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6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2.揣摩文中带有感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2.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 ,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自第一篇小说《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 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 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 年10 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 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 ) 发髻( ) 畸形( ) 不逊( )匿名( ) 诘责( )喝采( ) 瞥见(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绯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畸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瞥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又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课文1.2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7.学习第5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否用“因为”替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学习第24~31段,思考:(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学习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以记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精神,以及他对作者自己的深刻影响。
(一)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藤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那么本文记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揣摩语句含义
1.“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偏有中国人……一群中国人。”“此后回到中国来……呜呼,无法可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夜间……忽又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 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5.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ǐ)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定正。
B.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祥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
C.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D.他们的话大慨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3.下面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2分)
A.日本报纸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B.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C.实在标致极了。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请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2分)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
(2)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道:“我就是叫做藤也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
5.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B.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C.《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D.《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7.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3分)
(1)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本次活动选题的一项是( )(1分)
A.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B.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作品
C.鲁迅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思想 D.鲁迅与韩寒二人个性之比较
(2)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2分)
①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15分)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一民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③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柳,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哥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海,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读第①段画线句,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活,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藤野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一词去评价他 请结合整篇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第⑦段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15分)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救火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3.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2分)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14.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3分)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勿忙而焦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3分)
1 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__
2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4分)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fēi) 发髻(j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喝采(hè) 杳无消息(yǎo) 瞥见(piē) 深恶痛疾(wù)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具名 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
适值:正好遇到。
杳:这里指音讯或形影消失。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常写作“深恶痛绝”。
3.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4.在东京 与藤野先生见面前
在仙台 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
在北京 怀念藤野先生
5.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6.(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 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白,缺乏了讽刺意味。
7.(1)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的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吻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8.(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 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达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日本人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下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受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9.最后一句中“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第二阶段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2.(1)衣着简朴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3)当面订正解剖图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6)与作者惜别
3.
事 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二)揣摩语句含义
1.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这是日本“爱国青年”带有民族偏见的逻辑,表达日本军国主义歧视弱国弱民的傲慢思想,这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3.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正是发现中国民众精神麻木,使鲁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4.瞥见了藤野先生的照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了触动;决心把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5.略
第三阶段
一、1.D【解析】提示:“畸”应音“jī”。
2.C【解析】A项中的定应为订;B项中的祥应为详;D项中的慨应为概.
3.B【解析】ACD三项都用的是反语。
4.(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心理描写(4)神态描写
【解析】此题可根据内容和重点词语分析,(1)项肤色、肌肉、胡须、眼镜判断。(2)项是直接引用所说的语言。(3)项“心里却想道”可判断。(4)项“脸色”可判断。
5.D【解析】认为中国是弱国的不是作者,而是日本人,而作者使用日本人的口吻来说这一认识。
6.D【解析】《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
7.(1)D
(2)③
【解析】(1)注意: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鲁迅与韩寒二人个性之比较”显然脱离了“走近鲁迅”这个主题。(2)注意: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而③这一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所以不符合“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要求。
二、(一)
9.示例:他想说:“实在舍不得你走啊,再说,放弃医学也太可惜了。”不说是因为他尊重鲁迅自己的选择。
10.从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四件事可以着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11.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12.“良心发现”指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表达了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解析】
9.示例:他想说:“实在舍不得你走啊,再说,放弃医学也太可惜了。”“竟没有说”不说是因为他尊重鲁迅自己的选择。
10.藤野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用“伟大”一词去评价他,从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四件事可以着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鲁迅先生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11.第⑦段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有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12.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指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表达了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13.平时的课:气定神闲,娓娓道来。最后一课: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1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②使用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的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15.①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②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16.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17.示例1:说起文化与美,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示例2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解析】
13.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如第一个空可分析“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说明他讲课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第二个空可分析“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说明他此时是奉命疏导,语言语重心长。
14.欣赏文句。“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答作用要答出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的情况。“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15.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文章的后一部分,把握内容,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可提取第9段“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一句作为答案。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可提取第9段的“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一句作为答案。
16.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等语重心长的语言即可概括出他的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的普通老师。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17.情景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结尾,首先要读懂原文,读懂上文。可从语文对生活的意义的角度作答。语言要生动流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