手把它们背后隐藏美丽与深情描绘。
只要你是带着热爱、欣赏、向往、憧憬等这样的真情去描绘它们,相信一定能发现它们的柔美、优美、秀美、炫美等等各种奇异景观。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用各种方法去描摹它们,而这些带着真情的语言描绘就会上乘佳作。
学习描写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