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09:5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解题:
红星照耀中国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一项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长征。红军到达(陕西)延安后,迎来了一名外国记者,这名三十岁出头的传奇旅行者名叫埃德加·斯诺,是一位美国人。他因写下了游历“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而轰动了西方,也轰动了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的中国。
一本神奇的书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一本神奇的书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一本神奇的书
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一个神奇的人
埃德加·斯诺,出生于1905年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在堪萨斯城的《星报》和纽约的《太阳报》崭露头角。后来他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为美国一些报纸供稿。
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兼任《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为了生活,斯诺当了一名记者,被授意为当权者撰写歌功颂德的文章。但斯诺不肯违背良知,他对中国现实的如实报道为他赢得了一些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友谊,也使他成为当权者的眼中钉,并因此历尽磨难。在和革命者的接触中,斯诺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产生了采访红军的念头。终于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斯诺成为第一位到达苏区、采访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西方记者,并撰写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1941年,由于揭露蒋介石在皖南事变中的倒行逆施,斯诺被驱逐返回美国。60年代,斯诺因麦卡锡主义被迫移居瑞士。1971年,斯诺作为中美两国之间的信使再次来到中国,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长征的起因
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企图占领中央苏区首都瑞金,彻底摧毁红军扼杀中国革命。
②中央红军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放弃了前四次成功反“围剿”的作战经验,采取以堡垒对堡垒的攻坚战法,导致红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后不得已全军大转移。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瑞金)、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延安)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第四,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⑴四渡赤水
⑵巧渡金沙江
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
⑸爬雪山
⑹过草地
5、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长征精神的内涵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6、长征的历史价值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2、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3、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7、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3、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 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4、作者真实记录了自_____年_____月至_____月
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延安
1936 6 10
5、“红星”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犹如一颗闪亮的 ,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万里长征。
7、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 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
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
红色革命
红星
武装宣传
中国工农红军
纪实性
8、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省最后到达陕西.
9、“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 周恩来 。
10、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 月到苏区临时首都 保安(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 预旺县(今宁夏同心县)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 彭德怀 、聂荣臻、左权等人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
11、“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他正伏案在看电报。”
12、“斯诺通过与 宋庆龄等的交往,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逐渐了解了在中国西北活跃着为世人称道的红军,有了去陕北苏区采访的想法。
1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西安事变。
14、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5、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6、“在漫长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生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一参加进来补充了行列。”
17、斯诺认为:绝不要以为杨虎城,将军早年当过土匪,就必然没有资格做领袖了。这样的假定在中国式不适用的。因为在中国,一个人青年时当过土匪,往往表示他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
18,《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面向世界介绍和传播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19、书中对毛泽东的描写最为详尽,文中写到他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个很不讲究外在的一个人。他甚至当着斯诺,当着林彪解下裤子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不拘小节的程度感到惊叹。
20、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21.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个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22、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23、《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 二十 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 全世界 。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 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24.《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 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 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25、《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反响 ,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26、文章几乎都用的是白描和叙事的手法,作者最大程度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
27、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 ,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28、《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 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29、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
30、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31、斯诺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32、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 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 照片 ,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
33、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 战略撒退 ,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34、在陕北,埃德加:斯诺采访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除毛泽东外,还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他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 ,追溯他们的 家庭环境和少年时代,试图从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35、彭德怀给斯诺的印象是乐观、率真、勇敢、豁达 、 大公无私 。
3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就共产党人而论,可以归结为孙逸仙博士和国民党接受两大革命原则。第一个原则承认有必要采取反帝政策,第二个原则要求在国内实行
反封建反军阀政策
37、西安事变是当时任电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老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季要区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38、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
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 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39、在当时的苏维埃社会当中,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政策有:解放思想 ,消除愚昧无知;培训教师,组建学校,实施大众化的教育;建立专业的学校;编著字典 ,使苏区的文盲大幅地降低;使苏区人民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人才。
40、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给战士规定的三条简明的纪律:一是行动听指挥;二是不拿贫农一点东西;三是打土豪要归公。
41、在斯诺的笔下,"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贺龙 。
42、作者第二次见毛泽东的时候,他正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路旁的行人一起走。
43、作者一直要想见的“红色窑工”是 徐海东,他是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司令部设在西北八十里外的 预旺县,这是一个古老的回民县城。
44、苏区人人都叫他老徐,“人生五十岁始”的是徐特立,他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求学时的老师;毛泽东另一位老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1930 年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
45、作者第一次见他是在 1929年的沈阳,当时他是全世界最年轻的独裁者,后来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他是张学良。
46、1937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
47、1905 年,埃德加斯诺出生在 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 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从印刷业开始,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
48、若对中的到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 活的中国 ”,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最农民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融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 ,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49、在“红星”向世界传播的70多年时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泽东的 长征律诗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等。
50、“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 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 一把钥匙 ”
51、现在,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 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各种往事。
52、译者们认为,该作品传播70多年之后,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事实上,在每一个伟大的 历史转折期 ,“红星”仍在照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D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C.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这是斯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印象。
D.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这一段中的“他”指的是朱德。
彭德怀
1. 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D
C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8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2周年
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D
B
5.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 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B.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C.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它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如蜜蜂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D. 在作者笔下,《昆虫记》中的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B
C
蜜蜂直接辨认回家方向;
红蚂蚁靠对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A
6.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大渡河英雄”这一节中,林彪在彝族的总首领面前同他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他们两人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B.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斯诺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斯诺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
C. 斯诺在红军剧团看第二个节目是《丰收舞》,由剧社的十几个女孩子优美地演出。她们光着脚,穿着农民的衣裤和花背心,头上系着绸头巾,跳起舞来动作整齐优美。
D. 斯诺到西安府不久,就去拜访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
刘伯承
B
7.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8.(题文)名著阅读。(3分)
“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红星”是《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 斯诺 著)中熠熠生辉的两个字。
⑴根据下列内容选择正确的一项。
(甲) 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
(乙)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他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也是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
(丙) 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
A.朱德 B.周恩来 C.毛泽东
B
C
A