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冰原、寒风、企鹅。
从个体到种群,
从种群到群落。
无不揭示一个原理--
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从生态学的角度,一中校园内所有的红花羊蹄甲可称为?
种群: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红花羊蹄甲
个体、种群和物种的关系
个体
个体
物种
种群A
种群B
①个体与种群:
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②种群和物种: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同一个物种可以形成许多个种群。
自然种群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数量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②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核心问题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均匀
随机
集群
一、种群密度的概念
大约80株。
一中校园面积多少平方米?
一中校园有多少株洋紫荆?
约72000m2。
洋紫荆的种群密度
80
72000
≈0.001株/m2
=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一中校园内“黑龙江”中罗非鱼的种群密度如何表示?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特征。
(1)表示方法:
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每立方米水体中鲫鱼的数量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的面积内狗尾草的数量
种群的个体总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数量
=
(2)特点: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有差异
种群密度
=
?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如何调查种群密度?
?
?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取样调查)
估算方法:
植物或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逐个计数
10m
10m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密度(用 表示)?
问题探讨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 样方n
N1 N2 N3 N4 …… Nn
种群密度=(N1+N2+N3+N4+…+Nn)/n
确定样地
(步骤: 取样方 计数
计算样方的种群密度 求平均值)
(1)样方法 阅读P61实验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常用的取样方法:
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随机取样
10m
10m
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两边和夹角)
若用该法调查水稻和大豆的种群密度,谁的结果更准确?
水稻
大豆
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植物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通常选择双子叶植物调查种群密度。
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对丛生或蔓生的植物不适用
黑光灯诱捕法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
夜蛾
(具有趋光性)
黑光灯
样方法的注意点:
1.选取样方的原则是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2.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等
3.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例: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 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那 么,该同学应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 1hm2)
种群密度=(N1+N2+N3+N4+…+Nn)/n
N=(4+6+8+8+9)/5 = 7只/ 1hm2
如何调查一片草原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估计。
第1次
第2次
计算方法: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动物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
即 N∶M=n∶m
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N(个体总数)=M(总标志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标志重捕法的条件:
标志方法必须不会影响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活动
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标志物持续时间不得短于研究时间
在下次取样之前,被标志的动物必须在种群中完全混合均匀,这也是进行标志重捕的前提
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例: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种群密度约为多少?
N=(42×38)/12=133只
M= 133 /2= 66.5只 / hm2
练习1.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46 B.25
C.12 D.100
D
2.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第二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有6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有( )
A.20只 B.15只 C.75只 D.450只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物种,故该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有(5÷2)×8=20(只)。
A
⑴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⑵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高。
⑶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后密度为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⑷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而密度很快下降……
⑸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⑹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自身的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加
降低
三、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
1.862%
1.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密度的变化?
2.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密度的变化?
3.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密度的变化?
不变
——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在2020年5月完成,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339724852人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三、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二)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
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
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徙中的动物
——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分区域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资料分析:
(三)年龄组成
三、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请预测下列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越来越大
保持相对稳定
越来越小
A
B
C
老年个体数
成年个体数
幼年个体数
年龄组成的3种类型
增长型
衰退型
稳定型
(三)年龄组成
三、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最新全球人口趋势报告预测印度人口到2025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资料分析:
年龄金字塔
幼年个体
成年个体
老年个体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0-14岁:19.4%
15-60岁:69%
60岁或以上:11.6%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
0-14 岁: 31.5%
15-60岁: 63.3%
60 岁以上: 5.2%
①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物。
(四)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三、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②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相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性别比例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一、全国人口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地区 比重(男) 比重(女) 性别比
广西 51.70 48.30 107.04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2.性别比例与年龄组成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
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哪一特征可预测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讨论
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4.哪一特征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②代表死亡率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C.迁出率与迁入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
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A
例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水稻的空间分布
某杂草的空间分布
瓢虫的空间分布
观察下列生物的空间分布,描述其分布特点。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密度
数量特征
种群
知识梳理:
概念:
适用范围:
计数原则:
类型:
空间特征
概念:
调查方法
迁入率和迁出率
逐个计数法
样方法
样方大小:
选取样方位置的原则:
选取样方位置的方法:
适用范围:
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
计算方法:
结果偏差: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概念: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特征
影响:
类型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